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时移地震中多道匹配的观测系统重复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上时移地震中多道匹配的观测系统重复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上时移地震 归一化均方根差异 多道重复性 最佳定向匹配
【摘要】:观测系统的重复性是时移地震的关键问题.而对于全面评价,多道重复性度量又是很有意义的.基于归一化均方根差异计算方法,地震多道数据的重复性一般为单道数据重复性的加权均方根.针对海上拖缆监测数据与基线数据多道匹配不确定的问题,采取了定向最佳匹配原则和失配虚拟技术方法.基于地震数据重复性与观测系统重复性的线性相关模型,研究了时移地震观测系统的多道加权均方根重复性特征.结合实际数据研究表明,基于面元的观测系统最佳定向匹配的多道加权均方根重复性基本反映全部观测系统的重复性和覆盖程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工业大学;
【关键词】: 海上时移地震 归一化均方根差异 多道重复性 最佳定向匹配
【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6ZX05024007)资助
【分类号】:P631.46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云;李国福;黄倩;;互均衡校正技术及其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5期
2 苏云;余世新;黄倩;;四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互均衡技术及应用[J];新疆地质;2009年02期
3 苏云;李录明;刘艳华;汪炎;卫彩红;;互均衡技术及其在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9年03期
4 李卓聪;韩立国;张凤蛟;杨有发;;时移地震数据互均衡处理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郝振江;陈小宏;;基于相关参数的时移地震互均化质量监控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6 金龙,陈小宏;时移地震互均衡法混合因素处理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4期
7 金龙,陈小宏,刘其成;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时移地震互均衡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8 金龙,陈小宏,李景叶;基于误差准则和循环迭代的时移地震匹配滤波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9 甘利灯,姚逢昌,邹才能,石玉梅,胡英,刘宇;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叠后互均化处理[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年01期
10 金龙,陈小宏;时移地震非一致性影响研究与互均衡效果验证[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凤树;符力耘;全海燕;董可童;;海上时移地震中多道匹配的观测系统重复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8期
2 崔庆谷;林国良;李倩;;利用近震源区强震记录识别鲁甸6.5级地震后叠加的余震事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5年06期
3 李志娜;张敏;李振春;王一惠;徐辉;傅金荣;;基于伪多道匹配的时移地震互均化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6期
4 夏一军;胡向阳;魏水健;;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4期
5 邬达理;李宗杰;蒋波;石玉;陈俊安;;陆上非重复性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油物探;2015年04期
6 周小平;于海铖;王彦军;董伟;;时延地震处理中的共反射点道集抽取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2期
7 邱铁成;庄祖垠;徐强;温华华;俞小林;;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整体化研究思路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6期
8 张会来;胡光义;范廷恩;高云峰;张显文;董建华;田楠;周建楠;;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年11期
9 陈新荣;徐辉;傅金荣;;非重复时移地震叠前互约束技术研究与应用[J];油气地球物理;2014年04期
10 撒利明;甘利灯;黄旭日;陈小宏;李凌高;;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绪英;朱海龙;;时移地震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2 丁伟;;互均衡处理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年01期
3 陈小宏;赵伟;马继涛;金龙;李景叶;;时移地震非线性反演压力与饱和度变化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3期
4 云美厚;丁伟;王开燕;唐付良;张晓梅;;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与初步应用[J];石油物探;2006年01期
5 金龙;陈小宏;刘其成;;相关参数时移地震互均衡质量监控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5年11期
6 金龙,陈小宏;时移地震互均衡法混合因素处理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4期
7 金龙,陈小宏,刘其成;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时移地震互均衡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8 金龙,陈小宏,李景叶;基于误差准则和循环迭代的时移地震匹配滤波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9 李蓉,胡天跃;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互均衡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4期
10 吕小伟,陈小宏,刁顺;时移地震中面元重置的方法及实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S.Serafin;苏振生;;展望未来:新的观测系统及其对中尺度研究和业务的影响[J];气象科技;1992年04期
2 赵士洞;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开始实施[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3 刘仁武;;海、陆观测系统的拼接方法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年05期
4 陈刚;全海燕;陈浩林;郭毅;董凤树;刘原英;;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观测系统压噪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5期
5 周世忠;;一种弯线覆盖观测系统图[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年01期
6 周焕然;关于使用共深点交错耦合观测系统的建议[J];石油物探;1984年02期
7 詹志佳;林云芳;;美国南加州观测系统的资料讨论会概况(简讯)[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2期
8 P.J.R.Shaw;高良诚;;九十年代低成本的观测系统[J];气象科技;1984年01期
9 甘其刚,刘德威;利用模型技术研究观测系统[J];石油物探;1991年04期
10 张新基,张炜;地下水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的合理设计[J];地震;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东;刘涛;陈清静;王淑霞;;复合排列三维观测系统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崔燕丽;白宜诚;罗维斌;;伪随机多频多功能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前言[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5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滕吉文;赖明惠;伍明储;金东敏;樊叙邦;苏泽民;王力生;佘仁富;;研究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观测系统和野外工作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7 靳洪晓;赵永贵;王超凡;宋富喜;陈燕民;;地震弧形观测系统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徐胜;谭炳卿;;加强雨量观测系统统一规划与管理有关问题初探[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李刚;程建远;王玉娇;唐汉平;李贵娟;;块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傅国红;宾亚新;;新型伪随机激电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文彬;提高观测系统的质量和效益[N];中国气象报;2014年
2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于淑秋;中日合作观测系统建设取得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记者 宋喜群;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建成[N];光明日报;2011年
4 齐宣;七二四所海洋环境观测系统试验圆满成功[N];中国船舶报;2011年
5 郭远明 罗宇凡;江西建成水汽观测系统监测灾害性天气[N];中国社会报;2008年
6 杨璇;应尽快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系统[N];中国海洋报;2007年
7 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郑奕;天山雨雪量及空中水汽观测系统初具规模[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记者 朱申路;共建东海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N];舟山日报;2011年
9 记者 魏敬民;我国应建设海底观测系统[N];中国船舶报;2007年
10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局长康纳德·劳顿巴赫;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三个当务之急[N];中国气象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锦锋;中国AMDAR观测评估与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吕晓春;面向目标照明与成像的海上多方位及宽方位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李鹏;海上全方位观测系统的采集设计方法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王兰炜;SLF/ELF观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荣;深海原位低功耗多参数观测系统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永航;陇东地区非纵采集观测系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葛曙光;基于陷落柱模型三维正演模拟的观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洋;二维观测系统的研究及其绘制软件的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刘晨;基于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吴红梅;海上环形观测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韩刚;基于照明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杨永海;2.4M望远镜远程观测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9 杨萌萌;基于射线理论面向层状介质的三维观测系统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姚刚;基于波动理论的观测系统评价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600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0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