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并行计算的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核定及优化调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8:27

  本文关键词:基于并行计算的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核定及优化调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通风能力 动态核定 并行计算 通风网络优化 调节风窗 局部阻力系数


【摘要】:合理确定矿井的通风能力,充分挖掘矿井通风系统的最大潜力,才能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现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方法是建立在当前和过去几年的通风系统测定数据基础上,对矿井未来生产能力进行预测。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革新和快速发展,矿井逐渐向高产高效集约化模式发展,频繁的接替使得通风网络拓扑结构、通风系统参数变化较快,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论文系统研究了采掘动态接替与通风系统优化调节的关系,通过研究通风系统随采掘接替的演化规律、井下局部地点调节风窗局部阻力系数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矿井采掘接替进程的通风能力动态核定模型和基于并行计算的通风网络优化调节模型,开发了相应的算法应用软件,为保障高产、高效集约化矿井安全开采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根据《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中对各需风点风量的要求,建立采掘工作面需风量计算模型,并编制相应的程序。在考虑矿井采掘布局特点和接替的安全规则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采掘工作面推进速度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采掘工作面的随机推进速度模型。并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回采工作面在不同配风量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从而确定回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风量合理变化范围。根据矿井实际采掘接替进程,建立了单巷和多巷掘进工作面状态模型,以及双U形通风方式的采煤工作面状态转换模型,分析了双U形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风流方向变换状态。建立了采掘活动引起的矿井通风网络变化及风量跟踪调节的模拟方法,提出相应的算法。建立以采空区漏风分支两端节点压差、调节设施数量和主要通风机总功率三者无量纲化加权综合为最小的矿井通风网络风量调节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针对GECP算法对大规模问题求解时寻优速度较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并行计算的矿井通风网络调节优化算法(PCGECP),设计了相应的数据结构与程序架构,从而快速、高效的确定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合理、经济运行的优化调控方案。为了指导矿井通风网络优化调节方案的实施,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矩形巷道中矩形调节风窗的局部阻力特性研究,分析了巷道风窗开口面积比、开口位置和风流雷诺数对局部阻力系数的影响特性。并采用数字式精密微差压计测定巷道风窗局部阻力系数随其开口面积比和风流雷诺数的变化规律。采用Microsoft Visual C++、Microsoft Visual Studio软件开发平台和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编程的方法分别设计编制出基于采掘接替计划的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核定软件及基于并行计算的通风系统网络调节优化软件。将上述研究成果在大柳塔煤矿进行了试验研究,动态分析了矿井在模拟时间段内的通风能力,并提出了减小采空区漏风相应的优化调节方案。
【关键词】:通风能力 动态核定 并行计算 通风网络优化 调节风窗 局部阻力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Extended Abstract8-20
  • 变量注释表20-22
  • 1 绪论22-34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2-2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3-32
  • 1.3 主要研究内容32
  • 1.4 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路线32-34
  • 2 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模拟主要影响因素34-47
  • 2.1 矿井风量计算34-35
  • 2.2 矿井采掘布局与接替的安全规则35-37
  • 2.3 采掘工作面推进速度统计分析37-41
  • 2.4 采煤工作面合理配风量研究41-46
  • 2.5 本章小结46-47
  • 3 基于采掘接替进程的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核定47-56
  • 3.1 采掘工作面状态转换模型47-50
  • 3.2 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状态分析50-53
  • 3.3 矿井通风网络动态模拟算法53-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4 基于并行计算的矿井通风网络调节优化求解技术56-75
  • 4.1 大规模最优化问题的并行计算原理和方法概述56-57
  • 4.2 矿井通风网络风流调节优化模型57-61
  • 4.3 求解通风网络调节优化模型的GECP并行算法61-63
  • 4.4 通风网络风流调节优化并行计算程序设计63-71
  • 4.5 典型复杂通风网络风量优化调节实例分析71-74
  • 4.6 本章小结74-75
  • 5 调节风窗局部阻力系数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及实验分析75-90
  • 5.1 不同风窗面积局部阻力系数的数值模拟75-78
  • 5.2 雷诺数对风窗局部阻力系数的影响分析78-81
  • 5.3 调节风窗位置对局部阻力系数的影响81-84
  • 5.4 局部阻力系数测定实验84-89
  • 5.5 本章小结89-90
  • 6 大柳塔煤矿通风能力动态核定及通风系统调节优化90-114
  • 6.1 矿井概述90-94
  • 6.2 大柳塔煤矿通风能力动态分析及核定94-97
  • 6.3 大柳塔矿井通风网络优化参数设置97-103
  • 6.4 矿井通风网络优化调节103-113
  • 6.5 本章小结113-114
  • 7 结论与展望114-116
  • 7.1 主要研究结论114-115
  • 7.2 论文创新点115
  • 7.3 研究展望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3
  • 附录1 大柳塔井通风网络基本参数123-129
  • 附录2 文中所使用部分UDF函数129-132
  • 作者简历132-134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心权,吴兵,杜红兵;矿井通风基本概念的理论基础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郭长飞;;矿井通风设计的依据、内容与拟定系统探析[J];科技风;2008年09期

