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废石混入特征点的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废石混入特征点的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结构参数优化 端部放矿 废石混入特征点 正交实验
【摘要】: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非常广泛,该方法是在覆盖岩下进行放矿,矿石损失贫化大是该方法的突出问题,矿石损失贫化是由于废石的混入,因此研究废石流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针对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大的问题,从废石的移动规律研究入手,对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进行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废石漏斗是由正面、两侧和顶部四部分废石逐步汇集而成,然而传统放矿实验只能得到各时段放出的矿石总量和废石总量,无法得到正面、两侧和顶部各部分混入的废石量,本文提出了一种拆分实验方法,得到各部分废石的开始混入时间点及混入量,进而提出了以“正面、两侧和顶部四部分废石尽可能同时到达出矿口作为优化采场结构参数的依据”的新思路,并推导出一套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公式。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拆分放矿实验的数据,绘出正面、两侧和顶部废石混入的“放矿量-混入率”关系曲线和汇总曲线,与传统放矿实验的曲线相比,比较吻合,验证了拆分实验方法是可行的;2、通过拆分放矿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正面、两侧和顶部废石混入的“放矿量-混入率”关系曲线,找到了各部分废石混入的时间点,并提出废石混入特征点的概念,在曲线上将放矿过程分为四部分:纯矿石放矿段、正面废石开始混入段、侧面废石开始混入段、顶部废石开始混入段;3、组织了以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和崩矿步距为变量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建立起数学模型,并推导出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公式。本文取得如下创新:1、提出废石混入特征点的概念,在“放矿量-混入率”曲线上将放矿过程分为四部分:纯矿石放矿段、正面废石开始混入段、侧面废石开始混入段、顶部废石开始混入段;2、提出了以“正面、两侧和顶部四部分废石尽可能同时到达出矿口作为优化采场结构参数的依据”的新思路,并推导出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公式。
【关键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结构参数优化 端部放矿 废石混入特征点 正交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53.3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综述10
- 1.2 无底柱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国内外研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提出问题13-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6
- 2 端部放矿矿岩散体移动规律分析16-25
- 2.1 矿岩散体主要物理性质16-19
- 2.1.1 松散性16-18
- 2.1.2 自然安息角18
- 2.1.3 块度不均匀性18
- 2.1.4 孔隙度18
- 2.1.5 含水量18-19
- 2.1.6 黏聚力19
- 2.2 矿岩散体移动规律现状研究19-22
- 2.2.1 椭球体理论的研究发展19-20
- 2.2.2 类椭球体理论研究发展20
- 2.2.3 随机介质放理论研究发展20-22
- 2.3 矿岩散体流动性研究22-24
- 2.3.1 矿岩散体的整体流动22-23
- 2.3.2 颗粒间的相对流动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3 废石漏斗形成机理研究25-35
- 3.1 端部放矿矿岩移动规律分析25-26
- 3.2 废石漏斗形成机理研究26-33
- 3.2.1 顶部废石漏斗形成的机理研究27-30
- 3.2.2 正面废石漏斗形成的机理研究30-32
- 3.2.3 侧面废石漏斗形成的机理研究32-33
- 3.3 本章小结33-35
- 4 废石混入特征点的实验研究35-48
- 4.1 实验材料准备与模型的布置35-37
- 4.2 传统放矿实验37-40
- 4.2.1 模型装填与放矿37-40
- 4.2.2 实验数据分析40
- 4.3 拆分实验40-45
- 4.3.1 模型装填与放矿41-45
- 4.4 传统实验与拆分实验的数据分析对比45-46
- 4.5 本章小结46-48
- 5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48-77
- 5.1 放矿模型及实验材料的准备48-49
- 5.2 结构参数正交实验49-73
- 5.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73-76
- 5.3.1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73-75
- 5.3.2 优化参数的验证75-76
- 5.4 本章小结76-77
- 6 结论77-78
- 参考文献78-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81-82
- 致谢82-83
- 作者简介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明富;姚红;薛红梅;;试论矿山废石的分类及其综合利用[J];新疆有色金属;2007年02期
2 宋喜民;史治光;邵俊涛;;利用水泥矿山废石生产人工砂石料[J];矿山机械;2012年07期
3 于星玺;;关於废石堆取样方法及XJ度测定方法UO楲的解答[J];有色金属;1956年04期
4 G.P.巴登霍斯特;张熊栋;;不容忽视的南非继续增长的废石‘山’[J];国外金属矿采矿;1988年09期
5 张文银,叶振辉,黄绍萍;我矿开采后期废石混入率上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3年01期
6 吴定德;废石中微量钨测定方法改进[J];中国钨业;1998年03期
7 石长岩;红透山矿废石不出坑(充填)系统研究[J];有色矿冶;1997年05期
8 阮喜清;谭军;;凡口矿井下废石回填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采矿技术;2006年03期
9 尹升华;吴爱祥;王少勇;周勃;胡凯建;;溶液对斑岩铜矿废石的浸蚀机理及其力学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吕大龙;用废石料造汉白玉栏杆[J];建材工业信息;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泽满;;利用废石破碎充填增加效益减少污染[A];中国矿山地质与西部矿山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任邦生;;试论从废石堆中回收矿石[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下册)[C];2010年
3 田泽满;;利用废石破碎充填增加效益减少污染[A];中国矿山地质与西部矿山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宏伟;宋念东;;王官营石灰石矿废石利用情况的述评[A];2010水泥矿山开采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论坛文集[C];2010年
5 周正;王恒峰;杜新;邱允武;;四川拉拉铜矿矿山废石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A];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建局五十年纪念文集[C];2012年
6 张锦章;;紫金山矿区含金废石综合利用实践及意义[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下册)[C];2010年
7 张锦章;;紫金山金矿含金废石综合利用实践及意义[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8 陈希廉;;矿山废石和尾矿的50种可能应用领域[A];第五届中国矿山地质学术会议暨振兴东北生产矿山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崔路成;卢耀军;;金川铜镍矿二矿区废石、尾砂及粉煤灰充填综合利用[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10 彭觥;;谈矿山尾矿废石资源化及无害化的重大意义——关于编写《金属矿山尾矿废石资源化及无害化实用手册》提纲要义[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王琼杰;废石里淘出“铜娃娃”[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北京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组;改善生态环境,变废为宝(二)[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陈军;废石堆中“飞出金凤凰”[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记者 王扬 通讯员 王帅;平煤集团:靠山巧吃山 废石变金砖[N];中国煤炭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广东;基于废石混入特征点的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元祺;端部放矿废石移动规律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宗生;金川矿山废石膏体配制与流变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51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5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