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新疆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流体组成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22 06:19

  本文关键词:新疆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流体组成及地质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成矿作用 碳同位素 流体组成 铜镍硫化物矿床 香山中


【摘要】:东天山造山带发育的图拉尔根、香山、黄山和白鑫滩等铜镍硫化物矿床是造山带环境晚古生代幔源岩浆事件的产物,香山岩浆矿床是唯一一个铜镍硫化物矿床与钛铁氧化物矿床共存的矿床,两种成矿作用的环境条件完全不同,是认识该地区成矿岩浆源区组成和成矿动力学的理想地区,香山岩浆矿床流体组成为揭示成矿岩浆流体介质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及硫饱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辉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开展岩浆矿物辉石开展流体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岩浆起源演化条件、流体组成和硫饱和过程,得到如下认识:1.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流体挥发份在200-400、400-900和900-1200℃三个温度段释出,流体平均含量依次为59.2、18054.8和2405.5mm3/g;流体组分以H2O(18370.0mm3/g)为主,次要组分为CO2、H2、CO和N2,分别为870.3、755.0、240.1和160.8mm3/g。H2O含量远远高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宾川地区样品。2.流体挥发份总量从辉橄岩(21592.0 mm3/g)、辉石岩(20948.1 mm3/g)到辉长岩(9198.1 mm3/g)随岩浆结晶顺序,依次降低,在岩浆演化的中期岩浆中流体组分明显升高(平均含量2056.27 mm3/g),H2(平均含量749.8 mm3/g)等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较高,指示岩浆演化的还原性环境。3.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CO2与CH4的碳同位素位于地幔、地壳及有机质热裂解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CO2与CH4的碳同位素随之变轻,表现出向地壳靠近。辉长岩δ13CCO2与δ13CCH4明显轻于辉橄岩和辉石岩。CO2的碳同位素值与含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线性关系。CH4、C2H6、C3H8烷烃类碳同位素组成随碳数的增加呈正序分布,部分样品C3H8与C4H10出现反序分布。4.香山中铜镍硫化物流体组分以高含量的H2O为特征,烷烃类碳同位素组成为有机热裂解成因特征,反映出岩浆起源于地幔源区,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地壳物质加入,壳源组分可能为大洋中的有机沉积物裂解的产物。岩浆中H2O来源可能为大洋俯冲板片。5.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源区中俯冲板片的再循环,为岩浆提供了俯冲物质和H2O,大量的H2O为岩浆的部分熔融提供了良好条件。硫饱和主要机制可能为CO2含量的增加提升氧逸度使岩浆中FeO减少、地壳混染有关。
【关键词】:成矿作用 碳同位素 流体组成 铜镍硫化物矿床 香山中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1;P618.6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12-14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完成工作量12-14
  • 第二章 地质概况14-21
  • 2.1 区域地质14-18
  • 2.1.1 大地构造14-15
  • 2.1.2 区域地质15-16
  • 2.1.3 区域岩浆岩16-18
  • 2.2 矿床地质18-21
  • 2.2.1 矿床地质背景18-19
  • 2.2.2 矿床地质特征19-21
  • 第三章 样品及实验方法21-26
  • 3.1 样品及处理21
  • 3.2 岩石学特征21-22
  • 3.3 实验方法22-26
  • 3.3.1 流体化学组成分析22-24
  • 3.3.2 碳同位素组成分析24-26
  • 第四章 流体挥发份化学组成26-36
  • 4.1 流体组分释出特征26-31
  • 4.2 流体化学组成特征31-36
  • 第五章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36-41
  • 5.1 CO_2碳同位素组成特征36-39
  • 5.2 烷烃类碳同位素组成特征39-41
  • 第六章 成矿岩浆流体组成特征及来源41-48
  • 6.1 成矿岩浆流体组成特征41-45
  • 6.2 流体组分来源45
  • 6.3 含碳流体组分的来源45-48
  • 第七章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流体制约48-54
  • 7.1 橄榄石的示踪48-50
  • 7.2 硫饱和机制50
  • 7.3 含硫的流体组分50-52
  • 7.4 香山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52-54
  • 第八章 结论54-56
  • 8.1 取得的认识54-55
  •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55-56
  • 参考文献56-6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强祖;黄满湘;;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6期

2 王虹;屈文俊;李华芹;陈世平;;哈密地区新发现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测定及讨论[J];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永才;焦建刚;闫海卿;;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指标体系探讨[J];矿床地质;2010年S1期

4 杨素红;王若梅;姜超;;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基础知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11期

5 ;青海发现首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J];中国矿业;2013年02期

6 ;青海发现的首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7 陈子诚;略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与勘探[J];地质与勘探;1989年04期

8 郝梓国,王希斌,鲍佩声,毛景文,乔德武;论断陷槽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J];地质找矿论丛;1992年01期

9 唐红松,,刘月星;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边缘成矿效应[J];矿产与地质;1995年S1期

10 唐红松,刘月星;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边缘成矿效应[J];矿产与地质;199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梓国;;新疆某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磁黄铁矿的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5)[C];1986年

2 王润民;王志辉;;新疆喀拉通克一号岩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张铭杰;胡沛青;傅飘儿;汤庆艳;丛亚楠;李晓亚;;不同构造环境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流体组成及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光海;;综合方法在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中的应用及效果[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5 邹海洋;戴塔根;胡祥昭;;地槽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6 宋谢炎;周美夫;;四川丹巴杨柳坪地区峨眉山玄武岩Pt-Pd亏损与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联系[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岳树勤;陈殿芬;孙淑琼;王文瑛;;川西某含铂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8 郝梓国;於祖相;乔德武;骆华宝;;新疆富蕴县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9 焦建刚;刘欢;段俊;鲁浩;罗德智;祁东;;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区[A];“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高亚林;乔富贵;卢健全;陈耕耘;王珉;雷嘉航;;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特富矿分布特征及成因[A];“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飘儿;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岩石及流体地球化学制约[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杨学立;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找矿地球物理方法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杨振军;桂北清明山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D];中南大学;2011年

4 邹海洋;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瑞;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硫饱和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陈思童;新疆香山中铜镍硫化物矿床流体组成及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16年

3 宋哲;图拉尔根和白鑫滩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岩石和流体地球化学的制约[D];兰州大学;2016年

4 李建平;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作用:岩石及流体地球化学制约[D];兰州大学;2016年

5 李延鑫;新疆黄山铜镍硫化物矿床流体化学组成及其成矿意义[D];兰州大学;2009年

6 傅飘儿;新疆黄山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过程[D];兰州大学;2009年

7 陈亮;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金属硫化物矿物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孟广路;新疆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田素梅;红旗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对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控制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忠禹;新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规律[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7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17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