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监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次声波监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本文从现状分析和实验测试两方面探索次声波监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可行性,分析煤岩单轴压缩过程中次声波信号与加载应力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次声波技术可以实现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远距离、非接触性监测;2)煤岩在单轴加载变形破裂过程中能产生显著的次声波信号,在失稳破坏即将发生或发生时,次声波信号出现较大幅度值;3)在受载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次声波信号幅度值随着应力的增大呈增强趋势,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次声波具有传播距离远、衰减小和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对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产生次声波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可为预测预报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理工大学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次声波 煤岩动力灾害 监测 可行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4112)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3022A) 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164100510013)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B050201)联合资助
【分类号】:TD326
【正文快照】: 1.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焦作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焦作4540001.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tate Key Laboratory Cultivation Base for Gas Geology and Gas Control,Jiaozu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亦春;郭泉;吕君;滕鹏晓;;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观测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13期
2 柳畅;石耀霖;朱伯靖;程惠红;杨小林;;地壳流变结构控制作用下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3 许强;朱星;李为乐;邓茂林;郑光;李振华;;“4·20”芦山地震次声波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4 朱星;许强;汤明高;付小敏;周建斌;;典型岩石破裂产生次声波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5期
5 吕君;郭泉;冯浩楠;滕鹏晓;杨亦春;;北京地震前的异常次声波[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0期
6 秦四清;泮晓华;;地壳岩石剪切失稳的应力与应变准则[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7 夏雅琴;崔晓艳;李均之;陈维升;刘程艳;;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王云刚;魏建平;孙海涛;;煤岩动力灾害的机理分析及防治[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2期
9 章书成;余南阳;;5·12四川汶川地震次声波[J];山地学报;2009年05期
10 许昭永;王彬;胡毅力;杨润海;;试论岩石破裂和破坏的差异对地震模拟及前兆研究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星;岩石破裂次声探测技术与信号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菲;临震次声异常产生的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平;梁松杰;王云刚;贾林兴;任喜超;;次声波监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可行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2期
2 杨庆生;张少伟;夏雅琴;陈维升;;不同地域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3 王洪栋;张玉贵;;煤样剪切试验微震响应小波包能谱特征[J];煤矿安全;2015年12期
4 韩亮;周永胜;李海兵;;龙门山断裂带脆塑性转化带内花岗岩的微量水分布特征及其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5 L Jun;YANG Yichun;FENG Haonan;CHUNCHUZOV Igor;TENG Pengxiao;;Study o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anomalous acoustic-gravity waves before the 2011 Beijing earthquake(M_L=3.0)[J];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2015年04期
6 冷小鹏;刘敦龙;韦方强;;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泥石流次声采集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年10期
7 许昭永;文丽敏;石宝文;许峻;樊俊屹;李正媛;苏有锦;;川滇菱形地块的应变能积累释放周期和强震预测[J];地震学报;2015年05期
8 LIU Dun-long;LENG Xiao-peng;WEI Fang-qiang;ZHANG Shao-jie;HONG Yong;;Monitoring and Recognition of Debris Flow Infrasonic Signals[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5年04期
9 胡尧;;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与龙门山隆升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10 李志伟;黄志斌;王晓欣;韩立波;陈伟文;包丰;;USGS地震目录中4~5级震源深度异常地震可靠性初步研究:以南北地震带若干地震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晨;王翔;赵正予;张援农;;次声波在非均匀大气中的超视距传播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5期
2 郑勇;葛粲;谢祖军;YingJie YANG;熊熊;许厚泽;;芦山与汶川地震震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深部孕震环境[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3 陈运泰;杨智娴;张勇;刘超;;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4 雷兴林;马胜利;苏金蓉;王小龙;;汶川地震后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引起的应力变化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J];地震地质;2013年02期
5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程佳;谭锡斌;朱艾斓;闻学泽;;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J];地学前缘;2013年03期
6 杜方;龙锋;阮祥;易桂喜;宫悦;赵敏;张致伟;乔慧珍;汪智;吴江;;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7 张广伟;雷建设;;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8 吕坚;王晓山;苏金蓉;潘林山;李正;尹利文;曾新福;邓辉;;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9 柳畅;石耀霖;郑亮;朱伯靖;;三维黏弹性数值模拟华北盆地地震空间分布与构造应力积累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10 吕君;郭泉;冯浩楠;滕鹏晓;杨亦春;;北京地震前的异常次声波[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永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克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电磁辐射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技术及装备[J];煤炭工程;2010年10期
2 谢和平;电磁辐射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技术及装备[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3年09期
3 王云刚;魏建平;孙海涛;;煤岩动力灾害的机理分析及防治[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2期
4 蓝航;潘俊锋;彭永伟;;煤岩动力灾害能量机理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0年S1期
5 王俊儒;;利用监测设备预防井下动力灾害[J];陕西煤炭;2012年02期
6 杨威;曹旭;张小刚;王启飞;;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综合预警指标建立及效果考察[J];中国煤炭;2013年06期
7 高峰;;大雁二矿深部煤矿动力灾害综合防治与生产实践[J];河南科技;2014年02期
8 姜福兴;王平;冯增强;王道宗;;复合型厚煤层“震-冲”型动力灾害机理、预测与控制[J];煤炭学报;2009年12期
9 葛及;欧阳文t,
本文编号:899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89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