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05:17

  本文关键词: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胶东金矿是全球最大的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构造热液蚀变型矿床。目前,胶东成矿花岗岩研究基本采用单元-超单元的思路和方法。但是,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胶东金矿陆内成矿花岗岩的深入研究,也不能深化花岗岩的成岩期构造研究,极大的影响了金矿的深部找矿目标的实现。以花岗岩构造岩相的新思路,本人选择《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为硕士论文研究题目,具有重要的地质科学意义和地质调查找矿的应用价值。 作者研究生期间参加山东黄金科研项目“玲珑矿区九曲-大开头矿段-1000~-1500米深部地质找矿方向研究”和“胶东金矿集中区控矿构造及成矿作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且负责整装勘查项目“莱州-招远地区构造岩相体系演化与成矿规律研究”的胶东花岗岩构造岩相的研究。通过野外1:25万胶东西北部构造岩相成矿填图,1:5万玲珑和焦家金矿田构造岩相成矿填图,完成多条实测构造蚀变岩剖面测量,深入研究了典型焦家、玲珑、新城、三山岛、夏甸等多个矿床,并以夏甸金矿为主,经过室内系统综合研究和测试分析,总结了夏甸金矿深部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按时按时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本研究论文主要的新认识和新进展如下: 1、以岩石结构构造为基础,建立花岗岩构造岩相的分类标志,提出胶东成矿花岗岩的构造岩相分类,即“剪切相玲珑-昆嵛山型剪切构造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挤压相郭家岭型挤压构造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引张滦家河型-伟德山型引张构造粗粒等粒二长花岗岩”三个主要构造岩相类型。 2、根据胶东成矿花岗岩侵位构造特征、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和三维岩石结构与构造实测,特别是分析岩石流变阶段张裂特征,研究了花岗岩成岩期应力场的指向规律,编制了胶东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构造岩相分布概图。 3、确定夏甸金矿为岩浆期后中温中压热液交代矿床,成矿流体低盐度、低密度的CO2±CH4+H2O+NaCl体系特点,显示构造-流体-蚀变是主要成矿要素。 4、揭示了构造破碎蚀变岩金矿的构造物理化学环境和构造地球化学过程;断裂破碎蚀变岩带的差应力范围为68.8MPa~99.70MPa,在强钾化蚀变岩较高,,远离断裂逐渐减小;且均一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相应的成矿热液由碱性PH=8.6到酸性PH=2.8变化,同时出现还原性质的CH4到氧化性质的CO2的流体物理化学条件转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蚀变成矿是K2O、MnO、MgO、Fe2O3迁入,Na2O、SrO和BaO迁出的碱性交代过程,且Na2O/K2O值小于1。 5、在流体包裹体数据测试的成矿压力和岩石变形构造分析测算的基础上,采用构造应力校正法推算了夏甸金矿的成矿深度值为:-1979.51~-3014.72m。
【关键词】:胶东金矿 成矿花岗岩 构造岩相 夏甸金矿 成矿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18.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言12-20
  • 1.1 选题背景12-13
  • 1.2 前人研究工作评述13-18
  • 1.2.1 区域成矿背景13-14
  • 1.2.2 胶东西北部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14-17
  • 1.2.3 夏甸金矿17-18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8-19
  • 1.4 完成的工作量19-20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20-27
  • 2.1 区域地层20-23
  • 2.1.1 太古宇胶东岩群21-22
  • 2.1.2 下元古界22
  • 2.1.3 上元古界蓬莱群22
  • 2.1.4 中生界22
  • 2.1.5 新生界22-23
  • 2.2 岩浆岩23-24
  • 2.2.1 岩浆岩23-24
  • 2.3 区内构造24-26
  • 2.3.1 三山岛-仓上断裂25
  • 2.3.2 龙口-莱州断裂25-26
  • 2.3.3 招远-平度断裂26
  • 2.4 区域成矿特征26-27
  • 第3章 胶西北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27-52
  • 3.1 花岗岩构造岩相的研究背景27-28
  • 3.2 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类及识别标志28-39
  • 3.2.1 花岗岩的侵位构造28-34
  • 3.2.2 花岗岩的构造岩岩石相矿物特征34-37
  • 3.2.3 花岗岩的构造岩相结构构造特征37-39
  • 3.3 构造花岗岩相地球化学特征39-42
  • 3.4 构造花岗岩相形成时序42-43
  • 3.5 胶东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构造岩相分布43-47
  • 3.6 花岗岩结构构造的应力指向意义47-49
  • 3.7 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的关系49-52
