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ArcEngine建筑物保护煤柱留设自动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22:28

  本文关键词:基于ArcEngine建筑物保护煤柱留设自动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保护煤柱 ArcEngine 自动化 三维可视化


【摘要】: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是煤炭资源,煤炭为我国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同时也造成了许多问题。煤炭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如果不合理的开采极易造成地表的变形,引起房屋损坏,甚至可能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例如安徽省淮南矿区因为不合理的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成湖,房屋产生裂痕。合理的开采煤炭资源,避免地表沉降的主要方法是留设煤柱,通过在主要开采区域的主要建筑物、水体、铁路下留设保护煤柱,是我国避免因不合理的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的主要措施。《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详细介绍了煤柱留设的三种方法,即垂线法,垂直断面法和数字标高投影法,详细介绍了煤柱留设的原理和主要参数。我国煤柱留设主要靠人工进行计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不能实现操作的自动化。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开发自动化程度高的煤柱留设系统就特为重要。文本主要是依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煤柱留设的方法中,选取垂线法设计保护煤柱,应用C#语言在ArcEngine平台上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实现保护煤柱留设的自动化和三维可视化。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软件的理论基础,垂线法设计保护煤柱的原理、主要的数据类型、ArcEngine平台和GIS、系统的设计过程等。通过对垂线法的原理进行分析,论证了实现煤柱保护自动化和可视化的理论基础。本文用到了DEM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不规格三角网和规则格网,选取合适的数据类型。通过对ArcEngine平台和GIS的介绍和分析,找到实现煤柱留设系统自动化和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基础。通过系统的设计过程确定系统的要求和要实现的目标,并详细阐述系统的原理、开发的过程、开发的要求。整个过程中数据的准备和系统的开发是重点,在确定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确保系统对各种数据的读取和处理功能。通过系统的开发,实现保护煤柱留设的自动化和三维可视化,并能够输出压煤范围和数量。
【关键词】:保护煤柱 ArcEngine 自动化 三维可视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2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3 本章小结16-18
  • 2 保护煤柱的留设和技术路线18-26
  • 2.1 保护煤柱的留设原理18-21
  • 2.2 保护煤柱留设资料21
  • 2.3 垂线法21-23
  • 2.4 技术路线23-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3 平台支持26-34
  • 3.1 ArcGIS技术支持26-30
  • 3.1.1 ArcGIS技术支持26-27
  • 3.1.2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27-28
  • 3.1.3 Shapefile文件28-29
  • 3.1.4 几何对象29-30
  • 3.2 ArcGISEngine平台30-32
  • 3.3 本章小结32-34
  • 4 数据模型与数据组织34-50
  • 4.1 SHP数据34-36
  • 4.2 三维模型36-43
  • 4.2.1 数字地面模型36-37
  • 4.2.2 数字地面模型类型37-43
  • 4.3 离散数据网格化43-46
  • 4.4 标高、厚度、倾向和倾角计算46-47
  • 4.5 本章小结47-50
  • 5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0-60
  • 5.1 系统总体设计50-51
  • 5.1.1 系统需求分析50
  • 5.1.2 系统的设计原则50-51
  • 5.2.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51-56
  • 5.2.1 二三维图形加载模块52-54
  • 5.2.2 数据处理模块54-56
  • 5.2.3 数据输出模块56
  • 5.3 系统应用实例56-60
  • 6 结论60-62
  • 6.1 结论60
  • 6.2 不足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8
  • 作者简介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树,吴永生;保护煤柱留设的变形预计法[J];煤矿开采;2001年02期

2 曹思文;尚衍峰;张民;;杨村井田3煤第四系安全煤柱留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3 王成民;赵学旺;尚衍峰;;杨村井田3煤第四系安全煤柱留设研究[J];煤矿现代化;2009年05期

4 王社荣;李永喻;;象山矿井“三下”开采的煤柱留设[J];陕西煤炭;2010年01期

5 叶铭银,陆鹏举,张五兵;薄煤柱留设的试验研究[J];煤矿开采;2001年04期

6 蒋泽泉;孟庆超;王宏科;;陕西神南矿区煤炭开采保水煤柱留设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2期

7 王丽霞;;浅谈七台河市福瑞祥煤炭公司九井煤柱留设[J];科技风;2012年21期

8 袁焕章;隐伏煤层露头煤柱留设的研究与预计[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3期

9 许光泉,魏加华,李禄荣,孙兴平,刘永庆;潘—矿13-1煤层防水煤柱留设影响因素分析及重新留设意义[J];安徽地质;1998年02期

10 王清悦;保护煤柱留设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钦;周广华;周玉华;;八里铺断层煤柱留设合理性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张玉军;胡炳南;侯善军;宋业杰;;袁店二井82采区F高长营断层防水煤柱留设与评价[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陈昌旺;;保安煤柱留设方法[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4 张玉庆;刘明河;董加江;;断层带上村庄保护煤柱留设与开采影响[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夏欢阁;;厚松散冲积层下防水煤柱留设方法的初步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6 易四海;滕永海;;深部井筒缩小保护煤柱留设的对策研究[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范新民;米东升;;窄煤柱留设的矿压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洪安娜;姜冬冬;阮光萍;;FLAC在矿界煤柱留设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9 陈士海;张现坤;戚桂峰;;煤矿深部采面区段煤柱留设及支护参数确定[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陈士海;张现坤;戚桂峰;;煤矿深部采面区段煤柱留设及支护参数确定[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杰;基于ArcEngine建筑物保护煤柱留设自动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耀;大断层附近煤层开采的防水煤柱留设离散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丽娟;宁夏羊场湾井田烧变岩特征及防水煤柱留设[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4 孟凡明;基于Java的建(构)筑物保护煤柱留设的计算机可视化系统建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5 朱世奇;桃园煤矿F_2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的三维数值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4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44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