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系地下水介质中产元素硫现象的生物成因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5:00

  本文关键词:煤系地下水介质中产元素硫现象的生物成因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系地下水 硫酸盐还原菌 硫氧化细菌 硫单质 水质


【摘要】:本论文以煤系导水裂隙中探测到的单质硫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水文地质现象的地质成因进行研究探索。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对煤系地层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认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有此类结晶的矿井出水点进行水样细菌测定发现煤系地下水中细菌种类丰富,其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和硫氧化菌(SOB)为其主要成分。实验证明细菌能利用煤粉浸出有机物作为碳源,直接利用矿井水作为底物生长,SRB和SOB能在微氧环境下通过基质链实现共生。其主要过程是:SRB以煤中有机物为碳源、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硫酸盐呼吸生长,SO42-被还原成硫化物,硫作为电子受体,从正六价转变成负二价;SOB在氧化条件下,将硫化物中的负二价硫(S2-)氧化成零价硫(S0),这一过程造成煤系地下水中的脱硫酸作用,并导致地下水水质的变化。SO42-的还原过程,pH升高,SO42-含量降低,Ca2+和Mg2+浓度降低,HCO3-含量升高,总矿化度降低;硫化物的氧化过程,pH降低,Ca2+和 Mg2+浓度小幅升高,HCO3-含量升高,总矿化度升高。两个过程对C1-、Na++K+含量影响不大。硫氧化菌的氧化作用随着ORP的升高而增强,当ORP继续升高到-89mV时,氧化产物从S0变成了SO42-。通过设定的开放性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封闭性系统的组合试验发现:来自开放性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地下水流与来自封闭性系统的地下水混合过程中产生了单质硫,且单质硫产率与ORP关系密切。
【关键词】:煤系地下水 硫酸盐还原菌 硫氧化细菌 硫单质 水质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1 绪论15-22
  • 1.1 国内外现状15-20
  • 1.1.1 元素硫成因研究现状15-16
  • 1.1.2 元素硫成因相关细菌研究现状16-20
  • 1.2 研究内容20
  • 1.3 研究思路20-22
  • 2 研究区域水化学特征22-28
  • 2.1 水动力特征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22
  • 2.2 研究区域水化学特征分析22-28
  • 3 硫单质产生过程实验分析28-50
  • 3.1 实验材料28-30
  • 3.1.1 实验药品28-29
  • 3.1.2 实验仪器29-30
  • 3.1.3 主要试验器皿和工具30
  • 3.2 样品来源30
  • 3.3 水样细菌种类调查30-32
  • 3.4 产单质硫实验32-48
  • 3.4.1 pH和ORP测量34-36
  • 3.4.2 SO_4~(2-)和Cl~-浓度测量36-37
  • 3.4.3 硫化物浓度测量37-38
  • 3.4.4 单质硫的计算38-39
  • 3.4.5 CO_3~(2-)+HCO_3~-的测量39
  • 3.4.6 阳离子的测量39-40
  • 3.4.7 SEM分析40-44
  • 3.4.8 XPS分析44-46
  • 3.4.9 细菌群落变化分析46-48
  • 3.5 结果分析及讨论48-50
  • 4 含水介质非均质性控制局部SRB-SOB产硫实验50-66
  • 4.1 理论基础50-52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52-53
  • 4.2.1 实验药品52-53
  • 4.2.2 实验仪器53
  • 4.2.3 实验器皿和工具53
  • 4.3 样品来源53-54
  • 4.4 含水介质非均质性控制局部SRB-SOB产硫实验54-64
  • 4.4.1 pH和ORP测量55-56
  • 4.4.2 细菌群落变化56-57
  • 4.4.3 XPS分析57-60
  • 4.4.4 SO_4~(2-)的测量60-61
  • 4.4.5 硫化物浓度测量61-62
  • 4.4.6 硫单质的计算62
  • 4.4.7 SEM分析62-64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64-66
  • 5 结论与展望66-67
  • 5.1 结论66
  • 5.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翠英,,于亚兰;油田注入水中硫酸盐还原菌计数的最佳生长期[J];微生物学通报;1995年03期

2 刘宏芳,黄茁,许立铭,郑家q

本文编号:909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09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