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2:16

  本文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拉萨地体 羌塘地体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摘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横穿青高原中部,东西绵延3000多公里,是高原中部一条重要的地缝合线。缝合带南北两侧的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占据青藏高原中部主体。以往研究表明,缝合带两侧地体在岩浆活动、岩石圈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预示缝合带两侧地体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深入认识缝合带及邻区地下结构对于理解特提斯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地电磁测深是地下电性结构探测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依托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专项研究”下属的“SinoProbe-01-02”子课题,选择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的大地电磁测深宽频阵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利用二维、三维正反演技术构建研究区域内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地质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的电性结构特征进行解释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电性结构模型在100km尺度范围内大致可分为三个电性层,即,上地壳高阻层,中、下地壳高导层和地壳深部至上地幔的中等电阻率层;电性结构在横向上的变化要比纵向上复杂,缝合带两侧地体的电性结构存在差异,同一地体内部不同区域电性结构也存在差异;高阻层下延较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缝合带附近;拉萨地体内的高导层呈现出“西浅东深“的分布特征;羌塘地体内中下地壳高导层主要延北西方向分布。上地壳主要表现高阻特征,是高原浅部广泛发育的岩浆岩的体现,代表研究区经历了大规模岩浆活动;靠近缝合带的区域,高阻体下延较深,推断其为新特提斯北洋俯冲过程中诱发的强烈的岩浆活动冷却后,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岩基,下延较深区域主要分布在缝合带南侧,据此推断,新特提斯北洋俯冲极性可能为南向;拉萨地体内的高导层与印度板块向拉萨地体俯冲过程中,摩擦生热和地壳增厚生热引起的下地壳局部熔融有关;羌塘地体内高导层的分布在空间上与地质上的龙木错-双湖地缝合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结合重力异常资料推断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为一切割深度较大的地缝合带,地幔热物质与热流体质沿着该缝合带向地壳内部涌动,引起地壳深部物质局部熔融,使其在电性结构上体现高导。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拉萨地体 羌塘地体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1.325;P5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序言10-13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3
  • 1.3.1 研究内容11
  • 1.3.2 研究方法11-13
  • 第2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研究概况13-19
  • 2.1 班-怒缝合带及邻区构造演化13-15
  • 2.2 班-怒缝合带及邻区大地电磁研究结果15-17
  • 2.3 班-怒缝合带及邻区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结果17-19
  • 第3章 大地电磁基本理论及研究区阵列采集工作19-29
  • 3.1 大地电磁测深基本理论19-26
  • 3.1.1 基本方程19-21
  • 3.1.2 层状一维介质的大地电磁场21-23
  • 3.1.3 二维介质的大地电磁场23-24
  • 3.1.4 三维介质的大地电磁场24-26
  • 3.2 野外数据采集26-29
  • 3.2.1 测点位置与测站布设26-27
  • 3.2.2 野外数据采集27-29
  • 第4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与分析29-44
  • 4.1 数据处理29-32
  • 4.1.1 频谱分析29
  • 4.1.2 阻抗张量估计29-30
  • 4.1.3 远参考处理30
  • 4.1.4 功率谱挑选30-31
  • 4.1.5 部分测点视电阻率曲线31-32
  • 4.2 数据分析32-44
  • 4.2.1 阻抗张量分解33-36
  • 4.2.2 相位张量分析36-40
  • 4.2.3 帕金森磁感应矢量分析40-44
  • 第5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电性结构模型构建44-64
  • 5.1 三维电性结构模型构建44-47
  • 5.2 二维反演47-59
  • 5.2.1 二维反演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48-54
  • 5.2.2 二维反演流程54-59
  • 5.3 三维与二维反演结果对比59-64
  • 5.3.1 三维反演与此次论文二维反演结果对比59-62
  • 5.3.2 三维反演与前人二维反演结果对比62-63
  • 5.3.3 结论63-64
  • 第6章 电性结构模型解释与地质涵义讨论64-80
  • 6.1 三维电性结构模型解释64-71
  • 6.1.1 南北向切片64-69
  • 6.1.2 东西向切片69-70
  • 6.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近区域电性结构特征70-71
  • 6.2 电性结构模型地质涵义讨论71-78
  • 6.2.1 研究区高阻异常的地质涵义71-76
  • 6.2.2 研究区高导异常的地质涵义76-78
  • 6.3 电性结构模型的动力学涵义讨论78-80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80-82
  • 7.1 完成的主要工作80
  • 7.2 主要结论80-81
  • 7.3 存在问题与今后工作建议81-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沈军;怒江缝合带上活动断裂新知[J];地震地质;1995年01期

2 赵文津,刘葵,蒋忠惕,吴珍汉,赵逊,史大年,熊嘉育,J.Mechie,L.Brown,T.Hearn,J.R.Guo,Seth S.Haines;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J];地质通报;2004年07期

3 李超;肖传桃;龚文平;田海艳;王小阳;王振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再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毕思文,延昊,景东升,王长耀;青藏高原雅江缝合带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热红外遥感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3年01期

5 李海鸥;徐锡伟;姜枚;马文涛;;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怒江缝合带下方地壳结构与地块拼合模式[J];地震地质;2010年02期

6 徐强;赵俊猛;崔仲雄;裴顺平;刘宏兵;;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Moho错断[J];科学通报;2010年01期

7 肖根如;甘卫军;陈为涛;程佳;;青藏高原班公—怒江缝合带现今运动状况的GPS观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胡隽;万永文;陶专;张旦;陈国东;;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特提斯洋盆南向俯冲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曹忠权;张智;田小波;;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域岩石密度结构及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10 毕思文;延昊;王长耀;;青藏高原雅江-班公-怒江缝合带的热红外遥感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地质特征:特提斯洋演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戈;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有复活迹象[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华亮;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洋陆转换的标志及时间[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邻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夷晓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3 秦川;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小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纳屋错地区岩浆岩特征及构造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杜德道;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和西段)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597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97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9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