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摩擦扭矩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3:05

  本文关键词: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摩擦扭矩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托辊轴承 摩擦扭矩 填脂量 过盈装配 径向载荷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新的经济“转型期”。节能降耗的全民素质要求逐渐提上日程。“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绿色生产、节能降耗”要求。我国国民经济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粗放型经济产业模式先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过渡到了二十一世纪节能、集约型产业模式。这种历史性的工业革命变迁在证明中国综合实力在得到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为科技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型个体的无序开采阶段到经济整合建立大型煤炭集团进行计划、有序采矿的阶段耗费了近六十多年的光阴。但是我国煤炭的开采效率、资源利用率及防污、控污能力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仍旧相差甚远。究其根源,仍可归咎为思想观念落后以及矿山机械设备的科技研发技术与手段不先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已达到新的高度。矿山机械设备经过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相比以前,现有的矿山设备操作更为智能,结构更为紧凑。带式输送机作为主要的矿山机械设备,其能耗和运行成本始终是该行业关注和改进结构设计的重点。托辊作为带式输送机的主要能耗部件(特别是对于长距离、大运量输送机),其转动特性直接关系到输送机整机运行成本。托辊旋转阻力作为衡量其性能的主要指标其组成主要包括:滚动轴承组的摩擦阻力、充脂迷宫密封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及外部端盖与辊筒之间的摩擦阻力。其中滚动轴承组的摩擦阻力是托辊旋转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竟占到了80%~90%。因此研究托辊轴承的摩擦扭矩特性对改进托辊性能以至输送机运行效率及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结合了现场调研及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之后重点分析与研究托辊实际工况时的各种影响因素与轴承摩擦扭矩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经过大量的实验与分析将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了三种,包括:润滑脂填脂量、过盈装配应力及径向载荷。以上三种作为输送机托辊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其与托辊轴承之间的相关性对探索托辊轴承的最优填脂量范围、最优配合尺寸及输送物料重量区间以至优化托辊结构设计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Hertz接触理论分析与推导轴承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微观接触几何特性及参数,并基于滚动轴承的运动学特性对其进行拟动力学分析;基于Hertz弹性体点接触理论分析与推导轴承滚动体与内、外圈滚道之间接触域椭圆几何参数(包括椭圆长半轴、短半轴及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也给出相关概念(包括:第一类与第二类椭圆积分函数、接触点曲率、曲率和函数)的解释与计算。通过对上述滚动轴承点接触基本特性参数泰勒级数展开的计算过程分析,提出利用计算机软件数值分析软件通过设置最小控制量的数值迭代计算方法。通过对滚动轴承的运动特性分析对其进行运动学方程推导,给出滚动体公转与自转的角速度计算表达式。与此同时,提出滚动轴承应力循环次数及接触循环次数的概念并分别给出两者的计算方法。在滚动轴承拟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将惯性因素考虑进去并提出滚动轴承拟动力学分析方法。同时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软件给出更为简单、快捷的求解方法。通过滚动轴承的拟动力学分析分别建立滚动体与保持架兜孔之间、保持架与引导套圈之间、润滑剂与轴承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方程,除此之外推导得出高速滚动轴承的惯性力及惯性力矩方程以及轴承滚动体的动力学方程。(2)分析与研究滚动轴承所有的摩擦来源并推导相关摩擦源的计算方法与公式;结合对滚动轴承的拟动力学分析,将轴承摩擦源分为:套圈材料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滚动体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滚动体自旋引起的摩擦、润滑剂黏性引起的摩擦(包括:油膜剪切摩擦与油气混合物的绕流阻力引起的摩擦)以及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为能够准确计算轴承总的摩擦扭矩,分别对以上大部分摩擦组份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各个部分的扭矩计算公式。对于轴承套圈材料弹性滞后引起的摩擦需要结合滚动体与滚道接触点处椭圆短半轴的长度,且在考虑套圈滚道在接触点前、后材料能量弹性滞回曲线的同时还需要引入弹性滞后系数αh,保证此扭矩值计算的准确性。