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分层综放开采全煤巷道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5:26

  本文关键词:分层综放开采全煤巷道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冲击矿压 分层综放开采 全煤巷道 防治技术


【摘要】:目前国内采取分层综放开采的矿井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华亭及彬长矿区均出现了较强烈的冲击动力灾害。为了降低此类矿井冲击矿压的危害程度,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了厚硬煤层、坚硬顶板、高水平应力等开采条件下全煤巷道冲击矿压发生机理,研究引起煤层巷道动静载变化的外部诱因,提出冲击危险监测预警对策以及防治思路,为类似条件下矿井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统计发现,分层综放开采条件下冲击显现一般发生在采掘生产(86%)过程中;显现事故主要表现为底鼓(占比88%)、支护失效(占比43%)、顶板下沉(占比40%),临近背斜构造时易出现漏顶事故;冲击破坏显现长度一般集中在90m以内(占比87%)。通过煤试样单轴加载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物理性质煤试件在特定加载条件下的响应特征,发现该类煤层在外界动静载扰动影响下,煤体容易产生“弹性核”并发生爆炸性的突然破坏;根据全煤巷道受动静载影响方式不同,将巷道围岩的破坏类型分为水平应力主导、垂直应力主导以及动态应力主导三种,并给出底板冲击破坏的判别指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650m埋深条件下巷道围岩出现应力集中,最高达到1.5倍原岩应力;高水平应力下煤层巷道发生以顶底板塑性破坏为主的动力显现。高静载条件下,静载是煤岩破坏的主要能量来源,动载主要起到触发煤体损伤破坏的作用;低静载条件下,动载输入的能量在诱发煤体冲击破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分析影响分层综放开采全煤巷道冲击动力灾害的外在主导因素,认为采掘扰动、临空多巷布置、构造区的高水平应力集中以及断层构造等因素引起煤层巷道围岩状态的变化,当达到煤岩破坏的临界条件时就会发生冲击动力灾害。最后,提出了分层综放开采条件下冲击矿压的防治思路,以震动波CT以及冲击变形能技术为主预测空间域冲击危险,以应力在线、冲击变形能以及地音指标为主预测时间域冲击危险;通过巷道掘进方向优化、工作面采掘距离优化、临空区煤柱宽度优化降低区域冲击危险程度;采取顶板爆破减少动静载的来源,采取煤体爆破、大直径卸压钻孔等措施对巷道两帮卸压,转移高应力区并减缓冲击显现程度,采取底板大直径卸压减少底板显现。
【关键词】:冲击矿压 分层综放开采 全煤巷道 防治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4.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变量注释表17-18
  • 1 绪论18-25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8-19
  • 1.2 分层放顶煤开采冲击案例19-21
  • 1.3 研究现状综述21-23
  • 1.4 研究主要内容23
  • 1.5 研究方法、路线及方案23-25
  • 2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矿压的特点分析25-33
  • 2.1 地质开采技术条件25-27
  • 2.2 采掘期间巷道冲击特征分析27-30
  • 2.3 厚硬煤巷冲击破坏数据统计30-32
  • 2.4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类型分析32
  • 2.5 小结32-33
  • 3 厚硬煤层巷道冲击破坏机制及判别33-46
  • 3.1 引言33
  • 3.2 动静载叠加破坏煤岩体机制33-35
  • 3.3 不同煤体应力响应对比分析35-40
  • 3.4 厚硬煤巷围岩破坏力学机制40-44
  • 3.5 厚硬煤巷底板冲击判别指标44-45
  • 3.6 小结45-46
  • 4 厚硬煤层巷道冲击的数值模拟研究46-61
  • 4.1 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46-47
  • 4.2 不同垂直应力对煤层巷道冲击的影响47-48
  • 4.3 不同水平应力对煤层巷道冲击的影响48-50
  • 4.4 不同能量动载对煤层巷道冲击的影响50-57
  • 4.5 多应力条件影响下的冲击危险分析57-60
  • 4.6 小结60-61
  • 5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矿压的外因分析61-71
  • 5.1 引言61
  • 5.2 采掘过褶曲构造的影响61-63
  • 5.3 采掘扰动及断层的影响63-65
  • 5.4 临空区多巷布置的影响65-70
  • 5.5 小结70-71
  • 6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矿压的防治实践71-81
  • 6.1 引言71
  • 6.2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危险的监测实践71-74
  • 6.3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危险的防范实践74-78
  • 6.4 分层综放开采冲击危险的治理实践78-80
  • 6.5 小结80-81
  • 7 主要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6
  • 作者简历86-88
  • 学位论文数据集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结来;徐州矿区局部冲击矿压规律初探[J];煤矿开采;2000年01期

2 毛德兵;冲击矿压发生危险性评价方法[J];煤矿开采;2000年04期

3 刘卫群,缪协兴,杨静;冲击矿压的优化有限元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朱玲方,郑永,李建伟;三河尖煤矿冲击矿压事故浅析[J];煤炭科技;2001年04期

5 贾永军;东滩矿冲击矿压的成因与防治探讨[J];煤矿开采;2002年02期

6 杨作成;“电磁辐射预测冲击矿压技术研究”通过鉴定[J];煤炭科技;2003年01期

7 赵从国,窦林名;波兰冲击矿压防治方法研究[J];江苏煤炭;2004年02期

8 王治虎;首采面冲击矿压灾害防治技术探索[J];甘肃科技;2004年07期

9 王慧明;三河尖煤矿冲击矿压的特点及治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年03期

10 唐鑫,潘一山,唐巨鹏,李英杰;阜新矿区冲击矿压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开采;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矿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李德喜;丁强;;煤矿开采冲击矿压灾害动态防治技术[A];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7年

3 胡成忠;;弱冲击矿压工作面的安全管理技术[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窦林名;陆菜平;牟宗龙;秦玉红;姚精明;;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其应用[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思光;;强冲击矿压危险区的钻孔损伤效应的研究[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窦林名;陆菜平;牟宗龙;;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其应用[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窦林名;;冲击矿压案例及近期研究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1:岩爆机理探索[C];2010年

8 郭念波;王应启;;济宁三号煤矿冲击矿压发生原因分析与研究[A];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C];2013年

9 陆菜平;薛俊华;窦林名;丰安祥;闫立章;邵学峰;于显义;;煤岩预卸压防治冲击矿压的机理及其实践[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高明仕;窦林名;王龙龙;张青山;李玉龙;;冲击矿压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进展及展望[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静丽 齐乾屈 金星;在煤海中奏出力学的优美乐章[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记者 陈忠华;同煤集团发生事故11人被困井下[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武;断层型冲击矿压的动静载叠加诱发原理及其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李洪;冲击矿压前兆信息的混沌预测及模式识别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陈国祥;最大水平应力对冲击矿压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秦昊;巷道围岩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徐学锋;煤层巷道底板冲击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赛;煤巷掘进冲击矿压危险的预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卢昊;分层综放开采全煤巷道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苏振国;胡家河煤矿特厚坚硬煤层煤柱区冲击矿压规律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王玉刚;褶皱附近冲击矿压规律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王佳硕;砚北矿特厚煤层冲击矿压规律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刘阳;星村煤矿深部1200m采区动静载叠加诱冲原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谢群;兴安煤矿四水平工作面转采处冲击矿压监测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郭强强;跃进煤矿23130工作面冲击规律及防冲支护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宁;冲击危险煤层巷道防冲锚网索结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丁凌霄;金桥煤矿孤岛综放工作面应力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1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41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