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河南某煤矿采空区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2:09

  本文关键词:河南某煤矿采空区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采空区 层次分析法 相似原理 室内模型试验 MIDAS/GTS


【摘要】:在对采空区沉陷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即AHP法)对开采沉陷的影响因子进行了重要性排序;依据相似原理,以河南省某矿区地质条件为原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由煤层开挖引起的上覆岩层及地表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并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原型采空区进行数值计算,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开采工况对采空区“三带”及地表变形分布规律的影响。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通过AHP法对影响采空区沉陷的11个影响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可知:采动程度(权重0.3028)、采高(权重0.1907)是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子。(2)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包括:试验装置设计、相似常数选取、相似材料选择,模型开挖方案的确定、监测点布置方案、模拟开挖、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在煤层开挖过程中,(1)?(6)层的动态观测曲线形态是一致的,且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采空区上覆岩体内部各点的沉降值也在逐渐增加;采空区中心位置处之上的沉降量较大,远离采空区方向沉降量逐渐减小;沉降趋于稳定后,在深度方向上离采空区越近所达到的最大沉降值越大;最终所得地表沉降曲线较平缓,地表沉降最大值在采空区中心位置处的正上方,最大沉降值为0.451 mm,相当于原型中的90.2 mm。(3)利用MIDAS/GTS建立原型采空区的三维模型,模拟煤层开采过程,并将物理模型试验的结果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对构建的数值模型及选取的参数进行了验证。并以此为基础,模拟不同开采工况,即采宽、采深、采高等影响因子的变化对沉陷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开采工况下地表沉降曲线的形态始终关于模型轴线,即采空区中央呈对称分布,沉降最大值始终在采空区中心之上,远离采空区方向沉降值逐渐减小;采空区之上“三带”的沉降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冒落带、裂隙带、弯沉带;而在采空区两侧煤柱附近各带的沉降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弯沉带、裂隙带、冒落带;在采深、采高相同的情况下,随采宽的增加,地表沉降范围和程度均在增加。地表水平位移从采空区中心向两侧的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采宽的增加,水平位移最大值的位置由采空区边界逐渐向煤柱侧移动;在采宽、采高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采深的增加,即采动程度的降低,地表下沉量和地表水平位移均减小,冒落带、裂隙带的沉降量略有增加,而弯沉带的沉降量则变化不大。地表下沉盆地越来越平缓,受影响的覆岩范围增加;在采宽、采深相同的情况下,当开采高度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对地表沉降产生较大的影响。采高的变化对地表水平位移的影响不大。随采高的增加,“三带”的沉降量均在增加,但增加值较小。上覆岩层受采动影响的范围变化不大。
【关键词】:采空区 层次分析法 相似原理 室内模型试验 MIDAS/GTS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5.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采空区沉陷理论研究现状11-12
  • 1.2.2 采空区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研究现状12-14
  • 1.2.3 采空区数值分析研究现状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
  • 1.4 研究路线15-18
  • 2 采空区沉陷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18-30
  • 2.1 开采沉陷18
  • 2.2 采空区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18-22
  • 2.2.1 岩层移动及其形式18-19
  • 2.2.2 采动岩层内的变形划分19-20
  • 2.2.3 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20-22
  • 2.3 开采沉陷的影响因素分析22-28
  • 2.3.1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及步骤23-25
  • 2.3.2 层次分析法分析过程25-28
  • 2.3.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3 采空区相似材料确定及试验模型箱设计30-38
  • 3.1 概化研究区地层30
  • 3.2 相似模拟试验原理30-32
  • 3.3 相似常数的选取32
  • 3.4 相似材料的选取32-35
  • 3.5 试验装置设计35-36
  • 3.5.1 试验装置技术背景35
  • 3.5.2 试验装置设计介绍35
  • 3.5.3 试验装置方案35-36
  • 3.5.4 试验装置主要使用步骤36
  • 3.6 本章小结36-38
  • 4 采空区室内模型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38-52
  • 4.1 试验过程描述38-40
  • 4.1.1 模型制作38-40
  • 4.1.2 模型开挖方案40
  • 4.2 模型位移监测点布置方案40-42
  • 4.2.1 布置依据40-41
  • 4.2.2 模型试验监测点布置41-42
  • 4.3 位移观测仪器的选择安装42-43
  • 4.4 煤层开采与试验结果分析43-50
  • 4.4.1 煤层开采与数据记录43-44
  • 4.4.2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结果分析44-50
  • 4.5 本章小结50-52
  • 5 不同开采工况下采空区沉陷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52-70
  • 5.1 MIDAS/GTS软件简介54-55
  • 5.2 不同开采工况下的数值计算55-58
  • 5.2.1 模拟工况划分55-56
  • 5.2.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56-57
  • 5.2.3 初始应力场求解57-58
  • 5.2.4 开挖方案58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58-68
  • 5.3.1 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结果58-61
  • 5.3.2 不同工况数值模拟结果61-68
  • 5.4 本章小结68-70
  • 6 结论和展望70-72
  • 6.1 主要结论70-71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2-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修甫,白云峰;桩锚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鲁嘉;喻军;陈金祥;叶启军;赵春风;;砂土中成桩工艺对桩基承载性能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3 王珊珊;李丽慧;刘凯;胡瑞林;余文龙;;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黏性土的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4 程晔;方靓;赵俊锋;周翠英;;高速公路边坡CF网防护抗冲刷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驰;刘霖;段宝林;;加筋风积砂土体破裂面的室内模型试验及破坏机理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俞晓;张峰;苏晓科;;深基坑室内模型试验中模型板设计与制作[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俞晓;杨泰华;;运用ANSYS对深基坑室内模型试验的相对尺寸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王成华;;对室内桩基模型制作方法的若干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清雷;填埋场衬里中重金属迁移与腾发封顶层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毛涛;桩顶嵌入承台深度对基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黄晓龙;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的室内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段素真;河南某煤矿采空区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4 李洋溢;条形基础加筋砂土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的分析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袁春辉;桩—土相互作用土参数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6 贾仁达;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加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李兆金;麦秸秆石灰桩加固既有村镇房屋地基基础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陈伟;黄土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左自波;降雨诱发堆积体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武彩萍;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0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70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