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楚雄盆地桂花大村砂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17-09-03 07:39

  本文关键词:楚雄盆地桂花大村砂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含矿岩系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砂岩型铜矿床 楚雄盆地大村


【摘要】:滇中楚雄盆地及其邻区是我国著名的中新生代砂岩型铜矿床富集区。前人对楚雄盆地及其邻区著名的砂岩型铜矿床进行了不同侧面的广泛研究,从区域地质背景、盆地演化、矿床地质及矿化分带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提出了成矿地质背景及盆地的差异性演化认识;从容矿地层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矿质来源以及与构造的耦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总结提出了滇中地区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模式。位于楚雄盆地北部桂花地区的铜矿体主要赋存在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及沉凝灰质泥岩地层中。矿化以泥岩型为主,兼具砂岩型和砾岩型。矿体产出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整体呈面状展布,属于广义上的砂岩型铜矿床。因此,本文以大村铜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解析矿区含矿岩系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首先查明其矿石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成分变化规律,在利用地球化学手段,分析其矿床成因,为深入理解楚雄盆地及类似地区铜矿床的成矿作用提供借鉴。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系统查明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及含矿岩系地层特征并分析了其沉积环境。(1)区内含矿岩系由上白垩统马头山组(K2m)顶部的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层和江底河组(K2j)底部泥岩层组成。马头山组砂岩为含凝灰质细-中粒岩屑砂岩,江底河组底部泥岩为碳酸盐化含粉砂质条带沉凝灰质泥岩;新发现了区内下白垩统普昌河组(K1p)中有安山岩呈薄-中层状产出,显示在该区含矿岩系沉积之前已有火山活动痕迹。(2)分析了该区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江底河早期,受燕山运动第二幕的影响,并形成了从冲击扇相→曲流河相→三角洲相的沉积相变化。之后随着区域拉张活动的增强,本区快速沉降形成断陷湖盆,超覆沉积了江底河组底部深湖相的沉凝灰质泥岩层。之后沉积了含矿岩系上部蒸发岩建造。2、系统查明了大村铜矿的矿化类型及其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化分带模式。(1)区内铜矿床有砾岩型、含砾砂岩型和泥岩型三种。其中泥岩型矿化是本区铜矿床的主要矿化类型。(2)本区铜矿床在水平方向上未见明显的矿化分带,但在垂向上矿化分带特征明显,即从下到上呈现出辉铜矿+斑铜矿带→斑铜矿带→斑铜矿+黄铜矿带→黄铜矿带的明显分带规律。3、利用XRD粉晶衍射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查明了大村铜矿主要矿石矿物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利用C、H、O、S等同位素示踪了流体特征及来源。(1)主要矿石矿物中,辉铜矿、斑铜矿及黄铜矿的晶胞参数大多高于理论值,可能是由于微量元素含量变化造成的。(2)具有贯通性的斑铜矿和黄铜矿,其中的微量元素总量(EME)在剖面上具有从下到上呈逐减趋势。(3)该区矿石矿物的δ34 S值主要分布在-27.1‰~-10.1‰之间,显示生物还原硫为主参与成矿的特点。这与大村地区含矿岩系中多处发现干沥青脉的地质证据吻合。4、综合分析该区铜矿床的成因。区内铜矿床主要是同沉积变形作用的产物。主要分为两个成矿期,即同沉积变形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同沉积变形成矿期分两个阶段,即同沉积成矿阶段和后期热液作用成矿阶段。(1)同沉积成矿阶段:含矿岩系沉积过程中,在区内因断陷沉降形成的深水湖盆或三角洲相相对静水环境中,在有机质及细菌等作用下,首先形成大量黄铁矿;随着铁含量的减少,铜质浓度相对增加,于是铜质开始交代黄铁矿形成黄铜矿;最后,由于铁的大量沉淀,铜质浓度相对更高,流体开始交代先期形成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形成斑铜矿和辉铜矿。(2)后期热液作用成矿阶段:该阶段受频繁的构造活动影响,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局部超压使砂岩液化,同时导致尚未成岩的富水地层中的含矿流体向上运移,充填在构造引起的穿层劈理以及层间晶洞中形成穿层细脉状或层内的脉状和晶洞状构造矿化,以及呈穿层状砂脉中的星点状矿化。(3)表生期:发生在古新世末到始新世前的四川运动,使该区中生代地层发生大规模褶皱、断裂等,含矿层遭受地下水氧化淋滤,形成薄膜状的孔雀石、褐铁矿等表生矿化。
【关键词】:含矿岩系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砂岩型铜矿床 楚雄盆地大村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前言13-26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3-15
  • 1.1.1 选题依据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研究现状15-22
  • 1.2.1 国外砂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15-18
