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7:00

  本文关键词: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储层 表面改性 增产机理 微孔超压 段塞流 表面活性剂压裂液


【摘要】: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的基质微孔隙中,其产出遵循“解吸-扩散-渗流”的过程,只有增加煤层气的解吸量,提高煤层气的扩散通量,改善煤储层的渗透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煤层气井的高产与稳产,由此提出了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技术。本文以煤层气地质学、煤化学、煤层气生物工程、表面物理化学和渗流力学等理论为指导,以不同煤阶、不同煤体结构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煤层气的赋存环境及运移产出机理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强氧化剂、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剂作用于煤储层的增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煤层气的赋存环境进行了重新认识,证实了煤储层微孔超压环境的存在,揭示了煤储层微孔超压环境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基于微孔超压环境的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查明了微孔超压环境对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的影响。(2)对煤层气的运移产出机理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出饱和水单相流阶段微孔中的解吸气以溶解态运移;不饱和单相水流阶段气泡在微孔中逐渐形成,以非线性渗流方式运移,在排出微孔中的水后产出;之后便进入了气水两相流阶段,该阶段微孔中已经没有水的存在,煤层气的运移服从两级两类扩散(努森扩散和菲克扩散),割理/裂隙中的运移服从两级两类渗流(低速非线性渗流和线性渗流);同时指出,在气水两相流阶段,如果排采控制不当,会形成段塞流,造成储层严重的速敏伤害,并对段塞流的形成条件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3)强氧化剂作用于煤储层具有增解、增透作用。煤经强氧化剂改性后,煤分子的芳环缩合程度降低,亲甲烷能力降低,有利于煤层气解吸;煤的孔容和孔隙度增大、孔隙的连通性增强,有利于煤层气扩散和渗流产出。(4)微生物作用于煤储层具有增解、增透作用和增加资源量的意义。煤经微生物代谢后发生降解,生成了一定量的甲烷,对煤层气资源是一种补充;降解后,煤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亲甲烷能力相应降低,实现了增解;煤的总孔容和大孔孔容增加、孔隙的连通性增强,改善了煤储层的渗透性,实现了增透。(5)优选出了防水敏、速敏和水锁的表面活性剂压裂液(1.5%KCl+0.05%AN),该压裂液作用于煤储层具有增产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改善了煤粉的润湿性、增大了煤粉颗粒间的内聚力,使煤粉迅速沉降聚集,进而抑制了排采过程中煤粉对储层造成的速敏伤害,实现增产;另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压裂液降低了煤孔隙中流体的毛管压力,使得压裂液在煤储层中易进易出,进而显著降低了水锁伤害,实现增产;同时发现,表面活性剂压裂液能够抑制段塞流的形成,实现增产。(6)提出了4种活性水与改性剂的配伍方案,其中表面活性剂压裂液(1.5%KCl+0.05%AN)为煤层气储层改造的最佳压裂液,该压裂液在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里堠井田石炭二叠系的煤系气储层改造中的应用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单井产气量长期(2014.3至今)稳产在1000 m3/d以上,且目前还有较高的井底压力。
【关键词】:煤储层 表面改性 增产机理 微孔超压 段塞流 表面活性剂压裂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32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3-29
  • 1.2.1 煤储层孔隙特征13-17
  • 1.2.2 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17-19
  • 1.2.3 煤储层吸附性的影响因素19-21
  • 1.2.4 煤储层润湿性的影响因素21-22
  • 1.2.5 煤层气增产技术22-23
  • 1.2.6 固体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23-27
  • 1.2.7 段塞流形成机理及其表征27-29
  • 1.2.8 存在的主要问题29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29-32
  • 1.3.1 研究内容29-30
  • 1.3.2 关键技术30-31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32
  • 2 煤层气的赋存环境及运移产出机理再认识32-78
  • 2.1 煤的类石墨微晶结构演化特征32-41
  • 2.1.1 实验与结果32-34
  • 2.1.2 分析与讨论34-40
  • 2.1.3 结论40-41
  • 2.2 煤储层孔裂隙特征41-47
  • 2.2.1 孔隙征特41-46
  • 2.2.2 裂隙特征46-47
  • 2.3 煤层气的微孔超压赋存环境47-56
  • 2.3.1 微孔超压环境的形成机制47-51
  • 2.3.2 微孔超压环境对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的影响51-56
