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部锚固锚杆预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端部锚固锚杆预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采矿工程 端部锚固 预应力场 分布特征 模型试验
【摘要】:为了研究预应力端部锚固锚杆预应力场在围岩体中的分布特征,设计并制作大型锚杆支护应力场测试试验台。试验结果表明:(1)单根锚杆的应力场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类似于"石榴"状,随着扩散半径的增大应力等值面的分布逐渐由密到疏,应力值逐渐由高到低,分布范围逐渐由小到大;(2)在锚杆自由段两端和锚固段附近分别形成了2个压应力相对集中区和1个拉应力相对集中区,压应力主要分布在锚杆自由段附近围岩内,并向锚固段附近围岩扩散;(3)应力沿着锚杆轴线方向的分布规律与测线和锚杆之间的距离有关,应力沿着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与测线和模型表面之间的距离有关;(4)预紧力不同,应力场的宏观分布形态基本一致,但同一应力等值面的分布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试验结果对更深入认识锚杆支护作用机制和工程中优化锚杆支护设计方案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端部锚固 预应力场 分布特征 模型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261211) 天地科技青年创新基金项目(KJ 2015 TDKC 10)~~
【分类号】:TD353.6
【正文快照】: 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3)锚杆、锚索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大量的工程实践也推动了锚杆支护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认识到预应力在锚杆支护中的决定性作用[1],预应力锚杆支护作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琦 ,方文儒;爆炸应变波和裂缝形成的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2 周健;屈俊童;李怡闻;;爆炸法密实饱和砂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3 陈安敏,顾金才,沈俊,明治清;软岩加固中锚索张拉吨位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4 穆朝民;樊明昌;;坑道口部封堵结构在爆炸波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6期
5 马长世,刘盛贤,宗琦;爆破模型试验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年01期
6 辛立民,薛奎,沈志平;冻土墙围护深软基坑的模型试验研究[J];建井技术;2001年05期
7 黄涛,罗喜元,邬强,郑黎明;地表水入渗环境下边坡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6期
8 范运林,陈环;渤海新型海洋平台承载能力的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5年05期
9 丁多文,彭光忠;水作用下废土石排放场地边坡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10 郑周练,陈山林,叶晓明,明成云;螺旋切槽孔松动爆破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王世澎;袁振宇;闫云;;坐底式平台基础冲刷的模型试验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2 张波;周爱其;;基桩室内普通模型试验研究现状[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家康;陈礼刚;;青岛汇泉广场塔的结构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4 穆朝民;樊明昌;;坑道口部封堵结构在爆炸波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陈豪雄;朱永全;;三拱双柱式地铁车站结构静载模型试验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王颖;杨建民;李润培;李欣;;剪切流中Cell-Truss Spar平台涡激运动的CFD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苏萍;刘焕芳;李强;;引额济克工程西干渠黄花沟分水枢纽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曹永涛;江恩慧;李丙瑞;;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冬季枯水调度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9 杨愉;钱建民;廉毅;;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春季机械通风模型试验研究[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珊珊;李丽慧;胡瑞林;刘凯;魏欣;;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黏性土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焱;冰激海洋平台振动的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王海东;地基—桩(筏)—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与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耿慧辉;爆破动载对新喷混凝土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黎;植物根系拉拔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嫦利;浮托驳船动力定位的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良;半潜式浮式风机动力响应机理的理论与模型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富立鹏;城市污水处理厂化学/生物除臭模型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磊;防波堤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马强;呼和浩特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谭晨;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桩基础沉降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8 贾超;桩锚围护结构深基坑模型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9 赵宏;变截面桩地基破坏性状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余宇峰;龙滩地下水电站全厂机械通风(空调)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26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2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