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项目后评价 矿井建设 安全 技术经济 社会影响 环境影响
【摘要】:项目后评价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最后环节,成功的后评价不仅可以全面认识项目的决策、工程的实施和管理的正确性,还能提高新项目的决策质量。后评价引入我国时间较晚,但发展较快。然而,在前些年煤炭市场的巨大利润下,煤炭行业忽视了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仅有的后评价内容也局限于对环境的后评价。面对当下煤炭市场的低迷,总结矿山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提高矿山建设的投资效率成了煤炭企业追求的目标。塔山矿井于2009年6月达产,是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建成的第一个规划最完整、建设速度最快、效果体现最明显的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级矿井。对于这样一座矿井进行后评价,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本文从技术和经济后评价、生产系统安全后评价和社会及环境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客观评价。本文用到了灰色聚类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全文的结构为: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为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矿井建设的基本财务状况后评价、基于建设过程的财务后评价以及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提出适合塔山矿井的经济后评价指标,并对塔山矿井进行了实证的经济后评价分析;第三章为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对塔山矿主要技术进行了“三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后评价研究;第四章为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煤矿安全评价研究内容、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塔山矿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具体内容、安全后评价方法介绍;第五章为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包括巷道工程的灰色定权聚类研究、通风系统的安全后评价、排水系统的安全后评价、供电系统的安全后评价;第六章为塔山矿井建设社会后评价,包括煤矿建设社会后评价的机理分析、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塔山煤矿社会后评价实证分析;第七章为塔山矿井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包括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工程分析及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塔山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详细的研究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述评国内外项目后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国内煤炭行业后评价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将矿井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分为矿井建设财务后评价和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评价结果为:从基本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看,塔山矿井实现了预期效果,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3%,说明矿井的盈利能力比较强。实际投资回收期虽然比前期预估的回收期要长些,但偏差较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并不大。实际投资利润率及投资利税率均大于预测值,表明塔山矿井达到了预期的投资获利能力,对国家积累的贡献水平达到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提取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时,选用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投资净效益率两个基本的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选取煤炭资源回采率这个指标来衡量矿井对整个国家的煤炭资源的利用或浪费的状况。评价结果为:经济内部收益率远高于行业水平,说明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经济投资净效益率指标对比,塔山矿井的投资效益也是可行的。塔山矿井工作面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了85%的水平,而一般高产高效矿井的煤炭资源回采率要求达到75%,说明塔山矿井煤炭资源采出率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高。第三章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介绍了建设项目的技术后评价内容,并对塔山矿井建设项目从可靠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后评价。具体而言,通过提取塔山矿井技术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塔山矿井的主副平硐立井掘进、运输系统、掘进系统、采煤工艺及设备、供电系统等进行“三性”后评价分析。第四章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探讨了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轨迹交叉论,认为具有危害能量的物体(或人)的运动轨迹与人(或物体)的运动轨迹的交叉诱发了事故;能量转移论认为异常的或不希望出现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骨牌理论的意义在于移除位于“中间位置”的事故,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人因事故理论介绍了威格里沃思的事故模型和瑟利事故模型。本章还介绍了塔山矿巷道工程、供电系统、排水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的概况,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用于安全后评价的灰色聚类和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第五章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巷道工程安全后评价:选取塔山煤矿10条主要巷道,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原始数据,利用ahp法和熵权法获得指标权重,确定灰类个数和灰色白化权函数,采用灰色聚类法,分辨出最安全的巷道,并将10条巷道根据安全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属于“安全”灰类的有5条,“较安全”的有5条,同时还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巷道安全性的影响程度;通风系统安全后评价:ahp法获得指标权重,构造评价矩阵及白化权函数,由计算获得各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研究认为影响塔山通风系统的5个一级指标中,通风网络合理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对其安全影响程度占38.63%,设计因素次之;二级指标中,通风方式方法对通风安全最为关键。设计因素、矿井风流稳定性和通风设施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值均大于4.0,属于最高等级的灰类,即“安全”的灰类。认为这三个因素的质量对实现通风系统的高度安全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巷道因素属于安全度“较高”的灰类,通风网络合理性属于“较低”安全度的灰类。通风系统综合评价值为4.05。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塔山矿通风系统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通过ahp法得到排水系统2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对排水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权重,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结果认为,自然因素和防治水工程的综合评价值均大于4.0,属于“高度”安全灰类。整个排水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也是大于4.0,认为塔山矿通风系统属于安全性高的灰类;供电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大于4.0,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其中,供电系统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而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属于“中等”安全的灰类。第六章塔山矿社会后评价。定义了煤矿建设社会后评价的概念,探讨了煤矿社会后评价的特点,将煤矿社会后评价的内容概括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项目所在地居民及弱势群体的影响、对区域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影响、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塔山矿矿井建设项目进行了社会后评价,本文认为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提高了矿区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国土开发利用效益,但对大气、水资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然而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项目促进了当地就业率,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拉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影响方面,项目对当地政府和管理机构的影响较大,其它方面影响力一般;项目对文化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也一般。