  • 1.2.2 国内砂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18-19
  • 1.2.3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19-22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2-2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2-23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23
  •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23-26
  • 1.4.1 研究工作概况23-25
  • 1.4.2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25-26
  • 第二章 地质背景26-37
  • 2.1 区域地质26-32
  • 2.1.1 地层26
  • 2.1.2 构造26-30
  • 2.1.3 岩浆岩30-31
  • 2.1.4 矿产31-32
  • 2.2 矿区地质32-37
  • 2.2.1 地层32-34
  • 2.2.2 构造34-36
  • 2.2.3 岩浆岩36-37
  • 第三章 含矿岩系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37-49
  • 3.1 研究方法37-38
  • 3.2 含矿岩系沉积层序及特征38-46
  • 3.2.1 马头山组38-43
  • 3.2.2 江底河组43-46
  • 3.3 盆地沉积的充填型式46-47
  • 3.3.1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46-47
  • 3.3.2 盆地充填序列47
  • 3.4 盆地沉积与区域构造的响应关系47-49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49-65
  • 4.1 矿体产出特征49-52
  • 4.2 矿石特征52-59
  • 4.2.1 矿石类型及组合特征52-55
  • 4.2.2 主要矿物特征55-57
  • 4.2.3 矿石组构特征57-59
  • 4.3 矿化蚀变类型及分带特征59-64
  • 4.3.1 蚀变类型及发育特征59-60
  • 4.3.2 矿化分带特征及分带模式60-64
  • 4.4 成矿阶段划分64-65
  • 第五章 主要矿石矿物特征65-80
  • 5.1 概述65-66
  • 5.2 主要矿石矿物晶体结构特征66-72
  • 5.2.1 实验方法66
  • 5.2.2 XRD粉晶衍射实验结果66-71
  • 5.2.3 结果分析71-72
  • 5.3 主要矿石矿物化学成分特征72-80
  • 5.3.1 实验方法72-73
  • 5.3.2 电子探针实验结果73-79
  • 5.3.3 结果分析79-80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分析80-93
  • 6.1 成矿物质来源80-87
  • 6.1.1 硫源及还原剂80-83
  • 6.1.2 含矿卤水83-86
  • 6.1.3 金属来源86-87
  • 6.2 成矿作用过程87-93
  • 6.2.1 构造和物质准备阶段87-88
  • 6.2.2 矿质搬运及沉积机制88-89
  • 6.2.3 成矿化学反应体系89-93
  • 第七章 结论93-95
  • 致谢95-96
  • 参考文献96-101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101-102
  • 附录B:电子探针实验原始数据102-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良土,裴荣富;对铜矿勘查的意见[J];中国地质;1989年10期

2 魏民;赵鹏大;王学平;刘红光;赵精满;杨丽沛;;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品位—吨位模型[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3 唐俊华;长江中下游地区层状铜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J];矿产与地质;2000年02期

4 本刊编辑部;《铜矿地质译文集》简介[J];西北地质;2002年02期

5 薛步高;史料考证与找矿(之三):铜矿[J];云南地质;2002年03期

6 刘扬;世界上第二例大规模自然铜矿在我国被发现[J];有色设备;2002年05期

7 沈存利,苏宏伟,王守光;内蒙古铜矿床区域成矿特征初步研究[J];西北地质;2004年03期

8 崔银亮,秦德先,陈耀光,毛云忠;中国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与越南生权铜矿初步对比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4年06期

9 崔银亮;秦德先;高俊;杨学善;陈耀光;;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床与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对比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S1期

10 杨林;田晓燕;唐凤英;杜鹃;;内蒙古铜矿时空分布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田;韩发;葛朝华;;我国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方向初探[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宋学信;;筏子坝铜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3 徐文p,

本文编号:783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783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9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