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本文关键词: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泥质砂岩 激发极化 孔隙结构 阳离子交换容量 T_2谱
【摘要】: 目前,极化率测井主要和自然电位测井结合用于评价水淹层。该组合测井方法能够逐点求出地层水矿化度和地层水电阻率,并在求取含水饱和度时消除粘土对饱和度的影响,因而这套测井方法和解释方法在淡水油田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扩展极化率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有必要对岩石的激发极化效应特性进行研究。 本论文从实验研究出发,对大量的岩心进行了岩石激发极化实验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联合迭代多指数反演方法和阻尼最小二乘法,得到类似T_2分布的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给出了不同矿化度、布点数以及不同供电方向下的极化驰豫时间谱分布特征。进行大量的核磁共振实验,使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出核磁共振T_2谱,并与测量仪器自带的T_2谱进行对比,将阻尼最小二乘法应用于反演中子寿命谱,更进一步证明了程序的可靠性。将同一块岩心的T_2谱与对应的极化谱进行对比,得出二者在反映孔喉上有差异的分布规律。最后将岩心的极化谱与压汞得出的孔喉分布图进行对比,旨在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极化谱应用奠定基础。通过以上研究,增强对富含更多测井信息的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的认识,为激发极化测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泥质砂岩 激发极化 孔隙结构 阳离子交换容量 T_2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631.8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10
- 第1章 前言10-14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
- 1.2 激发极化测井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现状10-12
- 1.3 研究技术路线12
- 1.4 研究内容12-14
- 第2章 泥质砂岩电化学现象基本理论14-24
- 2.1 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理论基础14-20
- 2.1.1 离子双电层14-15
- 2.1.2 双电层内溶液的特性图15-17
- 2.1.3 粘土阳离子的交换特性17-18
- 2.1.4 泥质砂岩的薄膜电位18-20
- 2.2 岩石激发极化效应20-21
- 2.3 岩石激发极化电位的机理21-22
- 2.4 极化性质的描述22-24
- 2.4.1 极化率η22
- 2.4.2 衰减时间τ22-23
- 2.4.3 衰减速度D23-24
- 第3章 岩石激发极化实验及结果分析24-31
- 3.1 岩样采集及岩样选取24
- 3.2 实验过程24-26
- 3.2.1 岩样预处理24-25
- 3.2.2 饱和盐水25
- 3.2.3 样品的抽空与饱和25
- 3.2.4 激发极化电位的测量25-26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26-31
- 3.3.1 激发电压曲线特性26-27
- 3.3.2 极化电压曲线特性27-28
- 3.3.3 供电电流对极化效应的影响28
- 3.3.4 岩石衰减时间、矿化度及粒度的关系28-29
- 3.3.5 极化效应与粘土含量的关系29
- 3.3.6 极化效应与薄膜电位之间的关系29-31
- 第4章 岩石激发极化实验数据处理方法31-64
- 4.1 岩石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的反演算法31-38
- 4.1.1 联合迭代重建反演算法(SIRT)32-34
- 4.1.2 Levenberg-Marquardt(L-M)法34-38
- 4.2 算法验证38-54
- 4.2.1 SIRT 算法的验证38-41
- 4.2.2 阻尼最小二乘算法的验证41-54
- 4.3 噪声对原始信号的影响54-58
- 4.4 极化谱的影响因素分析58-64
- 4.4.1 分布点数的影响58-59
- 4.4.2 衰减电压序列的选取对极化谱的影响59-60
- 4.4.3 供电方向对极化谱的影响60-61
- 4.4.4 极化电压幅度和极化率幅度的差异61-62
- 4.4.5 矿化度对极化谱的影响62-63
- 4.4.6 含水饱和度对极化谱的影响63-64
- 第5章 激发极化技术的应用64-71
- 5.1 极化谱与核磁共振T_2 谱的对比64-69
- 5.5.1 核磁共振基测井本原理及T_2 谱特性64-66
- 5.5.2 极化谱和T_2 谱对比66-69
- 5.2 利用极化谱分布进行孔隙结构研究69-71
- 第6章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道清;胡守智;闫寻;;水文物探方法与技术现状[J];河南水利;2000年05期
2 蔡军;黄丽娟;;西宁北山崩塌形成机理的模拟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3 张继安;;桃花金矿床介板冲—尖峰岭矿段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黄金;2011年09期
4 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年03期
5 钱程;韩建恩;余佳;贺承广;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王津;;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11年04期
6 赵希刚;贺建国;赵翠萍;陈秋;娄汉生;;利用瞬变电磁测量数据进行岩性、岩相划分及沉积体系识别[J];铀矿地质;2011年05期
7 王伟中;刘文峰;;河南省舞钢市雷沟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7期