第七章塔山煤矿矿井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价。给出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和范围,以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以及清洁生产作为调查因子对工程运行期大气污染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锅炉污染源监测与分析、无组织排放检测与分析、工业场地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分析;环境噪声的评价结果为,杨家窑村(工业场地南侧50m)环境噪声昼夜间可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类标准。厂区噪声的评价结果为,塔山矿井工业场地和盘道风井场地昼夜间厂界噪声全部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iii类标准;对矿井生活污水、矿井水和地下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塔山矿井建设对当地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受井下采煤形成地表沉陷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影响,对上覆煤层的沉陷治理情况和塔山井田沉陷区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对矸石场、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塔山矿井建设工程较好地体现了清洁开采、清洁利用、全过程治理的清洁生产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本文将技术后评价作为矿井建设后评价的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从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三方面对塔山矿井建设项目运输系统、采掘系统以及辅助生产系统三个方面技术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了塔山矿井技术后评价“三性”后评价模型,采用基于专家打分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对塔山矿井技术的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塔山矿井建设项目的技术后评价效果为“优良”,其中二级指标运输系统工程属于“优良”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最高。(2)煤炭项目的社会影响具有多层次性,间接影响和间接效益多。本论文针对煤矿的社会效益与影响以及与社会的互适性展开分析与研究,不单单研究煤矿对当地经济带来的效益,将社会环境、科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也纳入到了后评价的范畴,构建出一个多层次性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塔山矿矿井建设的社会影响后评价。(3)本文创新性地将安全后评价纳入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中,鉴于煤矿生产系统信息的灰色特征,借助灰色理论模型实现了对塔山矿达产后生产系统安全性的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作为一级指标的塔山矿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排水系统均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但有部分二级指标属于“较高”、“中等”或“较低”安全灰类,对10条主要巷道按照安全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5条属于“安全”灰类,5条属于“较安全”巷道。
【关键词】:项目后评价 矿井建设 安全 技术经济 社会影响 环境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26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20
- 第一章 绪论20-30
- 1.1 本文研究背景20-22
- 1.1.1 研究背景20-21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1-2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26
- 1.2.1 项目后评价发展历程22-23
- 1.2.2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23-24
- 1.2.3 国内后评价方法综述24-25
- 1.2.4 国内后评价的应用综述25
- 1.2.5 国内煤炭行业的后评价应用综述25-26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6-27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27-30
- 第二章 塔山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30-48
- 2.1 矿井建设项目的经济后评价概述30
- 2.2 矿井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30-37
- 2.2.1 矿井建设项目基本财务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30-31
- 2.2.2 基于建设过程的矿井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体系31-33
- 2.2.3 基于建设过程的矿井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研究33-36
- 2.2.4 矿井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36-37
- 2.3 塔山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37-47
- 2.3.1 塔山矿井建设基本财务后评价37-38
- 2.3.2 基于建设过程的塔山矿井财务后评价38-46
- 2.3.3 塔山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46-47
- 2.4 本章小结47-48
- 第三章 塔山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48-72
- 3.1 关于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48-49
- 3.2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49-50
- 3.2.1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49
- 3.2.2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研究内容49-50
- 3.3 塔山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后评价50-53
- 3.3.1 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后评价的必要性50-51
- 3.3.2 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方式后评价51-52
- 3.3.3 胶带输送机运输系统后评价52-53
- 3.4 塔山矿井采掘技术后评价53-63
- 3.4.1 塔山矿井掘进技术后评价53-57
- 3.4.2 塔山矿井采煤工艺及设备后评价57-60
- 3.4.3 塔山矿井巷道布置后评价60-61
- 3.4.4 塔山矿井采区及工作面装备后评价61-63
- 3.5 塔山矿井辅助生产系统后评价63-65
- 3.5.1 塔山矿井机电通讯系统后评价63-64
- 3.5.2 塔山矿井通风系统及设备后评价64
- 3.5.3 塔山矿井排水系统及设备后评价64-65
- 3.6 塔山矿井技术综合后评价65-70
- 3.6.1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技术“三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5
- 3.6.2 塔山技术后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65-66
- 3.6.3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66-67
- 3.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塔山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67-70
- 3.7 本章小结70-72
- 第四章 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72-90
- 4.1 安全事故的致因理论72-77
- 4.1.1 轨迹交叉论72-73
- 4.1.2 能量转移论73-74
- 4.1.3 骨牌理论74-75
- 4.1.4 人因事故模型75-77
- 4.2 煤矿安全后评价的内容77
- 4.3 安全评价分类77-78
- 4.4 安全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78
- 4.5 塔山煤矿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的具体内容78-84
- 4.5.1 塔山煤矿矿井建设巷道工程78-81
- 4.5.2 塔山煤矿通风系统81-82
- 4.5.3 塔山煤矿排水系统82-83
- 4.5.4 塔山煤矿供电系统83-84
- 4.6 安全后评价方法介绍84-89
- 4.6.1 灰色聚类模型原理84-87
- 4.6.2 递阶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87-88
- 4.6.3 最优组合赋权法88-89
- 4.7 本章小结89-90
- 第五章 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90-108
- 5.1 巷道工程的灰色定权聚类研究90-96
- 5.1.1 聚类灰类的划分90
