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关键影响因素评价
本文关键词: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关键影响因素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下保护层开采 层间距 煤层倾角 关键层 层次分析法
【摘要】:低透气性高瓦斯含量煤层开采容易导致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降低煤矿生产效率。采用保护层开采技术,能有效降低被保护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但不同保护层开采条件下,被保护煤层达到的保护效果不同。因此,本文针对下保护层开采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各因素的影响过程;同时,进行煤岩体基本力学试验为数值模拟提供参考。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各因素对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的权重值,判断各因素的影响度。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砂岩、泥岩在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过程中的应力应变主要呈现孔隙压密变形阶段和弹性变形阶段,无明显的屈服阶段,表现较强的脆性。(2)不同层间距开采条件下,开切眼和工作面附近被保护煤层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采空区中部被保护煤层应力降到最低,卸压较为充分,垂直应力变化规律呈现一定的对称性。随着层间距的增加,被保护煤层最大膨胀率降低,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减小。覆岩裂隙场形态呈现梯台状,开切眼附近裂隙带宽度小于工作面附近裂隙带宽度,而裂隙带夹角略大于工作面附近裂隙带夹角;不同层间距开采条件下,裂隙带宽度及裂隙带夹角较为接近。(3)煤层倾角较小时,煤层倾斜上部卸压较倾斜下部更为充分。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被保护煤层最大膨胀率降低,卸压范围增加。覆岩裂隙场形态也呈现梯台状;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裂隙带宽度增加,裂隙带夹角减小,裂隙带影响高度降低。(4)不同关键层开采条件下,随着关键层层数的增加,被保护煤层最大膨胀率降低,卸压范围基本相同;覆岩裂隙场形态呈现梯台状,裂隙带宽度及裂隙带夹角较为接近,但裂隙带影响高度降低,压实区范围减小,采空区上部离层裂隙带范围增加。(5)层间距主要影响下保护层开采后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煤层倾角主要影响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以及覆岩裂隙带高度,关键层主要影响被保护煤层膨胀率的变化。煤层倾角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最大,其次为关键层,最后为层间距。
【关键词】:下保护层开采 层间距 煤层倾角 关键层 层次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23.8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 1.2.1 保护层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10-11
- 1.2.2 保护作用机理研究11-13
- 1.2.3 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因素研究13-15
- 1.2.4 采动覆岩裂隙扩展规律研究15-16
- 1.2.5 覆岩裂隙数值模拟方法研究16-17
- 1.3 已有研究不足17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17-19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2 技术路线18-19
- 2 煤岩体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研究19-29
- 2.1 砂岩、泥岩基本力学特征19-23
- 2.1.1 试验仪器及试件制备19-20
- 2.1.2 试验方案20-21
- 2.1.3 试验结果分析21-23
- 2.2 型煤分阶段卸压试验研究23-28
- 2.2.1 试验设备及试件制备23
- 2.2.2 试验方案及步骤23-24
- 2.2.3 型煤分阶段卸荷变形特征分析24-28
- 2.3 小结28-29
- 3 关键因素影响下保护层保护效果数值模拟29-69
- 3.1 关键因素选择29
- 3.2 UDEC软件介绍29-34
- 3.2.1 基本概念29-30
- 3.2.2 UDEC本构模型30
- 3.2.3 UDEC节理材料模型30-31
- 3.2.4 模型设计原则31
- 3.2.5 模型建立基础31-34
- 3.2.6 模型计算力学参数及边界条件34
- 3.3 不同层间距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34-46
- 3.3.1 模型建立34-35
- 3.3.2 覆岩竖直方向位移变化规律35-40
- 3.3.3 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规律40-41
- 3.3.4 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41-43
- 3.3.5 采动岩体裂隙带分布43-46
- 3.4 不同倾角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46-56
- 3.4.1 模型建立46
- 3.4.2 覆岩竖直方向位移变化规律46-51
- 3.4.3 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规律51-52
- 3.4.4 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52-53
- 3.4.5 采动岩体裂隙带分布53-56
- 3.5 关键层对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56-67
- 3.5.1 关键层判断准则56-57
- 3.5.2 模型建立57-58
- 3.5.3 覆岩竖直方向位移变化规律58-63
- 3.5.4 被保护煤层膨胀率变化规律63-64
- 3.5.5 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64
- 3.5.6 采动岩体裂隙带分布64-67
- 3.6 小结67-69
- 4 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因素权重分析69-79
- 4.1 层次分析法69-72
- 4.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与步骤69-71
- 4.1.2 层次分析法权重向量W计算方法71-72
- 4.2 评价模型建立72
- 4.3 不同下保护层开采条件各评价指标变化规律72-76
- 4.4 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影响因素权值计算76-77
- 4.5 结果分析77-78
- 4.6 小结78-79
- 5 结论与展望79-81
- 5.1 主要结论79-80
- 5.2 展望80-81
- 致谢81-83
- 参考文献83-87
- 附录87