  • 2.4 基于微孔超压环境的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56-65
  • 2.4.1 饱和单相水流阶段解吸气的溶解机理57-58
  • 2.4.2 不饱和单相水流阶段气泡的形成及运移机理58-60
  • 2.4.3 气水两相流阶段的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60-65
  • 2.5 气水两相流阶段的段塞流形成机理65-75
  • 2.5.1 非稳态段塞流实验66-69
  • 2.5.2 液相物性参数对段塞流特性影响研究69-70
  • 2.5.3 煤储层段塞流的形成机理70-75
  • 2.6 本章小结75-78
  • 3 强氧化剂对煤储层的表面改性增产机理78-102
  • 3.1 强氧化剂的制备78
  • 3.2 增解作用78-87
  • 3.2.1 等温吸附实验78-82
  • 3.2.2 瓦斯放散初速度测试82-85
  • 3.2.3 常压解吸实验85-87
  • 3.3 溶蚀增透作用87-91
  • 3.3.1 显微镜观测87-89
  • 3.3.2 渗透率测试89-91
  • 3.4 增产机理91-100
  • 3.4.1 煤分子结构改变增产91-94
  • 3.4.2 孔隙特征改变增产94-100
  • 3.5 本章小结100-102
  • 4 微生物对煤储层的表面改性增产机理102-110
  • 4.1 生物气的资源贡献102-103
  • 4.2 增解作用103-104
  • 4.3 增产机理104-107
  • 4.3.1 煤分子结构改变增产104-105
  • 4.3.2 孔隙特征改变增产105-107
  • 4.4 本章小结107-110
  • 5 表面活性剂对煤储层的表面改性增产机理110-130
  • 5.1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111-115
  • 5.1.1 静置沉降实验111-113
  • 5.1.2 毛管压力测试113-115
  • 5.1.3 优选结果115
  • 5.2 防水敏增产机理115-117
  • 5.3 防速敏增产机理117-122
  • 5.3.1 增大内聚力抑制速敏增产117-120
  • 5.3.2 抑制段塞流防速敏增产120-122
  • 5.4 防水锁增产机理122-128
  • 5.4.1 防水锁增产作用122-123
  • 5.4.2 离心分离实验123-125
  • 5.4.3 水锁伤害实验125-127
  • 5.4.4 降低毛管压力抑制水锁增产127-128
  • 5.5 本章小结128-130
  • 6 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技术及应用130-146
  • 6.1 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技术130-137
  • 6.1.1 煤层气井用水基压裂液优选130-132
  • 6.1.2 二氧化氯与AN的配伍性132-133
  • 6.1.3 生物菌液与AN的配伍性133-135
  • 6.1.4 改性增产技术135-137
  • 6.2 工程应用137-145
  • 6.2.1 工程背景137
  • 6.2.2 五里堠井田煤层气资源量估算137-139
  • 6.2.3 压裂方案设计139-141
  • 6.2.4 压裂施工情况141-142
  • 6.2.5 产气效果142-145
  • 6.3 本章小结145-146
  • 7 结论146-150
  • 7.1 结论146-147
  •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47-150
  • 参考文献150-160
  • 作者简历160-162
  • 学位论文数据集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降文萍;张群;姜在炳;韩保山;;构造煤孔隙结构对煤层气产气特征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1期

2 金家锋;王彦玲;马汉卿;;气湿性纳米SiO_2颗粒对岩心润湿反转及解水锁机理[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5年06期

3 王宇锋;;铁新井田太原组煤层硫化氢成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0期

4 左景栾;吴建光;张平;吴翔;冯文光;;煤层气井新型清洁压裂液研究与应用分析[J];中国煤层气;2015年05期

5 夏亮亮;周明;张灵;加文君;曹静;;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性能评价[J];油田化学;2015年03期

6 吕小瑞;杨林花;;低渗气藏水锁伤害研究[J];辽宁化工;2015年08期

7 李霞;王勤;黄志诚;;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下扬子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J];地质学刊;2015年01期

8 严志虎;戴彩丽;赵明伟;冯海顺;高波;李明;;清洁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油田化学;2015年01期

9 李冰;宋志敏;任建刚;刘高峰;;深部构造煤及其扩散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通报;2015年01期

10 卢义玉;杨枫;葛兆龙;周哲;林晓东;;清洁压裂液与水对煤层渗透率影响对比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阿勇;水平管道油—气两相流段塞流特性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20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20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