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云南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

发布时间:2017-09-12 03:36

  本文关键词:云南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成矿地质背景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地球化学 叠加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蒙自白牛厂


【摘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个旧—薄竹山—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带中部,是滇东南除个旧和都龙之外的又一典型的大型—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其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成岩年代学等内容,综合研究白牛厂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发育特征及成矿模式,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越北古陆三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壳稳定性较差,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区内发育有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和瑶山群褶皱基底岩系,以震旦-三叠纪(Z-T)及第三纪等地层组成了沉积盖层。区内红河、弥勒—师宗、南盘江、文山—麻栗坡等深大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该区域经历了加里东旋回、海西期、印支期地壳抬升,燕山期花岗岩强烈侵入及喜马拉雅期挤压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发生于加里东裂陷海槽内的热水沉积作用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作用为滇东南地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动力学条件。2.矿区内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化蚀变均较为复杂,叠加成矿系统分为热水沉积系统和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热水沉积成因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中寒武统田篷组地层,受控于F3层间滑动断裂,含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系。受燕山期花岗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矿体遭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作用。而岩浆-热液成因矿体呈陡倾状、脉状、透镜状产于断裂、裂隙内。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等。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包括矽卡岩成矿期、中温热液成矿期及低温热液成矿期。3.厘定了叠加成矿的继承性、新生性以及叠加性特征。空间上,从深部到地表,矿体类型依次为:岩浆-热液型中高温热液矿体(Ⅲ类)→叠加改造型层状矿体(Ⅳ类)→热水沉积型与叠加改造复合型矿体(Ⅰ类)→热水沉积型层状、似层状矿体(Ⅰ、Ⅱ类),不同类型的矿体叠置产出。构成特有的多因复合叠加成矿系统。4.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①矿区内、外含矿层位沉积岩的ΣFe/Ti、(Fe+Mn)/Ti及Al/(AL+Fe+Mn)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4-1607.55,0.04~1730,0.06-0.98,变化范围较宽,暗示了热水沉积作用的存在。②矿区内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样品Si02含量变化范围为68.58~76.28%,平均73.11%,总碱(K2O+Na2O)为4.93-8.47%,平均7.57%,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矿区深部岩体较薄竹山花岗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分和准—过铝质特征,但略富硅,推测矿区深部岩体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或属于岩浆系统演化相对晚期的产物。③矿区内、外中寒武统田蓬组地层沉积物中富集Ag、As、Hg、Pb、Sb、Sn等元素;矿区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具有较高的W、Bi、As、Co、Ag、Sb、Pb、Zn等元素,均高于地壳丰度值多个数量级,它们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④矿石及单矿物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矿石和单矿物的多元素组合特征既与热水沉积岩相似又与基性—酸性岩浆岩相似,但相关系数较高的元素组合更趋向于岩浆岩,暗示成矿元素既有来自地层,也有来自岩浆岩,但岩浆岩提供的成矿物质可能更多。⑤近矿围岩、矿石、单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具有两组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第一组呈现出与热水沉积物类似的右倾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左倾或平缓型特征(北美页岩标准化),具有Eu的正异常和Ce负异常的特点;第二组呈现出与花岗岩类似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趋势,且Eu负异常,而Ce无异常。此外,第一组具有向第二组渐变过渡的演化趋势,揭示矿石、单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既有热水沉积作用,又有岩浆-热液作用,而近矿围岩受到了后期岩浆热液的改造。5.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①硫同位素组成分为两组,第一组范围较宽,硫化物硫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9.4~+23.4‰,峰值范围-6-+6‰,部分样品δ34S值变化范围+12-+24‰,显示出硫的来源为混合硫,主要来自岩浆或深部地壳重熔物质,其次为海相硫,并可能有生物硫的参与。第二组范围较窄,硫化物硫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3.9~+5.4‰,峰值范围0~+6‰,为高度浓集型分布,显示出单一岩浆硫来源的特征。②矿床中各类矿石矿物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17.284-18.842,14.843-15.888,28.91-39.424。含矿地层内碳酸盐—碎屑岩206Pb/204Pb、 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21.26-18.26,16.308-15.487,39.96-37.927。矿床内花岗岩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17.952-19.52,15.366-15.799,37.724-39.956。薄竹山花岗岩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18.387-18.301,15.655-15.611,38.904-38.677。Pb同位素特征和图解显示矿区具有多来源Pb特点。矿石、矿物中的Pb同位素与部分地层Pb重叠,与矿区内的花岗岩基本一致,与薄竹山花岗岩中的Pb几乎一致,说明矿石矿物内的铅主要来自花岗岩,且具有上地壳-造山带铅来源的特点。③矿床中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δ13CPDB=-8.87~+1.1‰,δ 18OSMOW=11.1~22.2‰)。在图解中显示出明显的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的C02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第二个区域的C02来源于深部岩浆;第三个区域源于海相碳酸盐岩与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带,C02可能来自含盐热卤水与泥质岩相互作用,或者来自岩浆岩与海相碳酸盐岩的蚀变作用。④氢氧同位素特征值也显示出成矿介质水具有多来源混合水的特征(δDsMOW==-50~-122‰和δ18OH2O=12~-2.1‰),既有热卤水来源,也有岩浆水来源,并混有大气降水。6.