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尾砂充填系统放砂浓度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全尾砂充填系统放砂浓度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全尾砂性质 絮凝剂 放砂装置 放砂浓度 稳定性
【摘要】:近十年充填采矿法在矿山的应用比例逐步攀升,绿色开采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充填工艺及配套的设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使得各种类型的充填集料都能应用于充填采矿法中。其中发展前景最大的无疑是全尾砂充填,全尾砂充填的关键是实现水与尾砂颗粒(特别是细粒级)的分离,将低浓度的尾砂浆浓缩成高浓度的底流,而分离出来的水中基本不含固体颗粒。在矿业形势低迷的今天,研究如何使全尾砂充填系统的放砂浓度足够高且稳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能在保证充填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省成本。本文基于流体力学、絮凝理论和固液分离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对影响全尾砂充填系统放砂浓度的各因素进行研究,最终弄清全尾砂性质、絮凝剂、放砂装置三者与放砂浓度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江西某钨矿全尾砂的基本性质,弄清其尾砂浆连续相黏度过大是导致细粒级无法沉降的原因。通过更换药剂制度,实现尾砂颗粒的快速沉降与溢流回水澄清。研究立式砂仓的基本放砂模式,构建该钨矿立式砂仓模型,计算在不同砂位高度下的放砂浓度,从而提出增设阶梯式排水装置以排干砂仓内的澄清水。结合现场数据分析该钨矿立式砂仓放砂浓度波动机理,进而考虑优化造浆系统。根据研究所制定的改造方案已在现场半工业试验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试验确定高峰锡矿全尾砂的基本性质,并结合自然沉降研究其沉降性能。从高倍光学显微镜中可以观察到尾砂细粒级绝大部分呈扁平状,导致细粒级沉降很慢,需添加絮凝剂来加速沉降。通过一系列的定性与定量试验,确定最佳絮凝剂为德国巴斯夫尾矿库专用聚丙稀铣胺,最优添加量为20g/t。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来决策放砂装置的选择难题,很好地解决了决策过程之中模糊的、无法量化的问题。建立高峰锡矿放砂装置优选模型,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由各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到隶属度矩阵。经一系列计算之后得出各方案的优越度,最终确定深锥浓密机最适合高峰锡矿的全尾砂充填系统。通过对高峰锡矿全尾砂充填系统的放砂浓度取样测量,证明该系统达到了预期的放砂浓度,并能维持稳定。
【关键词】:全尾砂性质 絮凝剂 放砂装置 放砂浓度 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53.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的提出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15
- 1.2.1 充填工艺的难题与趋势11-12
- 1.2.2 絮凝剂发展现状12-13
- 1.2.3 浓缩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13-15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18
- 第二章 放砂浓度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18-38
- 2.1 全尾砂基本性质18-26
- 2.1.1 粒级的影响20-21
- 2.1.2 颗粒形状的影响21-23
- 2.1.3 选厂尾砂浆浓度23-25
- 2.1.4 选厂尾砂浆连续相黏度25-26
- 2.2 絮凝剂26-31
- 2.2.1 无机盐类絮凝剂27-29
- 2.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29-31
- 2.3 放砂装置31-37
- 2.3.1 放砂装置种类及原理31-36
- 2.3.2 沉降面积与高度36
- 2.3.3 物料停留时间36-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某钨矿全尾砂放砂装置性能研究38-50
- 3.1 全尾砂充填系统简介38-40
- 3.2 放砂装置性能研究40-48
- 3.2.1 立式砂仓基本放砂模式40-44
- 3.2.2 某钨矿放砂模式研究44-46
- 3.2.3 浓度波动性研究46-48
- 3.3 解决方案48-49
- 3.4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高峰锡矿全尾砂沉降性能研究50-71
- 4.1 跳汰砂充填系统概况50-51
- 4.2 全尾砂基本性质51-55
- 4.2.1 粒径51-53
- 4.2.2 形状53-54
- 4.2.3 选厂尾砂浆的浓度54
- 4.2.4 选厂尾砂浆的黏度54-55
- 4.3 沉降性能研究55-69
- 4.3.1 自然沉降56-58
- 4.3.2 絮凝沉降58-69
- 4.4 本章小结69-71
- 第五章 高峰锡矿放砂装置优选71-83
- 5.1 AHP-FCE原理72-75
- 5.2 优选模型75-76
- 5.3 浓缩放砂装置优选76-79
- 5.4 深锥浓密机现场运行状况79-82
- 5.5 本章小结82-8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3-85
- 6.1 全文总结83-84
- 6.2 工作展望84-85
- 参考文献85-92
- 致谢92-9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顺良;全尾砂料仓模型试验的流态化特征与参数分析[J];矿冶工程;2000年03期
2 刘金鹏;王宝亮;王忠军;朱春来;闵国清;周发陆;魏海涛;;井下全尾砂自流型充填站的建设及应用[J];黄金;2007年07期
3 胡亚军;姚振巩;南世卿;赖伟;;全尾砂胶结粒径配比优化研究[J];采矿技术;2010年05期
4 樊忠华;刘鹏博;明世祥;;土壤固化剂固结高泥全尾砂的充填特性研究[J];金属矿山;2011年09期
5 邹正勤;高谦;南世卿;;充填采矿用全尾砂胶结材料流变特性研究[J];金属矿山;2012年12期
6 李茂辉;高谦;南世卿;;新型胶结材料全尾砂浆流变特性试验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7 ;关于举办全尾砂充填、混凝土输送、注浆技术交流会议的通知[J];世界采矿快报;1989年12期
8 周云卿;全尾砂放料试验与研究[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91年04期
9 孙恒虎,吴肇元,王志德;全尾砂速凝固化充填采矿新工艺[J];中国矿业;1993年04期
10 赵铁成,,李青望;载体的磁处理──全尾砂充填研究的新途径[J];有色金属;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樊建军;蔡嗣经;杨鹏;;西石门铁矿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材料的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尹国光;贾鹏昆;;金矿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新模式试验研究[A];2005年全国金属矿山采矿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惠林;李月生;;立式砂仓喷咀活化全尾砂高浓度放砂试验研究[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磊;;难采铁矿全尾砂充填采矿技术研究与应用[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5 葛会超;崔学奇;张帅;吕宪俊;;全尾砂旋流分级浓缩制备胶结料浆的工艺研究[A];第二届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暨旋流器选择与应用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6 王凤波;苏红蕊;;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在马庄铁矿的实施与应用[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陆海;董山;宋卫东;;露天转地下高陡边坡大型采空区井下充填设计技术难题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南世卿;杨楠;;充填采矿技术在露天转地下矿山的研究及应用[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窦华 通讯员 汤菁;该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铜陵有色报;2010年
2 肖晓文 程辉;新征途上的新突破[N];中国黄金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幼玲;双泵合流解决充填泵充填难题[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伟;双卧轴全尾砂膏体充填料搅拌机叶片排列方式和叶片参数优化设计[D];南华大学;2015年
2 陈俊霖;基于单神经元PID的全尾砂膏体制备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3 董恒超;云南纹山某铅锌矿全尾砂膏体充填试验研究与工艺设计[D];南华大学;2015年
4 江科;全尾砂充填系统放砂浓度稳定性研究及应用[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6年
5 贾鹏昆;望儿山金矿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新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6 汪令辉;特大采空区全尾砂充填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2012年
7 刘凯;全尾砂充填空区的脱水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薛希龙;黄梅磷矿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余敏;金鑫金矿独立采空区群全尾砂直排充填工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10 高瑞文;超细全尾砂似膏体胶结充填工艺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14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1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