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研究:以澜沧老厂锰银铅锌铜钼矿床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3 09:11

  本文关键词: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研究:以澜沧老厂锰银铅锌铜钼矿床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花岗斑岩 去钠化蚀变 玄武岩夕卡岩化 喜山期花岗斑岩 澜沧老厂


【摘要】:花岗斑岩侵入玄武岩中形成相应的铜钼矿化是三江成矿带的特色之一,三江南段的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的花岗斑岩隐伏侵入石炭系玄武质火山岩中,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得以完整保存。在确立初始岩石端元的基础上,对花岗斑岩顶盖相的去钠化蚀变及玄武质围岩夕卡岩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花岗斑岩驱动的热液体系以富含Na-Ca-Si-Mn为特征,Na-Ca-Si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中的斜长石分解蚀变,在花岗斑岩顶盖相中形成极度的Na亏损和极高的K_2O/Na_2O比值(去钠化蚀变);Si在花岗斑岩顶盖相中弱富集,Si-Ca在玄武质围岩夕卡岩化过程中明显富集(w(Si O_2)平均增加了4%~5%,w(Ca O)平均增加了5%左右),目前在蚀变体系中没有发现Na的明显富集,推测Na可能被热液搬运进入地表径流系统;Mn是特征蚀变元素,可能来自深部花岗斑岩,在花岗斑岩顶盖相及玄武质围岩中都得到明显富集(平均富集0.4~1.2倍)。(2)矿化元素中Mo主要来自花岗斑岩,在斑岩顶部及玄武质围岩中富集,局部成矿;Sn-Zn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但目前没有在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发现矿化;Ag-Pb-Bi的主要物源是玄武岩,在斑岩顶部富集,在更远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成矿;Cu也主要来自玄武岩,在玄武岩夕卡岩化过程中局部成矿。(3)稀土元素在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主要表现为活化迁移亏损,在活化过程中Eu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分异(δEu 0.85~1.32);玄武岩夕卡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携带的稀土元素在橄榄玄武岩中基本收支平衡,但在拉斑玄武岩中明显富集,并以显示弱的正Eu异常为特征。
【作者单位】: 西南能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澜沧铅矿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花岗斑岩 去钠化蚀变 玄武岩夕卡岩化 喜山期花岗斑岩 澜沧老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072054;41530210) 国家973项目(编号:2015CB452603)
【分类号】:P618.2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爱南;;湘南界牌岭含锡花岗斑岩的岩石学特征[J];湖南地质;1992年01期

2 温泉;多吉;温春齐;张学全;周雄;霍艳;费光春;;西藏邦铺钼铜矿区花岗斑岩成岩年龄研究[J];矿物岩石;2011年02期

3 王德滋,周金城,刘昌实,陈克荣,周新民,薛纪越,楚雪君,曾加湖;浙江桐庐自碎二长花岗斑岩的特征和成因[J];岩矿测试;1982年03期

4 王德滋,周金城,刘昌实,陈克荣,周新民,薛纪越,楚雪君,曾加湖;浙江桐庐自碎二长花岗斑岩的特征和成因[J];岩矿测试;1982年03期

5 邵殿信,施倪承;我国花岗斑岩中的铅猛钛铁矿[J];矿物学报;1987年02期

6 薛振华;尹宗烈;曾长庚;;横涧花岗斑岩成因探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7 胡祥昭,万方;滇西富碱花岗斑岩的岩石学与成因[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1期

8 胡祥昭,肖宪国,杨中宝;七宝山花岗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陈珲;李峰;坚润堂;罗思亮;姚巍;;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中锆石标型特征及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年01期

10 周延;陈世忠;武玲;邱金亮;骆学全;张传林;;福建紫金山外围东留花岗斑岩体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钾质碱性花岗斑岩特征及成矿——以藏东玉龙铜矿带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桂田;徐文忻;李蘅;朱文风;;广西古袍金矿区花岗斑岩侵入期后多期热液成矿作用的Ar-Ar年龄证据[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飞;罗照华;杨宗锋;;新疆莫阿特地区蚀变花岗斑岩结构定量化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白云山;李莉;;羌塘中部劳日特错花岗斑岩体特征及构造意义[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曾令君;周栋;星玉才;赵太平;姚军明;包志伟;;卢氏八宝山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白艳萍;蒙有言;周秋娥;张耿;;广西牟梯晶洞花岗斑岩体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朱桂田;徐文忻;李蘅;朱文风;;广西古袍金矿区花岗斑岩侵入期后多期热液成矿作用的Ar-Ar年龄证据[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8 徐兴旺;蔡新平;屈文俊;宋保昌;秦克章;张宝林;;滇西北红山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型Cu-Mo成矿系统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家喜;黔东南首次发现隐伏似花岗斑岩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勇剑;相山花岗斑岩和中基性脉岩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5年

2 吴庆;内蒙古科右中旗地区花岗斑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D];吉林大学;2014年

3 陈珲;云南澜沧老厂隐伏花岗斑岩岩石学、年代学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哲;内蒙古巴仁哲里木地区岩脉特征及其构造背景[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4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64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