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矿井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3:33

  本文关键词:矿井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空间 巷道面波 转换横波 巷道围岩松动圈 波场分离 地震属性 超前探测


【摘要】:反射地震波法在矿井巷道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方面有较大优势。由于井下复杂地质条件、巷道施工环境和激发-接收条件的局限性,矿井巷道断面仅有10平方左右,震源声波、面波、体波相互混叠,波场复杂。常规反射体波超前探测有效波的识别与分离十分困难。因此,不回避面波、考虑转换波机制的超前探测方法研究是对反射波法超前探测的扩展。论文从对矿井地质条件和巷道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出发,进行均匀介质、煤层顶底板、真空巷道以及巷道围岩松动圈条件下的全空间弹性波数值模拟和波场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矿井巷道和围岩松动圈的存在一方面使地震波的主要能量以巷道面波的形式传播;另一方面巷道迎头能量较强面波反射回来和前方异常界面反射体波交织在一起,难以分离。从而引出利用能量强、衰减慢、易于识别的巷道面波与横波在迎头的相互转换进行超前探测。通过对巷道前方界面反射波TSST波(传播路径TS-S-S-TS的简称:巷道面波TS-wave(Tunnel Surface wave)传播至巷道迎头转换成S-wave,巷道前方异常体的反射S-wave在巷道迎头又转换成TS-wave被布置在巷道内的检波器接收)时距曲线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利用TSST波进行超前探测的理论方法,并对连续跟踪(或随掘)观测系统和以隧道地震超前预报系统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为代表的常规观测系统的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介绍了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的波场分离、速度分析、时深转换等处理流程,并基于Visual C++.net平台开发了以-滤波、叠加速度分析为核心的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处理软件。通过对巷道围岩松动圈模型进行不同激发、接收孔深的数值模拟,认为围岩松动圈对于体波尤其是纵波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激发、接收孔越过围岩松动圈能够提高体波信号的信噪比;而激发接收条件的变化对TSST波影响相对较小,TSST波的采集对激发、接收条件要求较低,这在只能使用锤击等机械振源的巷道环境中比体波探测更具优势。通过分析不同速度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幅频特征,得到了TSST波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等地震属性与反射界面速度的定量关系。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可以定性评价反射界面的性质。建立了巷道超前探测物理模型,采用超声换能器进行了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的物理模拟。将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技术应用于井下断层破碎带和陷落柱的探测,并分析了不同接收孔深对地震信号的影响,通过与钻孔摄录及钻探成果对比,认为利用巷道面波与横波在迎头的相互转换能够有效地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关键词】:全空间 巷道面波 转换横波 巷道围岩松动圈 波场分离 地震属性 超前探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166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Extended Abstract10-23
  • 变量注释表23-24
  • 1 绪论24-3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4-2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5-33
  • 1.3 研究内容33-34
  • 1.4 技术路线34-35
  • 1.5 主要创新点35-36
  • 2 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关键技术36-45
  • 2.1 巷道面波-转换横波传播理论36-40
  • 2.2 TSST波波场分离技术40-41
  • 2.3 叠加速度分析41
  • 2.4 瞬时属性的提取方法41-42
  • 2.5 TSST波超前探测程序设计与实现42-44
  • 2.6 本章小结44-45
  • 3 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数值模拟45-95
  • 3.1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计算45-48
  • 3.2 典型矿井地质条件弹性波模拟48-65
  • 3.3 激发-接收条件模拟65-77
  • 3.4 TSST波超前探测模拟与处理77-87
  • 3.5 TSST波地震属性提取87-93
  • 3.6 本章小结93-95
  • 4 TSST波超前探测物理模拟与分析95-104
  • 4.1 物理模型相似准则95-96
  • 4.2 物理模模型建立及参数测试96-100
  • 4.3 巷道超前探测模拟实验100-103
  • 4.4 本章小结103-104
  • 5 TSST波超前探测实例与分析104-118
  • 5.1 断层破碎带探测实例104-113
  • 5.2 陷落柱探测实例113-116
  • 5.3 本章小结116-118
  • 6 结论与展望118-121
  • 6.1 研究结论118-119
  • 6.2 展望119-121
  • 参考文献121-130
  • 作者简历130-13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海波;王在民;朱鹏飞;姚华;;平均能量-迭代法分频压制面波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2 孙学文;陈文超;高静怀;包乾宗;;小波域强面波衰减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1期

3 李文杰;魏修成;宁俊瑞;张建伟;;基于频率衰减特性的面波压制方法[J];石油物探;2008年03期

4 李杨;董守华;杜庆顺;;基于广义S变换的面波压制技术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3期

5 鲁来玉;丁志峰;何正勤;;浅层有限频率面波成像中的3D灵敏度核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6 申振华;于光明;杨振;颜中辉;王峗;;面波压制方法与道间距关系的数值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1期

7 聂鹏飞;李月;曾谦;林洪波;吴宁;;方向导数迹变换面波压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8 夏洪瑞;吕秋玲;陈胜红;邹少峰;宋林;;小波域爬山拟合法消除面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3期

9 李海山;吴国忱;印兴耀;;基于形态分量分析的保幅面波压制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3期

10 罗国安,杜世通;小波变换及信号重建在压制面波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金娥;肖鹏飞;;数学形态学在压制面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董烈乾;李振春;;第二代曲波变换压制面波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伟涛;王宝善;;噪声互相关函数中面波前驱信号的来源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靳洪晓;赵永贵;王超凡;;单道瞬态面波的硬件及软件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魁;朱介寿;;面波有限频率法3-D灵敏度核函数的计算[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德营;李振春;;二维S变换域自适应面波压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张在金;徐辉;于海铖;徐苗苗;张军华;;基于图像特征转换的面波去噪方法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论文集[C];2014年

8 高磊;陈文超;高静怀;;基于盲源分离的面波压制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鲁来玉;曾融生;丁志峰;;三维各向同性结构体对面波的多次散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熊章强;张大洲;宁刚;刘彦华;;瑞雷面波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刊记者 陈欣 谷玉强;10″,,可贵的攻关[N];秦皇岛日报;2010年

2 ;我国首创电梯地震监测系统[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勃;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的本征模理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郑晨;利用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高玲利;高频面波中不同模态的特性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潘雨迪;二维弹性非均匀介质高频面波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于彦彦;三维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6 路拓;矿井巷道面波—转换横波超前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张智;川滇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结构面波层析成像[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亚峻;地震勘探子波估计、面波消减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煜;部分饱和多相介质中Rayleigh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房立华;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梅;噪声源瑞利面波波场的物理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佳鹏;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和面波成像联合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耿亮;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地震面波压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桂丽华;基追踪在面波分离与压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刘魁;面波有限频率层析成像理论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媛媛;小波变换去除面波的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梁丹丹;基于分频处理的叠前地震资料中面波压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少梅;地震资料面波正演模拟及去噪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李俊邦;基于多子波地震道分解技术消除面波[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蒋科植;利用面波方法研究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岩石圈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0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