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破碎围岩注浆支护材料的改性试验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9:18

  本文关键词:破碎围岩注浆支护材料的改性试验与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破碎围岩 注浆支护 外加剂 改性试验 注浆模拟


【摘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对破碎围岩巷道而言,注浆是一种提高其稳定性的有效支护方式。目前,大多数注浆支护技术都是采用纯水泥浆作为其注浆材料,它存在可注性差,扩散距离小且泵送阻力大等问题,致使注浆效果差,影响矿山巷道的安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在纯水泥浆中掺入某种外加剂,通过改变水泥浆液性能,来提高浆液的可注性,增大浆液的扩散半径,增强注浆效果,提高巷道生产的安全性。本文对掺有外加剂的水泥浆液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1)掺外加剂浆液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通过试验得出:当水灰比在0.5-0.6之间,外加剂掺量为5%时,掺外加剂浆液的各项性能参数较净浆稳定。(2)掺外加剂浆液可注性研究。研究发现:掺外加剂浆液能够迅速渗透模拟岩石裂隙,且在相同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情况下,较净浆流动速度更快,泄流量更大。(3)掺外加剂浆液粘结力研究。通过试验发现:掺外加剂浆液有与净浆大致相当的粘结力,并能增强粘结体的塑性,延迟结石体的破坏时间。将以上试验研究结果应用于金川镍矿三矿区1110巷道现场支护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注浆加固效果,加速了支护结构对巷道变形的控制。可见,掺外加剂浆液能够有效提高注浆效果,增强注浆支护作用,为巷道围岩的稳定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破碎围岩 注浆支护 外加剂 改性试验 注浆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4
  • 1.2.1 注浆技术研究概况11-12
  • 1.2.2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12-13
  • 1.2.3 外加剂国内外研究概况13-14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14-17
  • 1.3.1 研究内容14-16
  • 1.3.2 研究路线16-17
  • 2 破碎围岩注浆支护机理17-26
  • 2.1 破碎围岩的破坏机理17-21
  • 2.1.1 破碎围岩的特点17-18
  • 2.1.2 破碎围岩的力学特性18
  • 2.1.3 破碎围岩变形破坏因素18-20
  • 2.1.4 破碎围岩变形破坏特征20-21
  • 2.2 注浆支护作用机理21-23
  • 2.2.1 壁后充填压密作用21-22
  • 2.2.2 网络骨架作用22
  • 2.2.3 减小巷道围岩松动圈22-23
  • 2.2.4 改善锚杆受力状态23
  • 2.3 影响注浆支护效果的因素23-25
  • 2.3.1 围岩性质23-24
  • 2.3.2 注浆材料自身性质24
  • 2.3.3 注浆方法的选用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 水泥注浆材料的改性试验26-49
  • 3.1 外加剂的成分分析26-27
  • 3.2 改性试验因素与参数的选取27-28
  • 3.3 改性试验原料与方法28-34
  • 3.3.1 试验原料28-29
  • 3.3.2 试验指标及测试方法29-34
  • 3.4 试验结果分析34-46
  • 3.4.1 流动度试验结果与分析34-36
  • 3.4.2 浆液粘度试验结果与分析36-37
  • 3.4.3 凝结时间试验结果与分析37-41
  • 3.4.4 析水率试验结果与分析41-42
  • 3.4.5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42-46
  • 3.5 本章小结46-49
  • 4 注浆模拟试验49-66
  • 4.1 注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49-50
  • 4.2 浆液可注性试验50-62
  • 4.2.1 试验装置50-52
  • 4.2.2 试验原理52-55
  • 4.2.3 试验过程55-58
  • 4.2.4 试验结果分析58-62
  • 4.3 浆液粘结力试验62-65
  • 4.3.1 试验设计62-63
  • 4.3.2 试验结果分析63-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5 现场工程应用66-80
  • 5.1 工程概况66-67
  • 5.1.1 试验巷道地质概况66-67
  • 5.1.2 试验巷道水文概况67
  • 5.2 现场试验研究67-79
  • 5.2.1 试验材料67-68
  • 5.2.2 试验设计68-69
  • 5.2.3 试验结果69-79
  • 5.3 本章小结79-80
  • 结论与展望80-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6


本文编号:773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73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