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象山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及预测

发布时间:2017-09-29 13:07

  本文关键词:象山煤矿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及预测


  更多相关文章: 象山煤矿 矿井构造 模糊综合评判 灰色建模预测


【摘要】: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共同挤压了煤炭的生存空间。我国煤炭企业正面临兼并、整合重组、减少产能境况。但是我国能源结构单一,煤炭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能源基础。因此,更需要我们安全、高效的开采。象山煤矿地质条件特殊、复杂。因此,深刻认识矿井地质构造客观规律,准确评价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为煤矿选择合理开采工艺以及资源高产、高效开采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区断层、褶皱构造的展布规律以及岩浆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象山煤矿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及发育规律。然后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对象山煤矿已采区构造发育复杂程度进行综合评判;根据在全区可获得的指标应用灰色理论预测未采区各指标的参数值,并对未采区构造复杂程度进行评价。论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象山煤矿在北采区与南一采区共揭露断层192条,其中3号煤层揭露断层170条,断层密度60.6条/km2,5号煤层共揭露断层22条,断层密度36.6条/km2,除个别断层外,几乎所有煤层断层全部为正断层。断层走向以北西NW向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近东西EW向和北东NE向,近南北SN向较少,断层落差以1~2m最多,其次为2~5m。大于5m的中型断层21条,其中最大断距14.2m。(2)井田3号煤层内共发育褶皱构造14条,5号煤层共发育褶皱构造15条。褶皱两翼媒岩层倾角一般介于2.5~8.8°之间。基本属于开阔平缓褶皱,轴长变化于400~3500之间,宽度变化于350~1550m,背、向斜相间出现,除个别褶皱幅度达到20m外,其余均在20m以下,多数为5~10m的宽缓小型褶皱。轴向以北西NW向与东西EW为主,次为北东NE向。(3)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对象山煤矿已采区划分为55个单位进行评判,结果为:属于Ⅰ类构造的有43个单元,属于Ⅱ类构造的有6个单元,属于Ⅲ类构造的有4个单元,属于Ⅳ类构造的有2个单元,评价结果与实际开采揭露情况对比基本吻合。对未采区各单元构造复杂程度类型作出了综合评判,结果为:未采区所分的41个单元中,属于Ⅰ类构造的有8个单元,属于Ⅱ类构造的有31个单元,属于Ⅲ类构造的有2个单元,故未采区构造复杂程度为较简单。
【关键词】:象山煤矿 矿井构造 模糊综合评判 灰色建模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1
  • 1.3 研究内容11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11-13
  • 1.4.1 研究方法11-12
  • 1.4.2 技术路线图12-13
  • 2 区域及研究区概况13-25
  • 2.1 研究区概况13-14
  • 2.1.1 位置交通13-14
  • 2.1.2 气象与水文14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14-25
  • 2.2.1 研究区地层14-18
  • 2.2.2 研究区构造背景18
  • 2.2.3 含煤性与煤层18-24
  • 2.2.4 矿井生产现状24-25
  • 3 矿区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25-34
  • 3.1 断层构造28-32
  • 3.1.1 断层构造的发育特征28-31
  • 3.1.2 断层构造的发育规律31-32
  • 3.2 褶皱构造32-34
  • 4 井田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34-46
  • 4.1 地质构造概况34
  • 4.2 褶皱34-39
  • 4.2.1 褶皱的形态特征36-39
  • 4.2.2 褶皱的展布规律39
  • 4.3 断层39-42
  • 4.3.1 断层统计规律39-41
  • 4.3.2 断层剖面特征41
  • 4.3.3 断层组合类型41-42
  • 4.4 井田构造演化42-44
  • 4.5 层滑构造44-46
  • 5 矿井构造的综合评价与灰色预测46-61
  • 5.1 构造复杂程度的模糊评判46-49
  • 5.1.1 评判因素集的确定46-48
  • 5.1.2 权重集的确定48
  • 5.1.3 评语集的确定48-49
  • 5.1.4 隶属函数的确定49
  • 5.1.5 模糊合成规则49
  • 5.2 灰色建模预测49-51
  • 5.2.1 数学模型50
  • 5.2.2 方法的选用50-51
  • 5.3 井田构造复杂程度评价51-61
  • 5.3.1 已采区构造复杂程度综合评判51-56
  • 5.3.2 未采区构造复杂程度的定量预测56-61
  • 6 结论与建议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娟;赵耀江;;近十年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启示[J];煤炭工程;2012年03期

2 曹代勇;王佟;琚宜文;孙军飞;孙红波;刘恩奇;;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10期

3 周云霞,曹代勇;矿井地质构造定量评价模型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4 徐龙,徐风银,朱兴珊,马志存,薛涛;矿井构造预测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5 徐凤银;王桂梁;朱兴珊;龙荣生;;矿井地质构造定量预测中的难点及其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2年01期

6 徐凤银;龙荣生;夏玉成;谢仕康;;矿井地质构造定量评价及其预测[J];煤炭学报;1991年04期

7 赵明鹏;构造解析法在矿井地质构造预测中的应用[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8 夏玉成;徐凤银;;灰色关联分析在模糊综合评判中的应用[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9 王汝盛;焦作矿区矿井地质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6期

10 杨新庆;王大曾;李增学;;宁阳县石屯煤矿小构造展布规律分析[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本文编号:942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42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d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