8 苏坚;赵明;;广西钟山县老虎冲铁矿成矿构造体系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9 刘桂枝;郭建新;;东戈壁钼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J];现代矿业;2011年07期
10 鲁科;余斌;韩林;谢洪;;泥石流流域岩性的坚固系数与暴发频率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占山;翁爱华;徐世浙;王东;;泥质砂岩频散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学锋;孙建孟;李召成;;关于Xu-White模型的改进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布宙;李舟波;付有升;李庆峰;陶宏根;王宏建;许淑梅;;基于泥质砂岩三孔隙混合导电模型的黏土导电机理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陆阳泉;钱家栋;刘建毅;王玉祥;王恩平;;不同应力条件下岩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实验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楚泽涵;谢进庄;王书贤;;泥质砂岩声频散性考察[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丽妍;李桐林;杨毅;;三维复电阻率电磁场正演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王艳;潘民庆;荆万学;陆文凯;谢军;李衍达;;薄、差泥质砂岩水淹层测井解释新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黄布宙;李舟波;莫修文;付有升;;利用混合理论对泥质砂岩导电机理的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布宙;李舟波;付有升;;基于混合理论的泥质砂岩三孔隙导电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樊金生;;利用阴极—阳极极化异常的位移特征评价激电异常[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运用PND-S测井寻找泥质砂岩气层[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常青;首个盾构区间右线贯通[N];广东建设报;2006年
3 通讯员 周广宽;宜万铁路麦子山隧道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4 孙爽 王波 石治荣;浏阳河隧道破土动工[N];中国交通报;2006年
5 江其勤;周口坳陷油气勘探展现新曙光[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王成祥 通讯员 张双洵;戈壁滩上创新业[N];铜川日报;2007年
7 记者 冯梓剑 通讯员 杨文楠 张达健;南钦铁路南宁段首座隧道贯通[N];南宁日报;2010年
8 刘登宏;浇框架厂房裂缝原因及加载试验[N];中华建筑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邋彭华 晓燕;人性化安全标语是否“多此一举”?[N];工人日报;2007年
10 王晓晖;西气东输二线长江盾构工程开工[N];中国石油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布宙;泥质砂岩三孔隙混合导电模型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福利;哈萨克斯坦油田复杂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原宏壮;各向异性介质岩石物理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余传涛;含激电效应的CSAMT二维正演与联合反演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马中高;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程相志;低阻油气层识别评价技术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刘豪睿;铬渣污染场地复电阻率法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宇冰;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赵海波;泥质砂岩渗透率测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3 李海东;基于激电法隧道涌水超前探测仪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年
4 高衍武;电化学电位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冯逾;大庆外围油田泥质砂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解释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晓辉;复杂泥质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丁永浩;泥质砂岩三孔隙导电模型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闫磊;北大港地区低阻储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评价方法[D];吉林大学;2008年
9 岳喜军;泥质砂岩的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邢丽波;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ABC、颗粒导电电阻率模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关键词: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泥质砂岩 激发极化 孔隙结构 阳离子交换容量 T_2谱
,
本文编号:512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1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