- A. 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87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研究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强;刘勇;;黔金矿区保护层保护效果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2期
2 屈永安;;桑树坪煤矿保护层开采效果初探[J];陕西煤炭;2010年03期
3 孟战成;魏风清;史广山;李振兴;李连昌;;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研究[J];煤炭工程;2013年03期
4 童云飞,樊传兵;潘一矿下保护层开采效果探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S1期
5 李青松;王兆丰;陈向军;覃木广;贺智勇;;潘二矿上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及参数考察研究[J];煤炭工程;2007年05期
6 付亿杰;董化洲;;保安煤矿突出矿井下保护层的选择分析[J];河北煤炭;2011年02期
7 徐刚;;下保护层开采技术在渝阳煤矿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1年09期
8 王永辉;王培强;;上保护层开采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1年05期
9 田坤云;唐现奇;刘志源;郑吉玉;;上保护层开采的保护效果及裂隙带分析[J];煤炭工程;2014年04期
10 高祥;保护层开采的保护范围和效果的研究[J];煤炭技术;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永安;;桑树坪煤矿保护层开采效果初探[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2 王家臣;邵太升;赵洪宝;;上保护层厚度对保护层开采效果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培德;鲜学福;;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固气耦合分析[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4 徐传田;;海孜矿开采远距离下保护层解突效果研究[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波;何晓东;;被保护层开采突出危险性评价方法[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公忠;田坤云;王国际;;上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确定及其数值模拟[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7 王建军;;BC-1型变形仪在开采保护层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部分)[C];2009年
8 赵斌;王楚光;;新庄孜矿保护层的科学选择[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一)·地质专业[C];2010年
9 刘结高;;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10 陈寒秋;;平煤八矿远程保护层开采技术研究[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翼鹏 记者 郝玲;祁东矿保护层开采成为“防突”新盾牌[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李勇;渝阳煤矿近水平煤层下保护层开采技术成功通过鉴定[N];经理日报;2008年
3 赵凯;打通一矿薄煤层钻孔施工采用新工艺获成功[N];经理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鲁松 本报通讯员 程宫;潘二矿12124工作面双保护层开采成效显著[N];淮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中保;无煤柱开采保护层覆岩裂隙发育及瓦斯抽采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彭信山;急倾斜近距离下保护层开采岩层移动及卸压瓦斯抽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刚;红菱煤矿上保护层开采防突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胡国忠;急倾斜多煤层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关键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惠功领;煤矿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灾害协同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邵太升;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海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卸载煤体损伤及渗透性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9 刘海波;极薄保护层钻采上覆突出煤层变形与透气性分布规律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范晓刚;急倾斜下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扬辉;谢一矿5121(S)B9b工作面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永冲;上保护层开采煤岩变形规律研究及保护效果考察[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焦振华;下保护层开采覆岩裂隙演化及卸压程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峰;薄煤层下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及卸压瓦斯抽采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孟超;西马矿1327充填工作面下保护层开采防突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6 丁勇;兴隆煤矿倾斜俯伪斜下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赵云峰;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关键影响因素评价[D];重庆大学;2016年
8 郑吉玉;王行庄矿保护层开采的卸压影响范围及消突效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孟令君;西马矿下保护层最小可采层间距的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董子文;大淑村矿开采下保护层保护效果及范围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3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9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