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准格尔煤田布尔陶亥地区6号煤中伴生元素赋存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20:23

  本文关键词:准格尔煤田布尔陶亥地区6号煤中伴生元素赋存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准格尔煤田 布尔陶亥地区 煤层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煤炭储量丰富,在多个煤层中发现了煤伴生元素的富集现象。准格尔煤田布尔陶亥地区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且稳定,易于开采,其6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通过研究该地区煤岩、煤质特征和煤的地球化学特征等以及煤伴生元素赋存规律,对煤炭资源科学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实验方法,查明了准格尔煤田布尔陶亥地区煤岩、煤质和煤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伴生元素的含量、赋存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煤层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来源、赋存规律以及地质主控因素。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布尔陶亥地区6号煤层主要形成于相对干燥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特低氯、高氟、中高挥发分特点,属低变质的不黏煤。(2)煤中常量元素以SiO_2和Al_2O_3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6.64%和32.86%,其次为CaO(12.57%)、SO_3(5.73%)、Fe_2O_3(4.19%)。其它常量元素的氧化物如MgO、TiO_2、Na_2O、K_2O含量较少。通过对比分析煤中SiO_2/Al_2O_3比值、元素与灰分之间的相关性,煤中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勃姆石、方解石,及少量石英。(3)煤中勃姆石主要来源于阴山古陆富铝胶体的压实脱水作用,部分由高岭石在酸性条件下脱硅蚀变而来(多见于煤层夹矸中)。阴山古陆富铝胶体原始物质主要由阴山古陆铝硅酸盐岩(加里东海西期的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等酸性花岗岩)经风化转变而来。(4)煤层中富集Ga、Li、F等微量伴生元素,其他微量伴生元素如P、Cl、As、Ge、V等亏损较大。Ga主要富集于勃姆石、高岭石中,部分Ga以有机质形式吸附赋存于煤层中;Li与铝硅酸盐岩关系密切,且与有机质的吸附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准格尔煤田 布尔陶亥地区 煤层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引言7-14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1.3 研究内容10-11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1-13
  • 1.5 主要研究成果13-14
  • 2 区域地质背景14-26
  • 2.1 地层概况14-20
  • 2.2 构造特征20-22
  • 2.3 岩浆活动22
  • 2.4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22-26
  • 3 样品采集26-28
  • 3.1 采样点的分布26
  • 3.2 采样方法26-28
  • 4 煤岩、煤质特征28-33
  • 4.1 煤质特征28-31
  • 4.2 煤岩特征31-33
  • 5 煤岩地球化学特征33-44
  • 5.1 煤中的元素33-39
  • 5.2 顶底板、夹矸中的元素39-41
  • 5.3 煤系地层底部铝土41-44
  • 6 煤中伴生矿物的赋存与分析44-57
  • 6.1 高铝煤的分布44-47
  • 6.2 煤中微量元素分布规律47-57
  • 7 结论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福建省德化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J];科学与文化;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栗茂林 唐光明 李瑞军;准旗公安局:扶贫济困倾注爱民情[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鑫;要让姐妹们都过上好日子[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3 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党委书记 越福泉;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晓东 通讯员 李海峰;迈向工业大旗[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5 张艳;高级抛晶艺术地毯砖现身[N];中华建筑报;2004年

6 记者 王红梅;我市294所妇女学校映红“半边天”[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光锋;准格尔煤田布尔陶亥地区6号煤中伴生元素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774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74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