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在煤矿顶板事故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在煤矿顶板事故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顶板事故 安全评价 主成分分析 正交设计 事故树分析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开采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煤矿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完善,因此,保障煤矿生产活动安全、高效的进行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而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事故就是顶板事故。针对顶板事故进行安全评价,可以为顶板事故防范措施的制定指明方向,降低顶板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煤矿生产活动顺利的进行。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整理资料,总结安全评价理论研究现状;了解煤矿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选用事故树评价方法分析诱发顶板事故的风险因素,找出最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北徐楼煤矿为研究背景,引入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顶板稳定性评价,以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和SPSS多元统计软件为技术手段,分别对采空区顶板稳定性、采煤工作面顶板稳定性以及顶板综合稳定性进行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顶板事故灾变机理和我国顶板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自然因素、技术因素、人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可能引起顶板事故的危险源,建立了顶板事故事故树模型。对事故树进行定性分析,得到了可能导致顶板事故发生的途径和关键的致因事件。(2)将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引入安全评价,不仅简化了试验方案,还考虑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3)将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北徐楼煤矿顶板安全评价,分别对采空区顶板稳定性、采煤工作面顶板稳定性以及顶板综合稳定性进行评价,得到顶板岩性、煤层埋深、开采高度、顶板厚度、推进距离影响因素与顶板稳定性的线性关系,定量给出了各因素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对顶板稳定性敏感度排序。对比其他分析方法所得到结果,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到的结果更精确、合理。(4)利用顶板稳定性评价结果实现了北徐楼煤矿顶板稳定性分级,得到了3下03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等级,结果较为合理,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在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合理性。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切实可行,为今后顶板事故安全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顶板事故 安全评价 主成分分析 正交设计 事故树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7.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煤矿安全评价研究现状10-11
- 1.2.2 主成分分析法理论应用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技术路线13-14
- 2 顶板事故基础理论14-20
- 2.1 事故概述14-15
- 2.2 顶板事故概念及分类15-16
- 2.2.1 煤层顶板构成15
- 2.2.2 顶板事故分类15-16
- 2.3 顶板事故灾变机理16-18
- 2.3.1 局部冒顶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16-17
- 2.3.2 大面积冒顶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17-18
- 2.4 我国顶板事故案例分析18-19
- 2.5 本章小结19-20
- 3 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因素分析20-32
- 3.1 风险因素分析方法概述20-22
- 3.1.1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20-21
- 3.1.2 事故树分析程序21-22
- 3.2 顶板事故风险因素识别22-24
- 3.3 顶板事故风险因素分析模型建立24-28
- 3.3.1 事故树的基本组成24-26
- 3.3.2 顶板事故事故树模型的构建26-28
- 3.4 顶板事故事故树模型分析28-31
- 3.4.1 事故树基本运算法则28
- 3.4.2 计算顶板事故事故树最小割集28-29
- 3.4.3 计算顶板事故事故树最小径集29-30
- 3.4.4 计算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30-31
- 3.4.5 结果分析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4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32-40
- 4.1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提出和理论基础32-34
- 4.1.1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提出32
- 4.1.2 理论基础32-34
- 4.2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34-38
- 4.2.1 评价模型建立34
- 4.2.2 样本数据采集34-35
- 4.2.3 主成分表达式求解35-36
- 4.2.4 评价结果36-38
- 4.3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优点38-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5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法在煤矿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40-66
- 5.1 工程概况40-41
- 5.2 顶板稳定性评价模型的建立41-43
- 5.2.1 确定评价指标41
- 5.2.2 确定试验因素及水平41-42
- 5.2.3 确定正交试验方案42-43
- 5.3 样本数据采集及分析43-54
- 5.3.1 Flac3D软件概述43-44
- 5.3.2 仿真模拟模型建立44-45
-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45-54
- 5.4 采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54-57
- 5.5 采煤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评价57-59
- 5.6 顶板稳定性综合评价59-62
- 5.7 北徐楼煤矿3下 03 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评价62-64
- 5.8 本章小结64-66
- 6 结论与展望66-68
- 6.1 主要结论66-67
- 6.2 展望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研究72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瑛;;正交设计在煮茧工艺上的应用[J];丝绸;1977年11期
2 ;正交设计法 第二讲 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法[J];针织工业;1978年02期
3 袁祥华;正交设计在销售决策中的应用[J];江苏化工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4 王文清,丁郁文;铀(Ⅵ)的三元协萃——(Ⅱ)三元协萃体系的正交设计[J];铀矿冶;1992年03期
5 于之东,张文丽;陶瓷配方研究中正交设计因素的选取[J];中国陶瓷工业;2003年04期
6 钱斯日古楞,王红英,金凤燮;正交设计研究麦冬皂苷提取工艺[J];中成药;2005年05期
7 徐凤娟;张振秋;冯勇;;正交设计优选葛根降糖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11期
8 林妮;王鹤东;;正交设计优选金钱胆通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7期
9 孙家骏;;正交设计与塑料加工(Ⅰ)[J];上海塑料;2009年02期
10 孙家骏;;正交设计与塑料加工(Ⅱ)[J];上海塑料;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荀英;吴海青;;正交设计在反演计算地学问题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2 王燕燕;;正交设计优选乳洁安提取物制备工艺[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志国;欧阳荣;张迪光;肖岚廷;;正交设计研究抗瘤升白片的制备工艺[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湘兰;;正交设计优化消肿止痛液最佳提取工艺[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朝辉;曾华兰;张骞方;叶鹏盛;韦树谷;何炼;李琼英;;棉花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设计优化[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沈健;;正交设计优选白术苍术酮的提取工艺[A];第十四届全国感染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林亚平;赵颖;靳凤云;张永萍;;用活动水平的正交设计合并释放过程特征分析优选雪上一枝蒿凝胶剂制剂处方[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邓鹏;王兆文;黄荣华;;基于正交设计的气缸盖冷却优化方案研究[A];湖北省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白玉婷;高展;张铁军;葛志强;;球面对称设计应用于中药提取的适宜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春玲;朱跃萍;徐秀卉;;正交设计优化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的制备工艺[A];2010年度全国医药学术论文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洁;最优超饱和设计与正交设计的构造[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奇薇;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在煤矿顶板事故安全评价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6年
2 王慧;正交设计的优良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菲依;三水平设计β-字长型性质的进一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史小四;扶正升白颗粒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630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3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