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开采条件的地震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煤层气储层开采条件的地震评价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层气 动弹性参数 裂缝密度 体曲率 渗透性 脆性指数
【摘要】:煤层气作为非常规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采与利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气资源的紧缺,减轻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环境问题,并能够有效地减少煤矿瓦斯突出对井下安全生产的威胁。但国内煤层气储层普遍存在“高含气量-低渗透性”的问题,在资源丰度较高的区块,煤层气开采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储层的渗透性和压裂过程中所关注的脆性。为此,本文提出采用地震方法评价煤层气储层的开采条件,重点研究储层渗透性和脆性的地震评价方法。煤层气储层渗透性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在评价过程中全部考虑不具备可行性。本文重点研究与渗透性密切相关的裂缝密度和构造应力两个主控因素的地震响应。在研究区内采集多组煤样,通过常温变围压条件下的煤样超声波测试获取基本的物性参数,系统分析了煤样的超声波速度、动弹性参数和各向异性系数随围压的变化规律,得到煤样各向异性与裂缝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煤样各向异性的两类主控因素。建立HTI煤层气储层等效介质模型作为研究煤样裂缝孔隙度和纵横比参数与速度、动弹性参数和AVO各向异性梯度等地震参数响应关系的桥梁,并为地震反演提供理论依据;建模过程中,针对煤层气储层特有的吸附气和双重孔隙系统特征,分别采用微分等效介质理论和Mori-Tanaka模型进行等效计算。研究煤层气储层裂缝密度和构造应力参数的地震反演方法。通过推导由裂缝密度表示的P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和叠前方位AVA反演研究,得到AVO各向异性梯度用于指示煤层气储层的裂缝密度和方向;依据薄板理论,联合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体曲率属性和动弹性参数反演计算煤层气储层的构造应力。最终,通过直接融合裂缝密度和构造应力两个参数评价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研究基于动弹性参数的煤层气储层脆性指数计算方法,通过推导由动弹性参数表达的P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构建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反演框架和开展叠前AVO同步反演研究,求得高精度的动弹性参数,并计算出煤层气储层的脆性指数分布;进一步参照三类脆性储层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参数的划分指标,获得煤层气储层的脆性分区。将上述研究方法应用于沁水盆地研究区的实例分析中,评价得到的研究区3#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和脆性分区结果与区内煤层气井的日均产气量数据吻合度较高,表明本文提出的煤层气储层渗透性评价和脆性评价的研究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
【关键词】:煤层气 动弹性参数 裂缝密度 体曲率 渗透性 脆性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7;P631.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Extended Abstract8-21
- 1 绪论21-31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21-2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28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8-31
- 2 常温变围压条件下煤样超声波测试与弹性参数分析31-52
- 2.1 测试方法31-34
- 2.2 煤样弹性参数计算与测试误差分析34-37
- 2.3 研究区的煤样弹性参数和各向异性系数分析37-50
- 2.4 小结50-52
- 3 煤层气储层等效介质模型建立与地震响应分析52-65
- 3.1 等效介质理论与建模方法52-56
- 3.2 HTI型煤层气储层等效介质模型建立流程56-60
- 3.3 煤层气储层裂缝参数的地震响应分析60-63
- 3.4 小结63-65
- 4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的主控因素评价方法65-85
- 4.1 煤层气储层裂缝参数的叠前方位AVO反演方法66-71
- 4.2 基于体曲率属性的煤层气储层构造应力计算方法71-83
- 4.3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的主控因素评价策略83-84
- 4.4 小结84-85
- 5 基于动弹性参数的煤层气储层脆性评价方法85-99
- 5.1 基于动弹性参数的煤层气储层脆性评价理论基础85-87
- 5.2 动弹性参数表示的AVO近似方程及其适用性87-89
- 5.3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动弹性参数叠前反演方法89-91
- 5.4 模型试算与实例分析91-97
- 5.5 小结97-99
- 6 应用实例99-113
- 6.1 工区概况99-104
- 6.2 研究区煤层气储层渗透性评价104-110
- 6.3 研究区煤层气储层脆性评价110-111
- 6.4 小结111-113
- 7 结论与建议113-115
- 7.1 结论113-114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114-115
- 参考文献115-127
- 作者简历127-13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勤;煤层气储层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3期
2 韩保山;废弃矿井煤层气储层描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2期
3 郗宝华;;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振华;孙晗森;乔伟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钻井液选择[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孔锐;张哨楠;;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J];地质通报;2012年04期
6 王涛,黄文涛;江西省丰城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J];江西地质;2001年02期
7 刘丽民;苏现波;李金海;;河南省煤层气储层压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5期
8 徐刚;杜文凤;冀超辉;;基于证据理论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年04期
9 桑浩田;;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10 李仰民;王生维;李梦溪;胡秋嘉;刘春春;;晋城无烟煤地区煤层气储层区域差异及不同区域特征[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群;;国外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亮;黄晓明;赵玉峰;刘一楠;刘天授;;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盛强;;煤体变形对煤层气储层比表面积影响的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员争荣;钟玲文;张慧;雷崇利;;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姚艳斌;刘大锰;刘志华;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要素与评价体系[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书恒;陈春琳;王爱国;蒋平生;;华北煤层气储层研究与评价[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7 林亮;姚勇;黄晓明;;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孔渗发育特征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科;万金彬;苗秀英;杨玲;赵建斌;王明方;;基于遗传算法的煤层多矿物测井评价方法[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石在虹;牛骏;柯文奇;;煤层气井储层井筒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A大会报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友林;沁端区块3~#煤层气储层损害机理及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吴海波;煤层气储层开采条件的地震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张群;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4 黄兆辉;高阶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乔磊;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祁雪梅;煤层气储层地震属性响应特征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蔡益栋;煤层气储层物性动态演化及对产能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培尧;煤层气储层多脉冲压裂开发机理及工艺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赵耀;煤层气储层密度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瑞;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代爽玲;和顺地区煤层气储层2D3C地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郑军;煤层气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董维武;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郭凯;低渗煤层气储层压裂参数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景兴鹏;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彭春洋;煤层气储层伤害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付玉;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895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9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