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单洞及小间距双洞巷道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3:01

  本文关键词: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单洞及小间距双洞巷道稳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声发射 应力路径 拱顶位移 围岩压力


【摘要】:在相邻小间距巷道稳定性分析中引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将地下洞室视为一非线性系统,建立了加卸载响应模型。通过原样岩石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判定单洞及小间距双洞中新建隧道对已有隧道的稳定性影响。得出如下几个结论和成果:(1)完成了大理岩原样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级循环三角扰动加卸载方式,以应力作为LURR系统输入参数,轴向应变作为响应指标,以此求出的加卸载响应比值在岩石发生破坏前有“急剧增加-迅速回落”的过程,可根据这一现象来预测岩石的破坏。(2)将分级循环加卸载方式应用到模型试验中,在单洞试验以及双洞试验中均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的判断出隧道失稳时的极限荷载。研究了巷道的加卸载响应特征,结合声发射探讨了巷道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破坏特征。研究表明边墙围岩压力、位移以及声发射能量的响应效果较好,且作为响应求出的响应比值在加卸载初期稳定临近失稳有急剧增大的过程。(3)通过单洞以及双洞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小间距隧道分时段开挖时,新建隧道对临近隧道的的影响特性:中间岩柱受力明显增加,岩柱中部呈现压应力为主、拉应力为辅的的破坏形式。通过声发射定位试验可比较直接的观察到巷道的内部裂纹的产生位置、扩展方向以及形成的空间曲面形态,可较好的反映巷道裂纹动态演化过程。(4)对单洞及小间距双洞模型试验用RFPA进行数值模拟,各参数响应特征和声发射定位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测试较一致。且验证了小间距巷道受影响时中间岩柱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边墙破坏。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声发射 应力路径 拱顶位移 围岩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2.1 地下洞室稳定性研究现状8-10
  • 1.2.2 加卸载响应比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1-13
  • 第二章 不同应力路径下岩样响应特性分析13-32
  • 2.1 工程概况13
  • 2.2 室内试验目的及试验准备13-15
  • 2.2.1 岩芯试样的选取与试件制备13-14
  • 2.2.2 具有内定位功能的加载头加工制作14-15
  • 2.3 岩样分级循环三角扰动加卸载试验15-30
  • 2.3.1 试验仪器16-17
  • 2.3.2 试验方案17-18
  • 2.3.3 试验过程18-21
  • 2.3.4 结果分析21-30
  • 2.4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分级循环三角扰动加卸载下单洞及双洞模型试验研究32-66
  • 3.1 物理模型试验概况32
  • 3.2 试验介绍32-33
  • 3.3 试验方案与内容33-42
  • 3.3.1 相似理论33-35
  • 3.3.2 单洞及小间距双洞模型箱设计、模型试验相似比35-37
  • 3.3.3 模型材料选取及配比确定37-39
  • 3.3.4 试验所用仪器39-42
  • 3.4 模型试验方案及过程42-50
  • 3.4.1 试验方案42-45
  • 3.4.2 单洞模型试验过程45-48
  • 3.4.3 小间距双洞模型试验过程48-50
  • 3.5 试验数据分析50-64
  • 3.5.1 单洞数据响应特征分析50-58
  • 3.5.2 双洞数据响应特征分析58-64
  • 3.6 本章小结64-66
  • 第四章 分级循环三角扰动加卸载单洞及双洞数值分析66-79
  • 4.1 RFPA基本原理66-68
  • 4.2 数值模型建立及加卸载方案68-71
  • 4.3 数值计算分析71-78
  • 4.3.1 响应比分析71-74
  • 4.3.2 单洞事件破坏过程分析74-76
  • 4.3.3 双洞试件破坏特征分析及定位研究76-78
  • 4.4 本章小结78-7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9-82
  • 5.1 研究结论79-81
  • 5.2 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利;张嘉勇;;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周正濂;三也;;卸载要素类别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J];世界采矿快报;1992年27期

3 付跃升,杨万斌;万年矿巷道稳定性调查与分析[J];东北煤炭技术;1999年01期

4 贺峰;;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04期

5 王同旭;软弱直接顶厚度对巷道稳定性影响[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年Z1期

6 宋选民,柳崇伟;构造裂隙分布与巷道稳定性相关规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4期

7 宋选民,顾铁凤;构造裂隙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的评价方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翟路锁;裂隙岩体巷道稳定性模拟研究试验[J];煤矿开采;2003年02期

9 李勉,王维德;断层影响带内巷道稳定性的改善[J];世界采矿快报;1994年07期

10 О.В.季莫费耶夫,В.Л特鲁什科,П.Ф.马特维耶夫,Е.И.米库林,解世俊;深水平条件下巷道稳定性的保证问题[J];国外金属矿山;199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兴春;王思敬;;巷道稳定性评价的集成计算机信息系统[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2 朱之杰;田永绥;张汝源;彭光忠;;对于巷道稳定性研究工作中地质工作的建议[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3 宋晓天;王永光;;边界元法在矿山采场、巷道稳定性分析方面的应用[A];边界元法在岩石力学和工程中应用会议文集[C];1987年

4 朱珍德;王玉树;;巷道围岩流变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陈新明;盛天宝;;赵固二矿高水压裂隙岩体巷道稳定性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上)[C];2012年

6 刘刚;宋宏伟;;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阳;铝土矿围岩性质时空效应与巷道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葛勇;露井联采台阶爆破对地下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兵;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对下伏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林博;基于巷道稳定性和防突效果的底抽巷位置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艾成才;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单洞及小间距双洞巷道稳定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4 邱利;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与安全评价软件开发[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颖;深部断续节理岩体中渗流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6 胡龙飞;爆破震动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华磊;下保护层开采对上覆巷道稳定性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8 甘仕伟;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稳定性分析与地压控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9 原鸿鹄;采空区煤壁下矿压分布规律及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美平;断层附近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巷道稳定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0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60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e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