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枞盆地大倪庄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庐枞盆地大倪庄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斑岩型铜矿 围岩蚀变 成矿期次 LA-ICP-MS锆石U-Pb定年 矿床成因
【摘要】:大倪庄铜矿是庐枞盆地内部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小型斑岩型矿床。本文以大倪庄铜矿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总结出矿床的蚀变特征,即主要发育:钾硅酸盐化、绢云母化、硅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粘土化蚀变;确定了矿化特征、矿物生成顺序并据此划分成矿阶段,即:钾硅酸盐化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化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石英硫化物亚阶段、绿帘石-绿泥石亚阶段。通过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体(正长斑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6.6±1.8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对应于盆地内双庙旋回岩浆侵入活动。对侵入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表明:大倪庄含矿正长斑岩是庐枞盆地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正长岩。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交代富集地幔,并受部分地壳物质的混染。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为火山弧向板内环境转换,对应的应力机制是挤压向拉张过渡。利用地球化学手段探讨了大倪庄岩体与庐枞盆地晚期正长岩和巴家滩岩体在岩浆物质来源,成岩过程,成岩背景等方面的异同,厘定成岩作用关系。有证据表明大倪庄岩体与巴家滩后期岩体可能为同一岩浆产物。通过对与其他区域代表性矿床地质特征等控矿要素方面对比分析,探究了此类矿床形成条件及成矿规律,初步建立矿床模型,为该地区斑岩型铜矿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 围岩蚀变 成矿期次 LA-ICP-MS锆石U-Pb定年 矿床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CT9-16
- 第一章 绪论16-26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2
- 1.1.1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16-18
- 1.1.2 庐枞火山岩盆地研究概况18-19
- 1.1.3 庐枞盆地铜矿研究现状19-22
- 1.2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22-26
- 1.2.1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22
- 1.2.2 课题来源22
- 1.2.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22
- 1.2.4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22-23
- 1.2.5 主要研究内容23-24
- 1.2.6 研究成果24-26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6-36
- 2.1 区域地层27-29
- 2.2 构造29-31
- 2.2.1 断裂构造29-30
- 2.2.2 褶皱构造30
- 2.2.3 火山构造30-31
- 2.3 岩浆岩31-36
- 2.3.1 火山岩32-33
- 2.3.2 次火山岩33
- 2.3.3 侵入岩33-35
- 2.3.4 侵入岩时空格架35-36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36-53
- 3.1 地层37-38
- 3.2 构造38
- 3.3 侵入岩38-40
- 3.4 火山机构40
- 3.5 矿化特征40-44
- 3.5.1 矿体特征40-41
- 3.5.2 矿石构造41-43
- 3.5.3 矿石结构43-44
- 3.6 矿物组合44-48
- 3.6.1 金属矿物44
- 3.6.2 脉石矿物44-48
- 3.7 主要蚀变类型48-51
- 3.7.1 钾硅酸盐化48-49
- 3.7.2 绢云母化49
- 3.7.3 硅化49-50
- 3.7.4 青磐岩化50-51
- 3.7.5 碳酸盐化51
- 3.7.6 粘土化51
- 3.8 矿化与蚀变期次51-53
- 3.8.1 热液期51-52
- 3.8.2 表生期52-53
- 第四章 大倪庄成矿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53-68
- 4.1 样品的采集53
- 4.2 锆石U-Pb测年分析53-59
- 4.2.1 锆石U-Pb测年实验分析方法53-54
- 4.2.2 测试结果54-59
- 4.3 岩浆岩地球化学分析59-68
- 4.3.1 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实验分析方法59
- 4.3.2 常量元素特征59-61
- 4.3.3 稀土元素特征61-62
- 4.3.4 微量元素特征62-68
- 第五章 成岩作用与矿床成因68-83
- 5.1 成岩作用探讨68-76
- 5.1.1 成岩时代分析68-69
- 5.1.2 岩浆起源、演化及构造背景69-72
- 5.1.3 与其他晚期正长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72-76
- 5.2 矿床成因76-83
- 5.2.1 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过程76
- 5.2.2 区域对比76-80
- 5.2.3 成岩与成矿关系80
- 5.2.4 成矿模式80-81
- 5.2.5 矿产勘查意义81-83
- 第六章 结论83-84
- 参考文献84-90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良土,裴荣富;对铜矿勘查的意见[J];中国地质;1989年10期
2 魏民;赵鹏大;王学平;刘红光;赵精满;杨丽沛;;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品位—吨位模型[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3 唐俊华;长江中下游地区层状铜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J];矿产与地质;2000年02期
4 本刊编辑部;《铜矿地质译文集》简介[J];西北地质;2002年02期
5 薛步高;史料考证与找矿(之三):铜矿[J];云南地质;2002年03期
6 刘扬;世界上第二例大规模自然铜矿在我国被发现[J];有色设备;2002年05期
7 沈存利,苏宏伟,王守光;内蒙古铜矿床区域成矿特征初步研究[J];西北地质;2004年03期
8 崔银亮,秦德先,陈耀光,毛云忠;中国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与越南生权铜矿初步对比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4年06期
9 崔银亮;秦德先;高俊;杨学善;陈耀光;;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床与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对比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S1期
10 杨林;田晓燕;唐凤英;杜鹃;;内蒙古铜矿时空分布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田;韩发;葛朝华;;我国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方向初探[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宋学信;;筏子坝铜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3 徐文p,
本文编号:732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3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