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中孔径变化和渗流规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6:18

  本文关键词: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中孔径变化和渗流规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地浸矿 注液强度 孔径分布 土体体积含水率 边坡稳定性


【摘要】:目前,离子型稀土均采用原地浸矿法进行开采。但由于各个矿区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且没有统一规范,只凭借经验开采,易造成滑坡等严重地质灾害,故研究浸矿液在矿山中的渗流规律以及在整个注液周期内边坡的稳定性,对离子型稀土的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提出土体有效孔径及其分布参数的测试方法,并通过室内柱浸试验加以验证,分析浸矿中矿体孔径变化规律。通过现场试验,根据矿体孔径变化规律,分析原地浸矿中的渗流规律,从而来判断边坡稳定性。现场试验主要分为三个:第一个为原地浸矿中注液量和收液量监测试验,用于判断试验矿山的溶液回收率和渗流稳定期;第二个为原地浸矿中土体含水率变化的监测试验,用于判断毛细作用引起的毛细水上升高度、注液孔周边饱和渗流椎体高度的大小,以及分析土体体积含水率增量与土体土水势梯度的关系;第三个为原地浸矿中边坡变形分析试验,用于分析边坡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变形情况。(1)当土样孔隙度为44.4%时,相对于粒径范围0.075-0.09mm的筛分样重塑样,原矿重塑样的平均有效孔径和有效孔隙度大,分别为1.14倍和1.90倍,但两者的孔径分布参数基本相同,因此判断原地浸矿过程中山体的孔径分布不发生变化。(2)本试验矿山的溶液回收率为74.39%,并在注液的第70天达到渗流稳定期。(3)当试验区域的平均注液强度为0.26m3/d,注液深度为3.8m左右时,山顶处由于毛细作用引起的毛细水上升高度约为2m;注液孔周边形成的饱和渗流椎体高度处于3.8m-4.6m处,即饱和渗流椎体的高度为0.8m。(4)当处于注液深度之下0.4m时,在渗流稳定期,该深度与注液深度处的水势梯度为4kPa,其土体体积含水率增量与注液深度处相同,为15%。当处于注液深度之上0.8m时,在渗流稳定期,该深度与注液深度处的水势梯度为7kPa,其土体体积含水率增量是注液深度处的1/3,为5%。(5)山顶处在自重作用下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注液的60-80天,山腰处在自重作用下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注液的60-90天;位于山腰处的土体有向山脚运动的趋势,其边坡土压力可按朗肯土压力计算。
【关键词】:原地浸矿 注液强度 孔径分布 土体体积含水率 边坡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6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11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11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1
  • 1.3.2 技术路线11
  • 1.4 本文创新点11-13
  • 第二章 土体有效孔径及其分布参数的测试13-21
  • 2.1 土体有效孔径测试方法13-16
  • 2.2 有效孔径的测试试验16-20
  • 2.2.1 试验矿样的基本物理性质16-17
  • 2.2.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17-18
  • 2.2.3 试验结果分析18-20
  • 2.3 本章小结20-21
  • 第三章 原地浸矿中土体含水率变化的试验研究21-43
  • 3.1 试验目的22
  • 3.2 注液量和收液量的监测试验22-25
  • 3.2.1 试验设计22-24
  • 3.2.2 渗流稳定期的判断24
  • 3.2.3 溶液回收率的计算24-25
  • 3.3 原地浸矿过程中土体含水率的监测试验25-42
  • 3.3.1 试验设计25-27
  • 3.3.2 1号大井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27-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原地浸矿中边坡变形的试验研究43-63
  • 4.1 试验目的43
  • 4.2 现场试验方案43-48
  • 4.2.1 根据试验方案选择监测点43-44
  • 4.2.2 测线1和测线2布置方案44-48
  • 4.3 测线1沿水平方向边坡变形分析和土压力计算方法48-57
  • 4.3.1 测线1上孔隙水压力数据分析48-50
  • 4.3.2 测线1边坡变形分析50-53
  • 4.3.3 测线1土压力的计算方法53-57
  • 4.4 测线2沿竖直方向边坡变形分析57-61
  • 4.4.1 孔隙水压力增量与含水率增量的关系57-58
  • 4.4.2 边坡在竖直方向上的变形分析58-61
  • 4.5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结论63-64
  • 5.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茂瑗;;首届全国浸矿技术研讨会[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2年04期

2 ;《’94浸矿技术学术交流报告会》纪要[J];湿法冶金;1995年01期

3 聂立;税刘杨;王建英;;包头泉山金矿浸矿酸性微生物群落优势度变化的比较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01期

4 傅建华,邱冠周 ,胡岳华;浸矿微生物的鉴定和计数的分子方法[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3年01期

5 武名麟,阮仁满,姚国成,翟永功;浸矿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J];金属矿山;2004年03期

6 陈勃伟;温建康;刘文彦;;浸矿微生物鉴定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07年09期

7 刘文彦;温建康;陈勃伟;阮仁满;武名麟;;浸矿微生物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进展[J];金属矿山;2007年11期

8 王昌汉;积极推广和应用就地破碎浸矿法[J];江西有色金属;1996年02期

9 张在海,邱冠周,胡岳华,柳建设;不同富集菌种的浸矿比较研究[J];有色矿冶;2000年04期

10 徐晓春,孙雪南,阮仁满,车小奎;高温浸矿微生物的选育探索[J];稀有金属;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红玉;;中国浸矿微生物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勃伟;李文娟;刘兴宇;周桂英;温建康;;萃取剂对浸矿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研究[A];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发展研讨会——暨重冶学委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邵亿生;;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新工艺研究[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离子型稀土矿山原地浸矿工艺地表水预测方法及探讨[A];2014年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大会报告集[C];2014年

5 李永绣;何小彬;辜子英;胡平贵;焦小燕;;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及酸性浸矿液中杂质的去除与碳酸盐结晶方法[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美;翰墨书香浸矿山[N];中国矿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毅;土著浸矿微生物群落引种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赣南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对边坡的稳定影响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2 朱平;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区边坡土体对原地浸矿的响应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3 洪本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中孔径变化和渗流规律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4 高咪;稀土钇和浸矿剂硫酸铵胁迫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恋;原地浸矿改变稀土矿石工程性质及诱发滑坡机理初步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小玲;浸矿对离子型稀土矿体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及其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7 袁磊;原地浸矿后稀土矿区土工程性质的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8 黄金;离子型稀土矿浸出过程及工艺优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小攀;土壤微生物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模型的响应[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10 涂志刚;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边坡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5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25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