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矿剂浓度对混合岩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浸矿剂浓度对混合岩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率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浸出效果 传质速度 浸出动力学
【摘要】:选择安远混合岩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工艺为研究对象,从浸出过程的交换反应、渗透流速、传质速度、浸出效果以及浸出动力学等角度,对浸出过程中浸矿剂浓度进行优化研究,为矿山生产选择最佳注液浓度、最优注液方式、降低浸矿剂耗量、提高稀土回收率提供理论参考。用漫浸与柱浸对照实验研究了稀土浸出过程的离子交换速率,发现提高浸矿剂浓度可以加快交换反应的进行,并且采用柱浸实验方式更能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有利于稀土的快速浸出。因此,选择柱浸实验继续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了渗透流速,得到提高浸矿剂浓度会减慢其渗透速度,不利于溶质离子的机械逸散的结论。2、研究了浸出的传质速度,表明提高浸矿剂浓度可以增加梯度压差,使溶质分子扩散的速度远大于其机械逸散的速度,故高浓度浸矿剂在矿体中渗透较慢却能更快的浸出稀土。3、进行六组稀土浸出效果的对照实验,得到"先浓后淡"的注液方式为最佳,相对延长15g/L浓度的浸矿时间,能基本达到快速浸出稀土、降低硫酸铵的消耗量和残留量等要求。4、进行了自然粒级浸出动力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到该矿浸出过程中控制其浸出速度的因素为扩散速度,结果表明:浸矿剂浓度为5g/L时未表现明显的规律性;浓度为10g/L时属于外扩散控制;浓度为15g/L和20g/L时,浸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外扩散控制,第二阶段属于外扩散和内扩散共同作用的混合控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试验矿山的工业生产,指导浸出过程最佳注液浓度和最优注液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浸矿剂消耗量高、稀土回收率低的问题,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实用性。
【关键词】:离子型稀土矿 原地浸矿 浸出效果 传质速度 浸出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9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稀土元素的概念10
- 1.2 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的基本理论10-12
- 1.2.1 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的化学基础10-11
- 1.2.2 溶浸采矿简介11-12
- 1.3 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工艺简介12-16
- 1.3.1 第一代浸出工艺12-14
- 1.3.2 第二代浸出工艺14-15
- 1.3.3 第三代浸出工艺15
- 1.3.4 新型浸出工艺15-16
-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6-17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16
- 1.4.2 技术发展趋势16-17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内容17-19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17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19-23
- 2.1 实验矿样性质19
- 2.2 实验药剂及主要的仪器设备19-20
- 2.2.1 实验药剂19-20
- 2.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20
- 2.3 实验方法20-21
- 2.3.1 不同浓度浸出效果实验20
- 2.3.2 浸出动力学实验20-21
- 2.4 分析测试方法21-23
- 2.4.1 浸出母液稀土浓度的测定21-22
- 2.4.2 浸出母液硫酸铵浓度的测定22-23
- 第三章 浸矿剂浓度对浸矿机理的影响研究23-32
- 3.1 浸矿剂浓度对交换速率的影响23-25
- 3.2 浸矿剂浓度对渗透流速的影响25-26
- 3.3 浸矿剂浓度对传质速度的影响26-28
- 3.4 浸矿剂浓度对浸出效果的影响28-31
- 3.4.1 不同浸矿剂浓度退浸出效果的影响28-30
- 3.4.2 调节浸矿剂浓度对浸出效果的影响30-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浸矿剂浓度对浸出动力学的影响研究32-46
- 4.1 单粒级稀土矿浸出动力学32-39
- 4.1.1 离子型稀土矿浸出过程及数学模型32-36
- 4.1.2 浸矿剂浓度对单颗粒稀土矿浸出动力学的影响36-39
- 4.2 自然粒级稀土矿浸出动力学39-44
- 4.2.1 实验矿粒径分布分析39-40
- 4.2.2 自然粒级浸出动力学研究40-41
- 4.2.3 浸矿剂浓度对自然粒级稀土矿浸出动力学的影响41-44
- 4.3 强化稀土矿浸出效果的措施44-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第五章 安远西坑稀土矿原地浸矿工业试验46-56
- 5.1 试验矿点介绍46-47
- 5.1.1 矿区位置及交通46
- 5.1.2 矿区地质46-47
- 5.1.3 开采技术条件47
- 5.1.4 工程地质条件47
- 5.1.5 环境地质条件47
- 5.2 技术路线47-48
- 5.3 矿块工程布置48-55
- 5.3.1 注液工程49-50
- 5.3.2 收液工程50-54
- 5.3.3 管路工程54
- 5.3.4 监测工程54-55
- 5.3.5 环保工程55
- 5.4 工业生产结果分析55-5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6.1 结论56-57
- 6.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付玉华;郭晓斌;黄永刚;;浸矿剂浓度对稀土浸取效果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28期
2 叶勇军;丁德馨;李广悦;扶海鹰;宋键斌;胡南;;不同粒径分布分维数铀矿石的浸出规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3年10期
3 朱强;田长顺;肖子婕;刘祖文;;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土壤氮素污染研究趋势[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3年02期
4 邱廷省;伍红强;方夕辉;;离子型稀土矿浸出过程优化与分析[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年04期
5 池汝安;田君;罗仙平;徐志高;何正艳;;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基础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年04期
6 梁卫国;赵阳升;徐素国;于艳梅;;原位溶浸采矿理论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尹升华;吴爱祥;胡凯建;王洪江;;堆浸过程中溶质运移机制及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田君;池汝安;尹敬群;;Leaching process of rare earths from 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0年05期
9 李婷;涂安斌;张越非;张美;池汝安;;混合铵盐用于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取稀土的动力学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9年02期
10 吴爱祥;杨保华;周旭;;Fractal analysis of granular ore media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 processing[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777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7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