- 5.1.2 基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组合赋权90-92
- 5.1.3 各个灰类临界值白化权函数的确定92-96
- 5.2 通风系统的安全后评价96-101
- 5.2.1 通风系统各指标权重的确定96-97
- 5.2.2 指标评分等级标准的制定97-98
- 5.2.3 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确定98
- 5.2.4 多层次灰色评价的计算98-101
- 5.3 排水系统的安全后评价101-103
- 5.4 供电系统的安全后评价103-106
- 5.4.1 评价矩阵的确定103
- 5.4.2 计算指标权重103-105
- 5.4.3 灰色运算及综合评价105-106
- 5.5 本章小结106-108
- 第六章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108-122
- 6.1 煤矿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定义与特点108-109
- 6.1.1 社会后评价的定义108
- 6.1.2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的特点108-109
- 6.2 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研究109-114
- 6.2.1 煤矿社会后评价的机理分析109-110
- 6.2.2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10
- 6.2.3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研究110-114
- 6.3 塔山煤矿社会后评价实证分析114-120
- 6.3.1 基于AHP的煤矿社会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114-116
- 6.3.2 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116
- 6.3.3 定性指标相对隶属度计算116-118
- 6.3.4 结果分析118-119
- 6.3.5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结果分析119-120
- 6.4 本章小结120-122
- 第七章 环境影响后评价122-144
- 7.1 煤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22-125
- 7.1.1 煤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概念122
- 7.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122-124
- 7.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124
- 7.1.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124-125
- 7.2 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125-126
- 7.2.1 工程分析及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125-126
- 7.2.2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126
- 7.3 塔山矿环境影响后评价126-143
- 7.3.1 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126-127
- 7.3.2 后评价范围127-130
- 7.3.3 大气影响调查130-134
- 7.3.4 声环境监测134-138
- 7.3.5 水污染源和水环境监测138-140
- 7.3.6 生态影响调查140-141
- 7.3.7 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调查141-143
- 7.4 本章小结143-144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44-150
- 8.1 主要研究结论144-147
- 8.2 创新点147-148
- 8.3 展望148-150
- 附表 1150-151
- 附表 2151-153
- 附表 3153-154
- 附表 4154-155
- 附表 5155-156
- 附表 6156-157
- 附表 7157-158
- 参考文献158-166
- 致谢166-168
- 作者简介16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8-169
- 主要获奖1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渝祥;后评价的内涵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项目后评价系列讲座之一[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7年01期
2 曹立亚;张承绪;郭晓昕;吴晔;程鲁榕;;关于我国药品上市后评价技术工作的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06年01期
3 邵颖红,黄渝祥,赵璞;论在中国建立后评价体系[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8年01期
4 李美云;;浅析粮库项目过程后评价[J];粮食流通技术;2006年04期
5 方兴君;;做好项目独立后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与体会[J];石油规划设计;2009年01期
6 黄渝祥,芮晓玲;后评价报告的内容格式及国外后评价机构──项目后评价系列讲座之四[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7年04期
7 杨春红;唐德善;;黑河中游调水及近期治理项目社会影响综合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8期
8 康力平;赵丑民;王禹钦;张玉志;李立;张惠芬;;推进科研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J];油气储运;2013年11期
9 武晋昀;牛丹;;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12期
10 路斌;;炼化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案例分析[J];化学工业;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炜;朱泽民;潘庆芳;周萍;;黄黄高速公路后评价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国电集团召开2013—2014年后评价工作启动视频会[A];《电站信息》2013年第06期[C];2013年
3 赵晓冬;侯汉坡;裴世保;;基于模糊理论的高速公路社会后评价模型[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倪东生;;新增设备的立项与后评价及其监督机制的建立[A];第三届全国设备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安治永;使用后评价促进建筑创新[N];中国建设报;2005年
2 通讯员 侍法办;我市将实施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N];连云港日报;2009年
3 记者 苏杰;后评价制度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监管[N];经济参考报;2010年
4 张洪星;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后评价工作即将展开[N];黄河报;2010年
5 记者 胡苏;专家呼吁政府投资“后评价机制”应尽快落实[N];经济参考报;2013年
6 马正茂;利用好后评价成果[N];石油管道报;2008年
7 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 姚光业;重大投资项目应建立后评价制度[N];北京日报;2001年
8 记者 姜斯雄;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高效投资体系[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中国人民银行节能减排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企业报》节能减排战略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 辛小光;节能工作后评价机制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记者 孙宜华 通讯员 鲁勇 徐伟;文件如何实施后评价[N];连云港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存建;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2 彭军龙;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综合定量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奚宽武;高速公路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4 唐斌斌;基于流域梯级开发的水电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坚;高速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后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张瑛楠;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马莉娜;需求侧节能项目投资效益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罗捷;中小型水电站后评价体系探究[D];西华大学;2015年
5 王艺噱;乌鲁木齐商业办公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传冰;海勃湾发电厂三期工程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石晓妹;昆明—安宁高速公路效益后评价系统开发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8 赵雪;高速公路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凌云鹏;海勃湾电厂三期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10 向涛;后评价在城市快速路中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7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1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