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实验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0:22

  本文关键词: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实验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自燃 自燃发火 标志性气体 实验


【摘要】:煤自燃发火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加强煤自燃发火机理、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及煤自燃预测预报等方面的研究,为防治煤自燃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研与实验室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以煤氧作用理论、传热传质理论、煤自燃指标气体检测作为研究基础,对煤自燃机理、煤自燃发展阶段与过程、影响因素、煤自燃倾向性、标志性气体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汾西瑞泰井矿正明煤业有限公司矿井进行调研并采集煤样,然后在实验室进行煤自燃发火模拟实验,通过分析标志性气体和煤炭自燃之间的关系,确定可以根据标志性气体推测出煤炭自燃状态,并对煤炭自燃进行预测预报:(1)将CO作为煤初期自燃发火的标志性气体;(2)2#煤层在常温下甲烷和乙烷是同时存在,且在70℃以后两个变化趋势随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70℃时检测出己烷,可以其作为2#煤层的标志性气体;(3)3#煤层常温下甲烷和乙烷同时存在,在40℃~80℃之间变化趋势随温度的变化大体相同,70℃时生成丙烷、100℃时生成己烷、120℃时生成戊烷,可以将己烷和戊烷作为3#煤层的标志性气体;(4)4#煤层在不同位置的煤样烷烃的变化趋势不同:工作面煤样在常温下甲烷和乙烷是同时存在,且变化趋势随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丁烯出现在30℃~40℃、80℃~120℃之间;丙烷和戊烷同时在70℃出现而80℃时戊烷仍存在;工作面陷落柱煤样常温下甲烷和乙烷同时存在,随着温度逐渐升高CH4和C2H6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前期120度以前变化比较迟缓;70℃时生成丙烷,80℃和130℃时生成戊烷,90℃时生成丁烯,因此,将丙烷和戊烷作为4#煤层标志性气体;(6)煤随着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的长短,其自身氧化自燃的时间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受陷落柱的影响,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前期氧化时间比较长;同时在煤矿现场采用矿用本安型红外热像仪和红外测温仪对巷道表面煤体进行定期扫描,对温度异常点进行监测,确定了煤自燃主要发生在地质构造处,煤体温度异常点主要在进风巷和回风巷的两帮。
【关键词】:煤自燃 自燃发火 标志性气体 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5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12-13
  • 1.2.3 煤自燃影响因素研究现状13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17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技术路线14-17
  • 第2章 煤自燃机理17-29
  • 2.1 煤自燃的条件、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17-19
  • 2.1.1 煤自燃的条件17
  • 2.1.2 煤自燃的过程17-18
  • 2.1.3 煤自燃影响因素分析18-19
  • 2.2 自由基反应机理19-20
  • 2.3 自由基反应及煤中自由基20-24
  • 2.3.1 自由基20-22
  • 2.3.2 自由基反应22-23
  • 2.3.3 自由基反应过程23-24
  • 2.4 含氧自由基24-25
  • 2.5 煤的化学结构及其自由基25-28
  • 2.5.1 煤的化学结构25-27
  • 2.5.2 煤中自由基27-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预报技术29-33
  • 3.1 煤炭自燃标志性气体的选择29-31
  • 3.1.1 标志性气体选择的原则29
  • 3.1.2 标志性气体的选择29-31
  • 3.1.3 煤种、煤岩成分对标志性气体的影响31
  • 3.1.4 注意的问题31
  • 3.2 煤炭自燃标志性气体监测技术31-33
  • 3.2.1 人工检测31-32
  • 3.2.2 矿井监测系统32-33
  • 第4章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实验研究33-51
  • 4.1 实验装置介绍33-34
  • 4.2 实验研究34-35
  • 4.2.1 实验目的及实验注意事项34-35
  • 4.2.2 实验样品及实验条件35
  • 4.2.3 实验过程35
  • 4.3 2#煤层实验结果及分析35-38
  • 4.4 3#煤层实验结果及分析38-40
  • 4.5 4#煤层实验结果及分析40-47
  • 4.6 CO的检测分析47-48
  • 4.7 重现性分析48-49
  • 4.8 本章小结49-51
  • 第5章 煤矿现场实验51-73
  • 5.1 煤层贮存情况51-53
  • 5.1.1 井田概况51-52
  • 5.1.2 地质构造52
  • 5.1.3 水文地质52
  • 5.1.4 地温52-53
  • 5.2 矿井概况53-63
  • 5.2.1 含煤地层与可采煤层53-56
  • 5.2.2 煤种、煤质与煤的用途56-59
  • 5.2.3 煤炭储量与服务年限59-60
  • 5.2.4 开拓方式与采区布置60
  • 5.2.5 矿井通风情况60-61
  • 5.2.6 煤尘爆炸性及自燃倾向性61-63
  • 5.3 工作面概况63-64
  • 5.4 煤自燃预测预报64-73
  • 5.4.1 监测系统的布置64-65
  • 5.4.2 温度监测情况65-72
  • 5.4.3 结果分析72-73
  • 第6章 结论73-75
  • 6.1 经济效益分析73
  • 6.2 结论73-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78
  • 作者简介78-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李宝昌;;煤炭自燃过程的物理化学机理探讨[J];煤炭技术;2013年06期

2 袁明;蔺华林;李克健;;煤结构模型及其研究方法[J];洁净煤技术;2013年02期

3 王彩萍;王伟峰;邓军;;不同煤种低温氧化过程指标气体变化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3年02期

4 余国峰;;红外热像仪在煤炭自燃探测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年04期

5 方树林;;中国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洁净煤技术;2012年01期

6 周军;康文超;;煤炭自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铁道货运;2009年12期

7 王刚;程卫民;周刚;张睿;;煤巷近距离高温点位置的红外探测技术[J];煤矿安全;2009年09期

8 朱令起;周心权;谢建国;朱迎春;;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实验分析及优化选择[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9 梁运涛;;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气体指标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10 王光友;吴国光;张永建;徐红枫;;煤堆自燃影响因素及防治[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运涛;;煤炭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指标体系研究[A];2007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陶;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防治机理与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许涛;煤自燃过程分段特性及机理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3 周小虎;煤田自燃灾害遥感信息与区域地质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何启林;煤低温氧化性与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伟;基于ARM的红外测温算法及信号处理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2 王长安;松散煤体温度变化规律的热红外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3 乔军伟;低阶煤孔隙特征与解吸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许延辉;煤自燃全过程测试和指标气体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东岳;煤炭自燃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81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81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a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