3 文永胜;;矿井通风技术的新发展[J];世界有色金属;2008年12期

4 杨运良;陈胤;程磊;;对矿井通风的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矿业;2008年11期

5 纪洪伟;;计算机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8年02期

6 董宪伟;蔡嗣经;王春来;师雄;;基于熵理论的矿井通风耗散系统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7 ;采用大直径矿井通风管的经验[J];煤矿安全;2009年01期

8 彭涛;刘志辉;;湖南有色矿井通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10年04期

9 邓彤;谢贤平;杨茹馨;;矿井通风基础理论和系统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1年01期

10 吴超;;可歌可泣的矿井通风史[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根全;;矿井通风不良的危害与防治[A];第十六届六省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梓成;谢贤平;;矿井通风优化理论与技术进步[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3 商立群;;矿井通风动态控制系统的设计[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马宁世;;魏家地矿西二采区投产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决策[A];中国老科协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华臻;范辉;李晋江;刘敬云;靳钟铭;;虚拟现实在矿井通风中的可控可视化应用[A];煤矿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论文专集[C];2003年

6 王幸;;矿井通风设计与管理智能化设想[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会明;谢贤平;陈一洲;杨时业;;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计算机系统[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浪;李伟;王翰峰;王大尉;;矿井通风角联风路识别的算法改进[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9 尹玉鹏;辛嵩;魏诚;崔延红;;高原矿井通风设备参数修正计算模型的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魏乐平;;矿井通风安全监控系统的监察[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二○○四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应忠;沿沟矿业公司加强矿井通风管理[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加积 通讯员 张建林;西山煤电多项技术研发获重大突破[N];中国工业报;2009年

3 张建怀 武青林;西山煤电集团靠技术创新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N];山西科技报;2009年

4 姜冷;重视科研 办出特色[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5 王保山;谈煤矿井下通风管理与信息系统[N];太行日报;2011年

6 邢仲文;中南大学深度开采通风防尘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7 王茂;漳村矿向科技要安全[N];中国煤炭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谢春阳;“平安”梦想 “创新”实现[N];中国煤炭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邵和;基于并行计算的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核定及优化调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范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可控可视化矿井通风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千里;金川矿井通风系统仿真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4 马洪亮;基于区网耦合模拟的矿井通风系统抗灾能力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俊歆;矿井通风系统仿真可视化研究及其应用[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2 任振平;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及应用[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3 程丽红;矿井通风基础数据最优化计算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易志根;矿井通风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D];中南大学;2010年

5 陈胤;基于矿井通风信息处理系统的预警系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国才;东曲矿矿井通风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绪国;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8 张明旭;基于仿真技术的矿井通风自动调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姜帆;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系统设计及通风安全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王伟;矿井通风信息管理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0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60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4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