热水沉积作用下发育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富含CH4、H2O气体,中-低温(109.9-372℃,平均216.9℃)、低密度(0.54~1.01g/cm3,平均0.866g/cm3)、低盐度(0.18-16.4%,平均3.79%),中低捕获压力(78-308Mpa,平均156Mpa)的流体性质。而岩浆-热液作用下与矿石矿物共生的脉石矿物内的包裹体,富含CH4、H2O气体,含有少量C02和N2气体组分为主要类型包裹体,以中—高温(125~491℃,平均295℃)、低密度(0.46-0.98g/cm3,平均0.77g/cm3)、低盐度(0.53-21.3%,平均5.19%)、中高捕获压力(78-458Mpa,平均225Mpa)为特征。两类流体包体相比较,岩浆—热液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具有更高的温度和捕获压力。7.成矿年代分为两个时期:①由铅的同位素年龄获得矿石形成于中加里东期(488.8Ma~432.8Ma);②由闪锌矿的Rb-Sr和Sm-Nd法获得模式年龄分别为126.00±0.41Ma和79±31Ma,铅锌矿石全岩的Sm-Nd模式年龄为83±16Ma,基本代表了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年龄,为晚燕山期。其中,第二期次成矿年龄与花岗岩(85.34±0.65Ma)及花岗斑岩(84.7±1.7Ma)成岩年龄相近。8.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应为“两套成矿系统异时同位叠加”,分别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槽环境的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和同碰撞向板内挤压环境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叠加矿床。
【关键词】:成矿地质背景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地球化学 叠加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蒙自白牛厂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2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6
  • 第1章 绪论16-3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6-17
  • 1.1.1 选题依据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17-26
  • 1.2.1 成矿系统17-19
  • 1.2.2 叠加成矿系统19-22
  • 1.2.3 喷流沉积成矿系统22-24
  • 1.2.4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24-26
  • 1.3 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26-30
  • 1.3.1 研究现状26-29
  • 1.3.2 存在问题29-30
  • 1.4 论文创新性30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0-33
  • 1.5.1 研究内容30-32
  • 1.5.2 技术路线32-33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33-34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34-51
  • 2.1 区域地质背景34-39
  •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34-35
  • 2.1.2 区域地层35-36
  • 2.1.3 区域构造36-37
  • 2.1.4 区域岩浆活动37-39
  • 2.2 区域构造演化39-40
  • 2.3 区域地球物理40-42
  • 2.3.1 区域磁场特征40-41
  • 2.3.2 区域重力场特征41-42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42-44
  • 2.5 区域遥感信息44-48
  • 2.5.1 区域遥感影像概况44-46
  • 2.5.2 白牛厂—薄竹山地区影像线—环结构46-48
  • 2.6 区域矿产48-51
  • 第3章 矿区地质与成矿地质体特征51-105
  • 3.1 地层及含矿性51-56
  • 3.1.1 地层及岩性特征51-55
  • 3.1.2 地层含矿性55-56
  • 3.2 构造56-62
  • 3.2.1 褶皱56-57
  • 3.2.2 断裂57-61
  • 3.2.3 节理(裂隙)61-62
  • 3.3 岩浆岩62-63
  • 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63-67
  • 3.4.1 变质作用63-64
  • 3.4.2 围岩蚀变64-67
  • 3.5 主要成矿地质体特征67-105
  • 3.5.1 沉积作用地质体67-93
  • 3.5.2 岩浆-热液作用地质体93-105
  • 第4章 叠加成矿系统的划分及时空构架105-160
  • 4.1 矿体空间形态及地质特征105-110
  • 4.2 矿石结构构造110-114
  • 4.2.1 与热水沉积有关的矿石组构特征110-112
  • 4.2.2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石组构特征112-114
  • 4.3 成矿时代及矿化阶段划分114-121
  • 4.3.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的时代114
  • 4.3.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时代114-117
  • 4.3.3 成矿期及矿化阶段117-121
  • 4.4 成矿系统的划分121-122
  • 4.4.1 矿体空间组合形式121
  • 4.4.2 成矿系统划分121-122
  • 4.5 两套成矿系统之间的联系122-160
  • 4.5.1 继承性122
  • 4.5.2 新生性122-124
  • 4.5.3 叠加性124-160
  • 第5章 成矿系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160-194
  • 5.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160-164
  • 5.1.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硫同位素特征161-162
  • 5.1.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硫同位素特征162-163
  • 5.1.3 矿床硫同位素小结163-164
  • 5.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164-168
  • 5.2.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铅同位素特征165-167
  • 5.2.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铅同位素特征167-168
  • 5.2.3 矿床铅同位素小结168
  • 5.3 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68-176
  • 5.3.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68-174
  • 5.3.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74-176
  •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176-193
  • 5.4.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特征176-185
  • 5.4.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特征185-193
  • 5.5 不同成矿系统地球化学特征对比193-194
  • 第6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194-210
  • 6.1 成矿构造环境分析194-202
  • 6.1.1 热水沉积岩沉积构造环境194-199
  • 6.1.2 岩浆岩构造环境199-202
  • 6.2 成矿作用过程202-204
  • 6.2.1 成矿物质的搬运形式202-203
  • 6.2.2 金属矿物的沉淀203-204
  • 6.3 控矿因素及成矿条件204-206
  • 6.4 成矿模式206-210
  • 第7章 结论210-214
  • 7.1 主要结论210-213
  • 7.2 存在的问题213-214
  • 致谢214-215
  • 参考文献215-226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2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范玉华;张世涛;谷立立;张光政;;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体西侧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条件及找矿预测[J];河南科学;2014年05期