滚动体差动滑动是滚动轴承所特有的摩擦特性,从概念上出发可以理解为:滚动体与滚道接触椭圆的面积因为速度方向不同的原因可分为三个部分,位于两纯滚动点之间的椭圆面积上的摩擦力与该两点分别至椭圆长半轴端点椭圆面积上的摩擦力方向相反,这意味着对接触椭圆面积上的应力积分必须分成三部分来计算所得计算结果才能准确。滚动体自旋是因为轴承内、外套圈轴线不重合且存在夹角时才会有的现象,又因为接触点处滚动体自旋的方向往往一致所以在计算此摩擦力矩时只需对接触椭圆面上的任意点的应力值进行全面积分即可求得。润滑剂黏性摩擦主要体现在润滑剂内部的剪切力以及由于温升而使其蒸发进而加剧了由轴承内部油气混合物的空气密度引起的绕流阻力矩,最终导致轴承摩擦扭矩增加,其值可由经验公式求得。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与转速无关而与润滑剂粘度、填脂量以及轴承材料特性相关,因此对于跑合阶段完成的滚动轴承而言,此种摩擦力基本上是一固定值,其值也可由经验公式求得。(3)分析与研究填脂量对托辊轴承摩擦扭矩的影响;脂润滑作为滚动轴承润滑方式中最为广泛的应用方式,润滑脂填充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轴承的温升及摩擦扭矩。因此,需要首先分析脂润滑轴承的摩擦扭矩组成。根据脂润滑轴承摩擦特性将其摩擦扭矩组份分成:润滑脂的黏性摩擦阻力(润滑脂拖曳摩擦阻力和油气混合物的绕流阻力)、滚动体自旋摩擦阻力、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内、外套圈之间的摩擦阻力、热导致的滚动摩擦及热导致的滑动摩擦阻力,并对上述摩擦源分别进行分析与计算,最终给出脂润滑轴承的摩擦扭矩计算模型。从上述脂润滑轴承摩擦组成可以看出最后两项摩擦源是由填脂量导致轴承温度升高引起的。然而轴承温度升高又会改变润滑脂的流变特性,所以在研究填脂量与轴承摩擦扭矩之间的相关性之前首先需要对滚动轴承常用锂基脂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与实验。润滑脂流变特性实验分别包括润滑脂相似黏度与温度以及相似黏度与转子转速(剪切率)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最终给出相对应的拟合公式。搭建脂润滑轴承摩擦扭矩试验台进行填脂量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所建模型进行对比,在验证模型计算精度的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给出托辊轴承最优填脂量范围。(4)分析与研究过盈装配对托辊轴承摩擦扭矩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轴承都会以过盈装配的形式被应用在托辊中。根据托辊的组装过程发现轴承外圈会与轴承瓦盒(轴承座)以及轴承内圈与轴颈之间均会采用尺寸过盈的装配形式。然而根据弹性力学关于配对厚壁圆环的配合应力与变形分析可知,轴承过盈装配必然会对轴承的摩擦扭矩产生影响。为分析装配应力与轴承摩擦扭矩之间的相关性,首先需要分析装配轴承的摩擦扭矩组成并给出装配轴承摩擦扭矩计算模型。考虑到过盈装配会使得其中某项轴承摩擦阻力会明显超过其他的阻力值,因此根据装配轴承摩擦特性将其摩擦阻力分为:套圈材料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阻力和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滑动摩擦阻力,并分别对上述两种摩擦阻力进行分析与计算,最终给出装配轴承摩擦扭矩数学模型。为能够模拟轴承过盈装配,设计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同时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实现加载应力的显示与记录。搭建装配轴承摩擦扭矩试验台,基于上述装置通过实验测试将试验结果与所建模型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实验数据最终给出托辊轴承的最优配合尺寸范围。(5)分析与研究径向载荷对托辊轴承摩擦扭矩的影响;带式输送机正常工作状态下托辊转动特性会随输送带输送物料重量的不同而不同,即托辊旋转阻力大小与其承载重量紧密相关。考虑托辊轴承在垂直方向上的径向载荷会随承载重量的不同而影响轴承自身的摩擦扭矩,因此根据径向承载轴承摩擦特性分析将其摩擦阻力分为:轴承套圈材料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阻力、滚动体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阻力及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滑动摩擦阻力,并对上述三种摩擦阻力进行分析与计算,最终给出径向承载轴承的摩擦扭矩计算模型。为能够实现轴承在不同径向载荷下的加载设计一种轴承径向力加载装置,该装置要能够同时实现无极加载和载荷测量的基本功能。基于上述装置搭建径向承载轴承扭矩测试实验台进行实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所建模型进行比对同时观察实验数据给出托辊轴承最优径向承载范围。
【关键词】:托辊轴承 摩擦扭矩 填脂量 过盈装配 径向载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528.1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7
  • 1 引言17-34
  • 1.1 课题背景17-19
  • 1.2 脂润滑轴承摩擦扭矩影响因素与分析19-23
  • 1.2.1 轴承摩擦扭矩的外部影响因素19-20
  • 1.2.2 轴承摩擦扭矩的分析与计算20-23
  • 1.3 问题提出23-25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25-30
  • 1.4.1 润滑脂流变特性及填脂量对轴承摩擦扭矩影响的研究现状25-26
  • 1.4.2 预紧力对轴承摩擦扭矩影响的研究现状26-27
  • 1.4.3 径向载荷对轴承摩擦扭矩影响的研究现状27-28
  • 1.4.4 研究现状总结28-30
