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中北段构造解析及其控矿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6:17

  本文关键词: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中北段构造解析及其控矿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构造控矿模式 矿化-蚀变分带 会泽铅锌矿床 小河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中北段


【摘要】: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铅锌(银)产地之一。运用矿田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通过构造-蚀变填图及地质剖面测量、构造岩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手段,以会泽铅锌矿田(床)、小河铅锌矿床作为典型代表,对构造体系划分及演化、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造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和对比,提出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中北段构造控矿模式,为研究区成矿理论和隐伏矿预测提供重要依据。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通过对构造背景,区域位置等均具代表性的会泽、小河两个矿床构造形迹与力学性质鉴定,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工作区自晋宁期至喜马拉雅期,最大主应力方向经历了EW向→NE-SW向→NW-SE→NW→近SN的变化过程,形成了早SN构造带、NW构造带、NE构造带、晚SN构造带、EW构造带。部分地区NE构造带形成后,还经历了一期NE-SW向的挤压作用。2、通过构造-蚀变剖面编录,得出会泽具有如下矿化-蚀变分带规律Ⅰ:铅锌矿体→Ⅱ:铅锌矿化黄铁矿带→Ⅲ: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粗晶白云岩带→Ⅳ: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Ⅴ:米黄色白云岩带→Ⅵ:肉红色粗晶白云岩带→Ⅶ:弱白云石化灰岩带。小河铅锌矿床具有Ⅰ:铅锌矿化带→Ⅱ:黄铁矿化带→Ⅲ:硅化带→Ⅳ:白云石化带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矿体及矿化-蚀变带主要受压性-压扭性断裂控制。3、会泽构造分级控矿:矿山厂-金牛厂构造带作为沟通区域性断裂与流体的通道;矿山厂、麒麟厂、银厂坡冲断褶皱构造为矿床的导矿断裂,将矿化-蚀变带限制在其上盘拖曳褶皱的碳酸盐岩中,其褶皱中的NW向断裂为配矿构造;层间断裂组作为成矿和热液蚀变的有利空间,严格控制了矿体、矿化-蚀变边界,为容矿构造。小河构造分级控矿:NE向的两条主构造带与SN向药山构造带共同控制了乐红-小河矿田,NW向乐红-山王庙断裂带与SN向小河街断裂带共同控制了矿床,将其限制于二者夹携的上升块体中,次级NW向、SN向断层控制着矿体的展布。4、对比分析显示滇东北中北段构造控矿模式:压性构造环境下,区域、矿田级次压性构造导矿,次级构造配矿,在上升盘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压扭性-压性断裂(包括层间断裂)容矿。构造控矿特征的表象不同,究其本质均属于HZT型铅锌矿床。
【关键词】:构造控矿模式 矿化-蚀变分带 会泽铅锌矿床 小河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中北段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研究区概况13-14
  • 1.2 研究现状14-16
  • 1.2.1 滇东北矿床成因研究14-15
  • 1.2.2 滇东北构造与矿化-蚀变研究15-16
  • 1.3 选题依据,科学问题及意义16-17
  • 1.3.1 选题依据16
  •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16-17
  • 1.3.3 研究意义17
  • 1.4 研究内容17-18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8-20
  • 1.6 主要工作量20-21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21-28
  • 2.1 大地构造背景21
  • 2.2 区域地层21-22
  • 2.3 区域构造22-26
  • 2.3.1 区域深大断裂22-25
  • 2.3.2 区域构造演化25-26
  • 2.4 区域矿产概况26-28
  • 2.4.1 铅锌矿26-27
  • 2.4.2 其他矿产27-28
  • 第三章 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28-38
  • 3.1 会泽铅锌矿田(床)28-33
  • 3.1.1 地层28-29
  • 3.1.2 构造29-30
  • 3.1.3 岩浆岩30
  • 3.1.4 矿体地质特征30-32
  • 3.1.5 矿石特征32-33
  • 3.1.6 围岩蚀变33
  • 3.2 小河铅锌矿床33-38
  • 3.2.1 地层34-35
  • 3.2.2 构造35-36
  • 3.2.3 岩浆岩36
  • 3.2.4 矿体地质特征36-37
  • 3.2.5 矿石特征37
  • 3.2.6 围岩蚀变37-38
  • 第四章 典型矿床构造解析38-86
  • 4.1 会泽铅锌矿田(床)38-64
  • 4.1.1 主要构造解析38-47
  • 4.1.1.1 矿山厂冲断褶皱构造带38-40
  • 4.1.1.2 麒麟厂冲断褶皱构造带40-42
  • 4.1.1.3 银厂坡冲断褶皱构造带42-47
  • 4.1.2 矿床构造解析47-61
  • 4.1.2.1 NE向断裂57-59
  • 4.1.2.2 SN向断裂59-60
  • 4.1.2.3 NW向断裂60-61
  • 4.1.2.4 EW向断裂61
  • 4.1.3 构造体系及其成生发展61-64
  • 4.2 小河铅锌矿床64-85
  • 4.2.1 主要构造解析65-67
  • 4.2.1.1 乐红-山王庙断裂65-66
  • 4.2.1.2 小河街断裂66-67
  • 4.2.1.3 褶皱构造67
  • 4.2.2 矿床构造解析67-82
  • 4.2.2.1 NW向断裂73-76
  • 4.2.2.2 SN向断裂76-81
  • 4.2.2.3 NE向断裂81-82
  • 4.2.2.4 EW向断裂82
  • 4.2.3 构造体系及其成生发展82-85
  • 4.3 研究区构造解析小结85-86
  • 第五章 构造控矿作用与矿化-蚀变分带规律86-120
  • 5.1 会泽铅锌矿田(床)86-102
  • 5.1.1 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及其与构造控矿特征86-91
  • 5.1.1.1 矿化-蚀变分带规律86-89
  • 5.1.1.2 矿体、矿化-蚀变分带与构造关系89-91
  • 5.1.2 构造控矿的地球化学证据91-97
  • 5.1.3 控矿构造型式97-99
  • 5.1.4 构造分级控矿规律99-101
  • 5.1.4.1 区域构造控矿99
  • 5.1.4.2 矿田构造控矿99-100
  • 5.1.4.3 矿床构造控矿100-101
  • 5.1.5 构造控矿模式101-102
  • 5.2 小河铅锌矿床102-117
  • 5.2.1 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及其与构造控矿特征102-106
  • 5.2.1.1 矿化-蚀变分带规律102-105
  • 5.2.1.2 矿体、矿化-蚀变分带与构造关系105-106
  • 5.2.2 构造控矿的地球化学证据106-113
  • 5.2.3 控矿构造型式113-114
  • 5.2.4 构造分级控矿规律114-115
  • 5.2.4.1 区域构造控矿114
  • 5.2.4.2 矿田构造控矿114-115
  • 5.2.4.3 矿床构造控矿115
  • 5.2.5 构造控矿模式115-117
  • 5.3 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中北段构造控矿模式117-120
  • 第六章 找矿标志及应用120-124
  • 6.1 研究区构造找矿标志120
  • 6.2 小竹箐勘查区120-122
  • 6.3 小河铅锌矿区122-124
  • 第七章 结论与下一步研究方向124-126
  • 7.1 结论124
  •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124-126
  • 致谢126-127
  • 参考文献127-132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目录132-133
  • 附录B:图版133-136


本文编号:628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28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