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高活性煤粉低温氧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1:07

  本文关键词:高活性煤粉低温氧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粉自燃 低温氧化 表面结构 热重分析 绝热氧化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态势日益严峻,能源危机加重,高效、洁净地利用化石燃料的呼声日涨,随之煤粉工业锅炉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而煤粉工业锅炉所需的煤粉为挥发分高、小粒径的高挥发分煤粉,在生产、运输、存储的过程中极易发生自燃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自燃的内在属性是其低温氧化特性,而煤的低温氧化机理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急需开展煤粉低温氧化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内蒙古补连塔长焰煤、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褐煤及山西柳林焦煤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重点考察了补连塔长焰煤表面物理、化学结构随着温度的变化,煤自燃过程中的宏观特征以及挥发分、升温速率、氧气浓度、粒度、水分等因素对补连塔长焰煤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原位漫反射红外、自发火实验台、同步热分析仪等多种近现代实验手段对高活性煤粉的低温氧化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煤样表面变得粗糙,孔隙和裂隙增多;煤粉低温氧化主要发生在大孔、中孔内;煤粉表面较为活泼的基团为脂肪烃和部分含氧官能团。采用绝热氧化实验模拟了煤粉自燃的过程,结果显示,补连塔长焰煤为高自燃倾向性煤,其实验室内自然发火期为1.13天;同时还使用气相色谱对低温氧化过程中气体变化情况进行了定性测定,并结合官能团变化情况对煤粉低温氧化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大致推断。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挥发分、升温速率、氧气浓度、粒度、水分等因素对补连塔长焰煤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其中挥发分越高,升温速率越小,粒度越小,氧气浓度越大越容易自燃,而补连塔长焰煤最容易自燃的水分含量为9.3%~11.9%。本论文综合采用了多种实验手段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高活性煤粉低温氧化自燃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煤粉储存安全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储存仓的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从而为煤粉工业锅炉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煤粉自燃 低温氧化 表面结构 热重分析 绝热氧化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5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10-13
  • 1.2.2 煤自燃特性测试方法13-14
  • 1.2.3 煤孔隙结构测试方法14-15
  • 1.2.4 煤化学结构测试方法15-16
  • 1.3 研究目的16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8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技术路线17-18
  • 第二章 实验方法18-26
  • 2.1 实验煤样的性质、制备和保存18-19
  • 2.2 表面形貌分析19-20
  • 2.2.1 实验仪器19
  • 2.2.2 实验方法19-20
  • 2.3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测试20-21
  • 2.3.1 实验仪器20
  • 2.3.2 实验方法20-21
  • 2.4 表面官能团的测试21-22
  • 2.4.1 实验仪器21-22
  • 2.4.2 实验方法22
  • 2.5 热重实验22-24
  • 2.5.1 实验仪器22-23
  • 2.5.2 实验方法23-24
  • 2.6 绝热氧化实验24-26
  • 2.6.1 实验装置24-25
  • 2.6.2 实验方法25-26
  • 第三章 煤粉低温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26-41
  • 3.1 煤粉表面微观结构变化26-28
  • 3.2 煤粉孔隙结构变化28-31
  • 3.2.1 液氮等温吸附实验28-30
  • 3.2.2 孔隙体积、比表面积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30
  • 3.2.3 孔隙体积、比表面积随氧化温度的变化规律30-31
  • 3.3 煤粉表面化学结构变化31-39
  • 3.3.1 光谱解析原理31-32
  • 3.3.2 谱峰位置解析32-33
  • 3.3.3 煤粉低温氧化过程中官能团变化33-39
  • 3.4 小结39-41
  • 第四章 煤粉低温氧化过程实验模拟41-55
  • 4.1 煤绝热氧化理论41-43
  • 4.2 煤粉低温氧化温升特点及相关指标的计算43-47
  • 4.3 水分对煤粉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47-49
  • 4.4 煤粉低温氧化过程中标志气体的变化规律49-52
  • 4.5 煤粉低温氧化过程机理推断52-54
  • 4.6 小结54-55
  • 第五章 煤粉低温氧化影响因素考察55-69
  • 5.1 煤粉低温氧化的热重动力学求解方法55-57
  • 5.2 挥发分对煤粉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57-60
  • 5.2.1 TG-DTG曲线特征温度57-59
  • 5.2.2 热重动力学分析59-60
  • 5.3 氧气浓度对煤粉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60-61
  • 5.4 升温速率对煤粉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61-63
  • 5.4.1 TG-DTG曲线特征温度61-62
  • 5.4.2 热重动力学分析62-63
  • 5.5 粒度对煤粉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63-64
  • 5.5.1 TG-DTG曲线特征温度63
  • 5.5.2 热重动力学分析63-64
  • 5.6 水分对煤粉低温氧化特性的影响64-67
  • 5.6.1 DSC曲线特征温度64-66
  • 5.6.2 放热量分析66-67
  • 5.7 小结67-69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69-72
  • 6.1 论文主要结论69-70
  • 6.2 创新点70
  • 6.3 煤粉仓安全保护措施建议70-71
  • 6.4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作者简介78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志,刘心宇,左铁镛;MoSi_2-Mo_5Si_3复合材料的低温氧化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年01期