  • 3.7.1 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关联的主要观点50
  • 3.7.2 三类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的时代关系50
  • 3.7.3 三类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的空间关系50-52
  • 第4章 夏甸金矿矿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特征52-64
  • 4.1 矿区地质条件52-54
  • 4.1.1 地层52
  • 4.1.2 构造52-53
  • 4.1.3 岩浆岩53-54
  • 4.2 矿床地质特征54-57
  • 4.2.1 矿体地质特征54-55
  • 4.2.2 矿石特征55-57
  • 4.3 围岩蚀变分带特征57-59
  • 4.3.1 蚀变作用与蚀变矿物57-58
  • 4.3.2 蚀变带地质特征58-59
  • 4.4 控矿构造特征59-62
  • 4.4.1 招平断裂带控矿59-60
  • 4.4.2 斜列断裂组合控矿60
  • 4.4.3 Ⅶ号支构造控矿60-61
  • 4.4.4 次级构造控矿和“入”字形构造控矿61-62
  • 4.4.5 追踪节理和共轭剪节理控矿62
  • 4.5 控矿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62-64
  • 第5章 夏甸金矿构造蚀变岩相控矿及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64-94
  • 5.1 夏甸金矿构造蚀变岩分带特征64-69
  • 5.2 构造蚀变岩分带流体演化69-77
  • 5.2.1 流体包裹体类型69-70
  • 5.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压力70-74
  • 5.2.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气相成分分析74-75
  • 5.2.4 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75-77
  • 5.2.5 小结77
  • 5.3 构造蚀变岩带构造地球化学演化分析77-86
  • 5.3.1 常量元素特征78-80
  • 5.3.2 微量元素特征80-85
  • 5.3.3 构造蚀变带微量元素与金矿化相关性分析85-86
  • 5.4 构造蚀变岩带显微构造分析86-88
  • 5.4.1 构造蚀变岩相显微构造特征86
  • 5.4.2 石英、长石、云母的变形行为86-88
  • 5.5 构造蚀变岩带应力应变测算分析88-91
  • 5.5.1 成矿构造应力场的恢复88-89
  • 5.5.2 岩石应变测量89-90
  • 5.5.3 古构造应力场测算90-91
  • 5.6 夏甸金矿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91-94
  • 第6章 主要认识94-97
  • 6.1 主要认识94-95
  • 6.2 存在问题95-97
  • 致谢97-99
  • 参考文献99-107
  • 附录107-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魁;;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区岩石及构造之生成(节要)[J];地质论评;1951年01期

2 苗来成,朱成伟,翟裕生,关康,罗镇宽;山东招掖金矿带内花岗岩与金矿化关系探讨[J];黄金地质;1999年04期

3 崔云龙;;夏甸金矿Ⅶ号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及演化[J];黄金;2006年02期

4 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J];中国科学;1973年04期

5 Robert Kerrich,Richard Goldfarb,David Groves,Steven Garwin;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s,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supergiant 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0年S1期

6 苗来成,罗镇宽,黄佳展,关康,L.G.Wang,N.J.McNaughton,D.I.Groves;山东招掖金矿带内花岗岩类侵入体锆石SHRIMP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7年03期

7 吕古贤;山东玲珑金矿田和焦家金矿田成矿深度的测算与研究方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7年04期

8 万天丰,C.Teyssier,曾华霖,周伟新,B.Tikoff;山东玲珑花岗质岩体侵位机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年04期

9 邓军;刘伟;孙忠实;王建平;王庆飞;张群喜;韦延光;;幔源流体判别标志及多层循环成矿作用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床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年S1期

10 马昌前,杨坤光,明厚利,林广春;大别山中生代地壳从挤压转向伸展的时间:花岗岩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9期


  本文关键词: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492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