2 冷成彪;张兴春;王守旭;秦朝建;吴孔文;任涛;;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及其金属元素气相迁移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09年01期

3 陈衍景;肖文交;张进江;;成矿系统:地球动力学的有效探针[J];中国地质;2008年06期

4 翟裕生;王建平;邓军;彭润民;刘家军;;成矿系统时空演化及其找矿意义[J];现代地质;2008年02期

5 王长明;张寿庭;邓军;刘建明;;内蒙古黄岗梁锡铁多金属矿床层状夕卡岩的喷流沉积成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年05期

6 刘玉平;李正祥;李惠民;郭利果;徐伟;叶霖;李朝阳;皮道会;;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和锆石U-Pb年代学:滇东南白垩纪大规模花岗岩成岩-成矿事件[J];岩石学报;2007年05期

7 罗照华;莫宣学;卢欣祥;陈必河;柯珊;侯增谦;江万;;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8 张洪培;刘继顺;李晓波;章霞林;;滇东南花岗岩与锡、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关系[J];地质找矿论丛;2006年02期

9 刘继顺;张洪培;方维萱;郭军;章霞林;;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若干地质问题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S1期

10 王涛,刘淑文,隗合明,薛春纪;热水沉积矿床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孟健寅;滇西中甸矿集区晚白垩世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张亚辉;滇东南薄竹山晚燕山期酸性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毅;广西热水沉积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洪培;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超大型矿床[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欢;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鹏;陕西省典型铅锌矿床中分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黄玉凤;兰坪盆地东缘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834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34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