2 张永刚;罗懿;刘岳龙;魏开鹏;杨欢;;红河油田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及动力学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3 秦廷武;邹在帮;王春暖;;差示扫描量热法在研究煤炭低温氧化中的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E.A.Osman ,龚荣辉,王敏 ,王红梅 ,任飞;低温氧化原地固砂实验[J];特种油气藏;2001年03期

5 王兰云;蒋曙光;梁运涛;吴征艳;;基于静态耗氧实验的煤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1期

6 唐晓东;苏旭;崔盈贤;杨凯;郑存川;;空气低温氧化体系对稠油组成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鲍鹏程;韩晓强;马月琴;路遥;黄晓义;武立斌;刘方方;;重度原油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研究(英文)[J];化学研究;2013年04期

8 青松 ,禄千;二氧化硫的湿法低温氧化[J];硫酸工业;1974年03期

9 F.E.Huggins;G.P.Huffman;周立新;;烟煤的低温氧化作用:它的检测及对煤转化的影响[J];煤炭转化;1988年03期

10 李文,李保庆;煤的低温氧化与自燃[J];煤炭转化;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昭文;陈明树;万惠霖;;负载Pd低温催化CO氧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陈水辉;刘艳春;文杰强;彭峰;;甲烷低温氧化取暖器及其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智勇;施雯;吴成鸿;徐润翔;;Ti6Al4V低温氧化处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董庆年;陈学艺;靳国强;顾永达;;红外发射光谱法原位研究褐煤的低温氧化过程[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5 谭砂砾;祁新宇;郑华德;;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稀土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特性分析[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邵建军;张平;刘俊龙;徐奕德;申文杰;;制备方法对Co_3O_4/CeO_2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田鹏;刘中民;谢鹏;许磊;;含钴磷酸铝分子筛上烷基芳烃的低温氧化反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梁飞雪;朱华青;秦张峰;王建国;;H_2O对Pd/CeO_2-TiO_2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邹旭华;齐世学;索掌怀;安立敦;李峰;;CO低温氧化Au/Al_2O_3催化剂的原位FT-IR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华青;梁飞雪;王辉;吴志伟;秦张峰;王建国;;含铈复合氧化物负载催化剂的CO低温氧化反应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中法合作探寻自燃之谜[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凯;陕北侏罗纪煤低温氧化反应性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孔令坡;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3 唐一博;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团低温氧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何启林;煤低温氧化性与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锡佑;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氧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赵晓明;煤低温氧化C_2H_4生成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魏琰荣;高活性煤粉低温氧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4 叶振兴;煤的低温氧化实验及对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5 程月;空气低温氧化原油组成和气体组成变化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李争峰;提质前后褐煤样品低温氧化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彩萍;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活性基团的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侯爽;煤分子活性基团低温氧化过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双双;混合煤种的低温氧化机理及其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秦小文;浸水风干煤体低温氧化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8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98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