  • 1.5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30-33
  • 1.5.1 研究目标30-31
  • 1.5.2 研究意义31
  • 1.5.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31-33
  • 1.6 小结33-34
  • 2 轴承运动与力学特性分析34-68
  • 2.1 轴承接触应力与变形分析34-42
  • 2.1.1Hertz基本假设34-35
  • 2.1.2 分布压力与弹性半空间问题35-36
  • 2.1.3 点接触的几何描述36-38
  • 2.1.4 基本方程38-41
  • 2.1.5 数值计算41-42
  • 2.2 轴承运动学分析42-46
  • 2.2.1 简化假设42-43
  • 2.2.2 运动分析43-44
  • 2.2.3 滚动体自转与公转44-45
  • 2.2.4 接触与应力循环次数45-46
  • 2.3 轴承拟动力学分析46-67
  • 2.3.1 研究对象定义47-48
  • 2.3.2 建立坐标系48-49
  • 2.3.3 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49-52
  • 2.3.4 滚动体与保持架兜孔之间的相互作用52-56
  • 2.3.5 保持架与引导套圈之间的相互作用56-58
  • 2.3.6 润滑剂与轴承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58-64
  • 2.3.7 滚动体惯性力及惯性力矩64-65
  • 2.3.8 动力学方程65-67
  • 2.4 小结67-68
  • 3 轴承摩擦特性分析68-80
  • 3.1 材料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68-70
  • 3.2 滚动体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70-71
  • 3.3 滚动体自旋引起的摩擦71-72
  • 3.4 滚动体打滑引起的摩擦72-75
  • 3.5 润滑剂黏性引起的摩擦75-78
  • 3.5.1 油膜剪切摩擦力计算75-78
  • 3.5.2 油气混合物的绕流阻力引起的摩擦78
  • 3.6 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扭矩78-79
  • 3.7 小结79-80
  • 4 轴承在不同填脂量下的扭矩特性研究80-98
  • 4.1 脂润滑轴承摩擦扭矩分析80-87
  • 4.1.1 润滑脂的黏性阻力矩81-82
  • 4.1.2 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内、外套圈之间的摩擦力矩82-83
  • 4.1.3 滚动体自旋摩擦扭矩83
  • 4.1.4 轴承热变形分析83-85
  • 4.1.5 热导致的滚动摩擦扭矩85
  • 4.1.6 热导致的滑动摩擦扭矩85-86
  • 4.1.7 脂润滑轴承摩擦扭矩公式86-87
  • 4.2 润滑脂流变特性实验与分析87-91
  • 4.2.1 流变实验87-88
  • 4.2.2 数据分析88-91
  • 4.2.3 结果与讨论91
  • 4.3 轴承脂润滑实验与分析91-96
  • 4.3.1 脂润滑实验92-93
  • 4.3.2 填脂量-轴承温升93-94
  • 4.3.3 填脂量-轴承扭矩94-95
  • 4.3.4 结果与讨论95-96
  • 4.4 小结96-98
  • 5 轴承在不同装配应力下的扭矩特性研究98-112
  • 5.1 装配应力和变形分析98-102
  • 5.1.1 圆环应力与变形98-100
  • 5.1.2 过盈配合的两圆环之间的配合应力100-102
  • 5.2 装配应力引起的轴承摩擦扭矩分析102-105
  • 5.2.1 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接触载荷102-103
  • 5.2.2 应力循环(接触循环)次数103-104
  • 5.2.3 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扭矩104
  • 5.2.4 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滑动摩擦扭矩104-105
  • 5.2.5 装配轴承摩擦扭矩公式105
  • 5.3 装配应力-轴承摩擦扭矩实验与分析105-110
  • 5.3.1 实验装置106-108
  • 5.3.2 实验测试与验证108-110
  • 5.3.3 结果与讨论110
  • 5.4 小结110-112
  • 6 轴承在不同径向载荷下的扭矩特性研究112-124
  • 6.1 径向载荷下轴承的载荷分布113-116
  • 6.1.1 轴承接触载荷与变形的关系113-114
  • 6.1.2 轴承内部载荷分布114-116
  • 6.2 径向载荷引起的轴承摩擦扭矩分析116-118
  • 6.2.1 应力循环次数116
  • 6.2.2 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力矩116-117
  • 6.2.3 滚动体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力矩117
  • 6.2.4 保持架与滚动体及套圈之间的滑动摩擦扭矩117-118
  • 6.2.5 径向载荷下轴承的摩擦扭矩公式118
  • 6.3 径向载荷-轴承摩擦扭矩实验与分析118-123
  • 6.3.1 实验装置与测量原理118-120
  • 6.3.2 实验测试与验证120-122
  • 6.3.3 结果与讨论122-123
  • 6.4 小结123-124
  • 7 结论与展望124-129
  • 7.1 主要研究工作124-126
  • 7.2 论文创新点126-127
  • 7.3 展望127-129
  • 参考文献129-140
  • 致谢140-141
  • 作者简介14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1
  • 在学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建顺,杨达文,韩东劲;托辊质量分析[J];煤矿机械;2001年09期

