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某矿深部隔离矿柱稳定性分析及矿体开采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2:29

  本文关键词:某矿深部隔离矿柱稳定性分析及矿体开采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隔离矿柱 突变理论 地压监测 数值模拟


【摘要】:在地下深部矿体开采中,大面积的连续空区引起岩体移动的现象较明显。而被大量连续矿柱或无矿带隔离的空区,因隔离带的支承作用,可以减少岩移幅度。如果隔离带或矿柱的尺寸与强度不够,则后期可能因矿柱承载过大而导致顶板岩体崩落的发生。本文结合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天马山硫金矿深部矿体开采效应及-215m中段隔离矿柱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矿区的工程地质概况,对矿区地质构造、地层、围岩特征作出简要评价。综合深部矿体的采场布置参数以及相关岩石力学等参数,作为论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部分的数据来源。2、将尖点突变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通过建立相似于实际采场顶板、矿柱布置的力学模型,再基于突变理论建立岩梁-矿柱系统失稳形成的尖点突变模型,获得该理论判断岩梁-矿柱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运用判断矿柱失稳的充要条件,为生产实际提供参考。3、结合矿区的工程项目,采用位移计对采场岩体进行岩移监测,探地雷达对矿柱的垮落情况进行无损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作出分析,得出矿柱产生破坏的相关规律。4、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合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Z方向位移、Y方向位移四个指标表征地压显现活动,分析地表和采空区顶板岩层移动数据,可知顶板围岩的跨度和空区暴露面积逐步增加。分析主应力显现规律,可知在矿体开采的过程中,采空区顶板和底板围岩的应力得以逐步释放,矿区整体失稳的概率小,而且采空区围岩的应力集中现象,并没有随矿体开采而进一步地加剧。
【关键词】:隔离矿柱 突变理论 地压监测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0;TD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10-11
  • 1.2.2 地压监测研究现状11-12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2-14
  • 1.3.1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12-13
  • 1.3.2 论文技术路线13-14
  • 第二章 矿体岩石特征分析及开采现状14-20
  • 2.1 矿体岩石特征14-17
  • 2.1.1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14-15
  • 2.1.2 矿体围岩特征15
  • 2.1.3 矿岩岩爆倾向性预防15-17
  • 2.2 开采现状17-19
  • 2.2.1 开采方法17
  • 2.2.2 采场结构参数17-18
  • 2.2.3 充填概况18-19
  • 2.3 小结19-20
  • 第三章 矿柱稳定性理论分析20-29
  • 3.1 突变理论概述20-24
  • 3.1.1 系统的特征20-21
  • 3.1.2 突变理论的诞生21
  • 3.1.3 突变理论的研究方法21
  • 3.1.4 突变理论的类型21-23
  • 3.1.5 尖点突变理论23-24
  • 3.2 矿柱尖点突变模型24-28
  • 3.2.1 建立力学模型24-25
  • 3.2.2 确定势函数及采场稳定分析25-27
  • 3.2.3 采场预留矿柱实例分析27-28
  • 3.3 小结28-29
  • 第四章 地压监测及分析29-40
  • 4.1 矿柱监测目的及方法29-30
  • 4.1.1 监测目的29
  • 4.1.2 监测方法29
  • 4.1.3 监测系统的布设原则29-30
  • 4.2 矿柱岩移监测30-35
  • 4.2.1 位移计定义和用途30
  • 4.2.2 钻孔位移计的基本原理30
  • 4.2.3 监测手段及监测点分布30-32
  • 4.2.4 位移计监测数据分析32-35
  • 4.3 矿柱垮落情况探测分析35-39
  • 4.3.1 仪器设备35
  • 4.3.2 探测方法35-36
  • 4.3.3 探测原理36-37
  • 4.3.4 平面探测线路布网37-38
  • 4.3.5 探测数据分析、解译38-39
  • 4.4 小结39-40
  • 第五章 深部矿体开采效应分析40-60
  • 5.1 几何模型40-42
  • 5.1.1 模型介质力学参数的确定41-42
  • 5.1.2 介质力学模型与破坏准则42
  • 5.1.3 矿体开采模拟过程简介42
  • 5.2 地压活动显现的表征42-43
  • 5.3 原有采空区形成时产生的开采效应研究43
  • 5.4 矿山原有采矿活动在地表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43-53
  • 5.4.1 地表Z方向位移43-48
  • 5.4.2 地表Y方向收敛位移48-53
  • 5.5 矿山原有采矿活动引起的开采效应分析53-58
  • 5.5.1 矿山原有采矿活动在Z=+10m水平方向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53-55
  • 5.5.2 矿山原有采矿活动在X=+420m(8 线)横剖面方向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55-57
  • 5.5.3 矿山原有采矿活动在Y=+200m纵剖面方向变形引起的开采效应57-58
  • 5.6 小结58-60
  • 第六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60-62
  • 6.1 论文主要结论60-61
  • 6.2 论文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6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占清;;空区处理与矿柱回采方案的优化分析[J];有色金属设计;2010年02期

2 邹德清;;张家湾矿床的矿柱回采[J];有色矿山;1992年05期

3 褚洪涛;;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矿柱回采现状及对策[J];有色矿山;1993年02期

4 张宏达,杨智超;兰家金矿矿柱回采可行性探讨[J];黄金;2000年03期

5 ;空区下矿柱回采综合技术的研究[J];有色金属工业;2003年05期

6 秦艳华;王晓军;钟春晖;赵奎;;矿柱回采对采空区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铜业工程;2007年03期

7 秦杨;万海涛;蔡立标;方勇;;金口山铜矿矿柱回采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8 柴修伟;张电吉;周麟;余连三;崔正荣;;磷块岩矿柱置换安全稳定性研究[J];金属矿山;2011年07期

9 郑守宝;;矿柱回采中三维数值模拟的运用[J];中国矿山工程;2012年02期

10 胡平安;;石头嘴铜铁矿矿柱回采研究与实践[J];湖南有色金属;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传信;刁心宏;王春来;盛立新;;特大空区下矿柱回采综合技术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姚香;;岩金矿柱回采技术综述[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友学;田迎春;;井田端部大落差条件下的矿柱回采[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何俊锋;高广运;刘文生;;矿柱回采安全性实例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柏广善;;充填采矿技术在某深井薄矿脉矿柱回采中的应用[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6 杨志强;杨小聪;张文;卫明;;安庆铜矿不规则二步骤矿柱采场回采实践[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元磊;吴卓栋;陈海远;;业庄铁矿回采边角矿经验总结[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采矿技术卷)[C];2012年

8 王红才;王志宏;;文峪金矿505脉空区采场稳定性的迭代法边界元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6)[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昭武;技术创新解难题[N];郴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建军;夏甸金矿矿柱及围岩稳定性分析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李江腾;硬岩矿柱失稳及时间相依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坤;人工矿柱协同固体充填回收房式煤柱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李伟;金山店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采场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3 徐新木;某矿深部隔离矿柱稳定性分析及矿体开采效应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艳红;深部矿柱失稳三维探查及数值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杨清波;深井矿山盘区隔离矿柱回采方案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郑学敏;狮子山铜矿西山矿段特大空区下矿柱回采的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张万清;自然支护法矿柱尺寸优化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8 刘让;大红山铜矿矿柱回采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秦忠虎;基于声发射监测的矿柱破裂过程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10 张东炜;采空区预留矿柱与充填位置优化理论及工程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3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53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