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水力压裂防治冲击地压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3:12

  本文关键词:水力压裂防治冲击地压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特厚煤层 冲击地压 水力压裂 数值模拟 微震监测 钻屑法


【摘要】:水力压裂技术是防治冲击地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结合的手段,对深井特厚煤层条件下的冲击煤层进行水力压裂防冲实践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理论分析了深井特厚煤层条件下冲击地压的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水力压裂防治冲击地压的作用机理,系统分析了影响水力压裂破裂效果的因素;(2)采用RFPA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地应力、不同钻孔孔径及不同钻孔间距情况下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情况,主要结论有:水力压裂过程可划分为压裂前阶段、形成微裂阶段、破裂阶段三个阶段,采用拟合曲线的方法得出应力差与起裂压力值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应力差的增大,起裂压力出现下降的趋势,最终趋于0,即当应力差足够大时,煤体在围岩应力作用下就可以被压裂;孔口破裂的水压力随着钻孔直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孔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对降低孔口破裂水压力的作用明显减弱,模拟结果认为现场钻孔孔径应低于95mm,结合现场施工情况以及钻机、钻杆、钻头的配套使用,确定现场施工合理的钻孔孔径为65mm;数值模拟结果认为该工作面合理的钻孔间距应为20m;(3)确定了现场的施工参数、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钻杆选型的研究;(4)采用微震、冲击地压应力在线监测技术及钻屑煤粉量,对水力压裂防冲措施效果进行综合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压裂后,微震事件在频次上有所降低,在能量上有所减少;应力均有所降低,应力峰值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钻屑煤粉量均未超出极限煤粉量。表明水力压裂可以起到良好的防冲效果。
【关键词】:特厚煤层 冲击地压 水力压裂 数值模拟 微震监测 钻屑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2.1 冲击地压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水力压裂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20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3.2 技术路线18-20
  • 2 水力压裂防治冲击地压的理论研究20-30
  • 2.1 水力压裂技术简述20-21
  • 2.2 水力压裂机理的理论分析21-26
  • 2.2.1 流固耦合作用下水力压裂的作用机理21-25
  • 2.2.2 水力压裂防冲作用机理25-26
  • 2.3 深井特厚条件下冲击地压的成因26-27
  • 2.4 影响水力压裂破裂效果的因素27-28
  • 2.5 本章小结28-30
  • 3 水力压裂数值模拟30-46
  • 3.1 不同地应力差对煤层水力压裂的影响30-37
  • 3.1.1 数值模拟方案模型30-31
  • 3.1.2 模拟结果分析31-37
  • 3.2 不同钻孔孔径下水力致裂裂缝扩展情况37-41
  • 3.2.1 数值模拟方案37
  • 3.2.2 模拟结果分析37-41
  • 3.3 不同钻孔间距条件下水力致裂裂缝扩展情况41-44
  • 3.3.1 数值模拟方案42
  • 3.3.2 模拟结果分析42-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4 工程实践46-68
  • 4.1 工作面地质条件46-50
  • 4.1.1 工作面位置46
  • 4.1.2 地质条件46-47
  • 4.1.3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47-50
  • 4.2 水力压裂现场施工方案50-54
  • 4.2.1 压裂孔施工要求50-53
  • 4.2.2 压裂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53-54
  • 4.3 水力压裂现场施工设备选型54-59
  • 4.3.1 钻机54-56
  • 4.3.2 钻杆56-59
  • 4.3.3 钻头59
  • 4.3.4 注水泵59
  • 4.4 水力压裂施工效果监测59-67
  • 4.4.1 微地震监测系统(BMS)59-61
  • 4.4.2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CRMS)61-63
  • 4.4.3 钻屑煤粉法监测63-65
  • 4.4.4 煤体含水率增量65-66
  • 4.4.5 顶底板移近量66-67
  • 4.5 本章小结67-68
  • 5 总结与展望68-70
  • 5.1 总结68-69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数值模拟水力压裂裂隙的扩展和增大[J];煤矿安全;2008年06期

2 连志龙;张劲;王秀喜;吴恒安;薛炳;;水力压裂扩展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1期

3 李洋;;水力压裂开采页岩气对环境有害[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4 杨维;白治平;王春孝;;子长采油厂水力压裂与产量关系评价[J];硅谷;2010年19期

5 赵宝滔;牛晓东;孟凡册;;水力压裂施工方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2年15期

6 杨景宁;;美国国会简报关注水力压裂引发的环境和地震问题[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4期

7 洪世铎;水力压裂理论[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1期

8 刘蜀知,任书泉;水力压裂裂缝三维延伸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S1期

9 ;水力压裂法[J];环境与生活;2012年05期

10 乔继彤,张若京,姚飞,蒋阗;水力压裂的二维温度场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京;;地下能源开发的重要技术——水力压裂[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刘建军;杜广林;薛强;;水力压裂的连续损伤模型初探[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连崇;梁正召;李根;马天辉;;水力压裂裂缝穿层及扭转扩展的三维模拟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传华;陈勉;金衍;;层状介质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闯;刘合;李向阳;吴恒安;;页岩气水平井水力压裂多缝间距优化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杨丽芳;张陈芳;阳国桂;王路伟;;油田水力压裂过程中示踪砂用量计算[A];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C];2012年

7 李家祥;张文泉;;井下水力压裂应力测量[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朱礼军;陈勉;金衍;;松软地层水力压裂缝宽预测[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阳国桂;李锦富;;同位素水力压裂示踪用示踪剂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C];2012年

10 鄢旭彬;饶少莹;任海龙;王军红;;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的应用[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蒂芬·科恩 编译 王林;对水力压裂法应该宽容一些[N];中国能源报;2012年

2 卢克·亨特 王林 编译;水力压裂法在东南亚难应用[N];中国能源报;2013年

3 苏珊·布兰特利 安娜·美耶_撤,

本文编号:697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97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