2 李剑锋;兖矿机厂托辊产品质量控制有成效[J];煤矿机械;2004年03期

3 刘媛荣;郭冬梅;胡志超;王新伟;;新型外置托辊的研制[J];矿山机械;2006年05期

4 卢杉;范彩霞;;非金属托辊的设计与应用[J];矿山机械;2009年05期

5 孙令子;杜江;;新型无摩擦逆止托辊的设计与开发[J];安徽科技;2011年06期

6 鲁波;周满山;张媛;侯新涛;;制造精度对托辊运行的影响[J];煤矿机械;2011年08期

7 徐万祥;;托辊加工过程中的控制质量[J];科技信息;2012年34期

8 ;气动托辊及压榨[J];上海造纸;1977年06期

9 张钺;木质托辊[J];煤矿设计;1979年05期

10 龚伯祥;;杨格纸机上托辊的应用分析[J];纸和造纸;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昭;;理想的托辊核心技术[A];2009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潘发生;奚丽峰;;托辊旋转阻力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分析[A];煤矿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论文专集[C];2003年

3 段子龙;;托辊装置的运行分析[A];2008年中小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孔凡永;;新型托辊架在原矿运输皮带中的应用[A];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孙明昭;;浅析托辊综合性能对带式输送机的影响[A];2005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郭嘉德;;带式输送机自动调心托辊[A];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物流工程与中国现代经济——第七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7 郭嘉德;;带式输送机自动调心托辊[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公安;;制动过程中阻尼托辊对输送带张力的影响[A];煤矿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创新与发展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康;朱军;史勃;张雷;;新型托辊切管机控制系统设计[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二)[C];2009年

10 刘小龙;;炼铁厂265m~2冷烧机环冷内支撑托辊更换新方法[A];2006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双林;技术创新使“兴华”托辊常新[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刘慧康;“神效”托辊 神在哪里[N];中国建材报;2006年

3 北京雨润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孙明昭;新一代输送机托辊综合性能和使用效果[N];中国建材报;2005年

4 魏双林;“兴华”托辊托起领先技术[N];经理日报;2004年

5 魏双林;兴华全塑钢托辊畅销[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桐庐三狮建材有限公司 范祖武;“神效”托辊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可观效益[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文心;神效托辊在河南孟电集团见奇效[N];中国建材报;2007年

8 何连平 文心;“神效托辊”:节能降耗效果显著[N];中国建材报;2007年

9 魏双林;“兴华”全塑钢托辊畅销全国[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0 记者 赵小芬;“神效托辊”大显神威[N];中国矿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超;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摩擦扭矩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敏;托辊生产线物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谢磊;托辊用耐低温尼龙6基耐磨复合材料的研制[D];湖南大学;2013年

3 吴颂曦;托辊自动生产线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4 邓凌云;托辊用耐磨尼龙6复合材料的研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2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62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2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