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西秦岭李子金矿控矿构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2:20

  本文关键词:西秦岭李子金矿控矿构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秦岭造山带 李子金矿 控矿构造 构造变形 变形序列


【摘要】: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较为丰富的金矿储量、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所蕴含的纷繁复杂的地质信息,使之成为地质工作者研究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理想选区。李子金矿位于商丹板块缝合带南侧,是东西秦岭也是秦岭与祁连的交接转换部位,又恰处于天水-李子园区域性反“S”型构造的李子园背斜转折端,是西秦岭成矿带中较为典型的金矿床。本文选择李子金矿区为研究靶区,以露头构造解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和显微构造分析,重点对主要控矿构造的变形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厘定矿区构造变形序列,并对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进行探讨。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李子金矿区构造变形强烈,并具有多期活动特征,至少存在四期变形,由早到晚依次为:北西向韧性右行走滑剪切断裂作用(D_1)、北东向韧脆性张扭性断裂作用(D_2)、北东向韧脆性逆冲推覆断裂作用(D_3)和北东向脆性断裂作用(D_4),它们互相叠置限制、改造破坏,共同构成李子金矿区的总体构造格架。其中,D_1期变形是伴随秦岭造山带早印支期俯冲发生的区域性大规模右行走滑剪切运动,研究区主要发育于尖草湾和宽沟两探矿区的早古生代岩层中,总体呈北西向延伸,局部扭动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表现为强烈的右行压扭性构造;D_2期变形在全区发育,北东走向为主,推测其为D_1递进变形的产物;D_3期变形主要发育于碎石子和营房探矿区早古生代岩层及印支期花岗岩中,以广泛发育具轴面劈理的不对称褶皱与轴面北倾的逆冲推覆断层为主要变形样式,呈北东向、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展布,切割早期矿化石英脉,与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碰撞背景相关;D_4期变形,全区发育,北东向为主,以浅层次脆性断裂和宽缓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破坏改造先期构造、地质体和矿(化)体。2)李子金矿区矿体主要受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带和北东向逆冲推覆断层控制,且在不同矿区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尖草湾与宽沟探矿区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控矿,矿(化)体主要沿糜棱面理分布,矿脉走向与韧性剪切带相同,总体呈北北西向、北西向延伸,局部扭动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北东东向韧-脆性张扭性构造带为碎石子探矿区主要控矿构造,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局部为东西向,与构造形迹相同,在走向上具分支复合现象,并向北东侧伏;营房和流沙沟探矿区与碎石子探矿区较为相似,主要受北东向韧脆性断层破碎带控制,构造带顶底板矿化较强,多呈浸染状、细脉状,局部为网格状,北西向雁行状排列,构造的等距性较为明显。3)发育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和逆冲推覆断层是不同时期金矿化尤为重要的控矿因素,为金的活化、迁移、沉淀成矿提供了动力支持、运移通道和储存场所。两期构造控矿在西秦岭地区特征显著,金矿化的构造因素不仅仅是单一的逆冲推覆作用,早期的韧性剪切作用甚至更为重要。金矿床现今的分布状态与文县-玛曲弧弧形构造存在吻合性,可能是因为早期韧性剪切带成矿后在后期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下发生了趋同于弧形构造的位置的变化。
【关键词】:西秦岭造山带 李子金矿 控矿构造 构造变形 变形序列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11-13
  • 1.1.1 造山型金矿控矿构造研究有助于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发展与科学成矿预测11-12
  • 1.1.2 李子金矿是研究造山型控矿构造系统的理想选区12-13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3-16
  • 1.2.1 造山型金矿控矿构造系统13-15
  • 1.2.2 西秦岭李子金矿15
  • 1.2.3 存在问题15-16
  • 1.3 研究目的16
  • 1.4 研究内容16-18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18-19
  • 1.6 工作步骤与完成工作量19-21
  • 1.6.1 工作步骤19
  • 1.6.2 完成工作量19-21
  • 第二章 区域和矿床地质背景21-33
  • 2.1 区域地质特征21-27
  • 2.1.1 区域地层特征21-24
  • 2.1.2 区域构造特征24-27
  • 2.2 区域金矿分布特征27-28
  • 2.3 李子金矿矿床地质28-33
  • 2.3.1 赋矿围岩及矿区岩浆活动28-30
  • 2.3.2 围岩蚀变30
  • 2.3.3 矿体及矿石特征30
  • 2.3.4 成矿期次与阶段划分30-31
  • 2.3.5 流体包裹体31-33
  • 第三章 李子金矿构造变形序列及变形特征33-51
  • 3.1 李子金矿区主要构造变形33-42
  • 3.1.1 韧性剪切带变形(D_1)33-36
  • 3.1.2 张扭性断层构造变形(D_2)36-37
  • 3.1.3 逆冲推覆断层构造变形(D_3)37-40
  • 3.1.4 脆性断层构造变形(D_4)40-42
  • 3.2 李子金矿构造变形序列42-51
  • 3.2.1 李子金矿构造年代学特征43-48
  • 3.2.2 李子金矿构造变形序列48-51
  • 第四章 李子金矿控矿构造分析51-62
  • 4.1 控矿因素分析51-52
  • 4.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51-52
  • 4.1.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52
  • 4.1.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52
  • 4.2 控矿构造的厘定及其对金矿的控制52-58
  • 4.2.1 控矿构造的厘定53
  • 4.2.2 控矿构造对金矿的控制53-58
  • 4.3 各探矿区构造与金矿(化)的关系58-60
  • 4.4 小结60-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正杰;范宏瑞;丛培章;刘玄;杨奎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J];矿床地质;2015年01期

2 董学发;;浙江璜山造山型金矿的确认及其意义[J];地质学刊;2014年03期

3 陈冬;刘云华;望开磊;李志国;高洪兴;张军;戚新世;;西秦岭李子园地区金矿床叠加成矿作用研究[J];黄金;2014年08期

4 朱赖民;杨涛;鲁如魁;王飞;;西秦岭李子园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矿地质背景[J];矿物学报;2013年S2期

5 马久菊;张永强;望开磊;巩英建;王钊;李志强;赵佳祥;魏江;杨亚娟;;甘肃天水宽沟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研究及盲矿预测[J];黄金科学技术;2012年01期

6 刘云华;刘怀礼;高洪兴;李志国;庄晓;张永强;郑绪忠;魏均启;;甘肃天水李子金矿床物质组分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1年05期

7 刘云华;刘怀礼;黄绍峰;高洪兴;张永强;李志国;郑绪忠;;西秦岭李子园碎石子斑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J];黄金;2011年07期

8 李文良;张永强;卿敏;高洪兴;董华芳;王治华;袁士松;;甘肃天水宽沟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9 周振菊;秦艳;林振文;王立新;汪志强;;西秦岭铧厂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矿床成因[J];岩石学报;2011年05期

10 陈义兵;张国伟;裴先治;鲁如魁;梁文天;郭秀峰;;西秦岭大草滩群的形成时代和构造意义探讨[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王晔;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及岛弧型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杜子图;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本文编号:650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50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