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本文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八道湾组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具有良好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富集条件。由于前人对西北缘侏罗系层序格架的搭建、沉积体系的判识均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研究以沉积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以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为基础,针对八道湾组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沉积构造、测井相和层序地层的研究,在层序格架内,辨识各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系统揭示了侏罗系八道湾组各时期的沉积演化,并建了其沉积相模式。八道湾组在研究区发育较好,由东向西具有地层减薄特征,北西-南东向具有地层起伏特征;八道湾组底界大的区域不整合对地层分布的影响,具有由克百地区向北东、南西以及北西方向减薄尖灭的特点。总体具有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埋深逐渐增大的特点,同时,受断裂和内部褶皱变形影响,地层埋深在北东-南西向具有一定的起伏特征。八道湾组层序地层与岩石地层对应明显,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段,由下至上依次对应JSQ1、JSQ2、JSQ3三个三级层序。侏罗系八道湾组的沉积类型主要识别出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种,其中河流相主要为辫状河流相,主要亚相有河漫和河床亚相,继而又可以分别划分为河漫滩和心滩微相,主要发育在八道湾组下段地层;辫状河三角洲相的主要亚相有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可以进一步分为辫状河道、分流河道间和沼泽等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则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河口坝等微相,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在研究区只可见前辫状河三角洲泥微相,主要在八道湾中段和上段出现;湖泊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浅湖砂坝、浅湖泥、半深湖-深湖泥等沉积微相,一般在八道湾组中段比较发育。八道湾组总体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八道湾组 层序地层 沉积相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9.14;P53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
-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8-10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10-11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11-12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2-19
- 2.1 区域构造与演化12-17
- 2.1.1 区域构造特征12-13
- 2.1.2 断裂体系13-16
- 2.1.3 构造演化16-17
- 2.2 区域地层特征17-19
- 第3章 八道湾组沉积相分析19-42
- 3.1 相标志19-27
- 3.1.1 岩石颜色标志19
- 3.1.2 岩矿标志19-20
- 3.1.3 沉积构造标志20-21
- 3.1.4 古生物标志21-22
- 3.1.5 测井相标志22-27
- 3.2 沉积相类型及基本特征27-42
- 3.2.1 辫状河流相27-32
- 3.2.2 辫状河三角洲相32-38
- 3.2.3 湖泊相38-42
- 第4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42-56
- 4.1 层序界面类型、特征及成因42-51
- 4.1.1 层序界面类型42-43
- 4.1.2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43-44
- 4.1.3 层序界面特征44-46
- 4.1.4 八道湾组层序界面的识别46-51
- 4.2 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51-56
- 4.2.1 地层对比结果研究51-54
- 4.2.2 地层分布特征54-56
- 第5章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空间展布及沉积模式56-70
- 5.1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56-68
- 5.1.1 单井沉积相特征56-62
- 5.1.2 沉积相剖面特征62-66
- 5.1.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66-68
- 5.1.4 八道湾组沉积相空间展布规律68
- 5.2 沉积模式68-70
- 结论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允霞;施尚明;尚小峰;;北小湖油田八道湾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0期
2 王华;赵忠新;陆永潮;蒋恕;陈少平;;博湖坳陷八道湾组层序格架下的沉积构成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昌勇;郑荣才;王建国;曹少芳;肖明国;;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演化[J];岩性油气藏;2008年02期
4 李茂榕;周洪瑞;王训练;刘智荣;;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3期
5 王牧;李小刚;;四十里城八道湾组层序格架和沉积相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年01期
6 胡永;潘建旭;高莎莎;薛培;;新疆准南煤田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分析[J];煤;2011年05期
7 谈继强;赵洪岩;关泉生;耿梅;杨志冬;;红浅1井区八道湾组油藏水平井开发优化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5期
8 周楠;李广业;;夏子街油田夏9井区八道湾组层序界面特征及划分[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9 陈金华,张义杰;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陆相沉积中发现海相瓣鳃类[J];新疆地质;2000年01期
10 时晓章;金振奎;杨有星;郭秀娟;张宏峰;孙晓芳;;百口泉油田检188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相特征[J];科技导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哲;金振奎;孙小芳;付晶;;准噶尔盆地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特征[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徐道一;沙金庚;姚小刚;泮燕红;王亚琼;张晓林;;新疆乌鲁木齐市郝家沟剖面八道湾组的天文地层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锐;刘传钢;黄志俊;;新疆巴里坤县库兰巴斯陶北煤炭区煤变质成因探讨[A];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明泰 杨琴;宝浪深层系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俊红;吐哈油田巴喀地区八道湾组储层沉积特征及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宏;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八道湾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2 魏婷;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柯柯亚地区八道湾组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刘桓;春晖油田八道湾组一段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温易娜;克拉玛依油田J区八道湾组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5 张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尹晓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特征[D];新疆大学;2013年
7 王雪梅;巴喀油田八道湾组储层特征与含气性检测[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8 武金龙;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道湾组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君;红浅一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稠油油藏精细描述[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10 王允霞;北小湖油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储层特征与储层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50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5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