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黄土地区煤矿开采对上覆松散含水层影响的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厚黄土地区煤矿开采对上覆松散含水层影响的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松散含水层 厚黄土地区 相似模拟实验 覆岩位移规律 裂隙发育规律 三维摄影测量
【摘要】:在厚黄土覆盖的黄土高原地区,松散含水层是很多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山西等能源大省,煤层的开采会对上覆含水层产生影响甚至破坏。以往研究采煤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大多是针对导水裂隙带之内的含水层,而认为对该带之上的含水层没有影响。但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导水裂隙带未能沟通或者未完全沟通的含水层区域,也会出现区域水量的流失现象。本文以厚黄土覆盖地区—长治屯留县常村煤矿为研究背景,运用相似模拟实验手段,探讨采煤对该区松散含水层的影响机理。煤层分三层开采,覆岩垮落后在剖面上呈对称的八字型,垮落角介于50?60°之间。三维摄影测量系统引入本实验以精确测量覆岩的位移变化。通过分析采动下覆岩位移监测线的变化,研究煤层分层开采下覆岩的水平位移规律和垂直位移规律。研究各煤层开采完成时,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变化。统计煤层不同推进距离下裂隙的长度和面积,研究煤层不同开采厚度覆岩裂隙的发育规律和发育程度。以煤层采空面积为自变量,覆岩裂隙的长度和面积为因变量,建立煤层采空面积和覆岩裂隙发育的过程曲线,得出覆岩裂隙长度与煤层采空面积呈三次多项式关系,裂隙面积与煤层采空面积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对比不同推进距离下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和松散含水层下渗速率之间的关系,当第二层煤层开采至220m,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89.9m,距离松散含水层隔水底板较远,但此时的松散含水层下渗速率由原来的0.0278cm/h增加至0.0712cm/h,第三层煤层开采过程中,当推进距离L=160m时,含水层的平均下渗速率迅速增大至5.5cm/h,此时的松散含水层会疏干,底板隔水层失去保水作用。研究实验过程中隔水粘土层的水平变形、倾斜变形和曲率,当隔水层的曲率大于-0.13m-1时,隔水层的渗透系数会受到影响,当隔水层的曲率大于-0.22m-1时,隔水层的渗透系数会有数量级的增大,严重破坏了隔水层的结构,可以作为判断含水层是否受到影响的依据。相似模拟实验证明了不能仅仅依据导水裂隙带高度判断采煤对松散含水层是否造成影响。
【关键词】:松散含水层 厚黄土地区 相似模拟实验 覆岩位移规律 裂隙发育规律 三维摄影测量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6-26
- 2.1 常村煤矿概况及研究区地理位置16-18
- 2.2 气象与水文条件18-19
- 2.2.1 气象条件18
- 2.2.2 地表水系18-19
- 2.3 地形地貌19
- 2.4 研究区地质条件19-23
- 2.4.1 地层19-23
- 2.4.2 地质构造23
- 2.5 水文地质条件23-26
- 2.5.1 含水层与隔水层特征23-24
- 2.5.2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24-26
- 第三章 实验模型与实验方法26-37
- 3.1 实验原型条件26-28
- 3.2 实验模型设计28-33
- 3.2.1 模型设计尺寸28-29
- 3.2.2 相似常数的选取29
- 3.2.3 相似材料的选取29
- 3.2.4 相似材料的配比29-33
- 3.3 实验方案33
- 3.4 实验监测33-37
- 3.4.1 位移监测33-36
- 3.4.2 裂隙统计36
- 3.4.3 水位观测36-37
- 第四章 采动覆岩移动规律研究37-65
- 4.1 采动覆岩的垮落过程37-43
- 4.1.1 煤层第一层开采覆岩垮落过程37-39
- 4.1.2 煤层第二层开采覆岩垮落过程39-41
- 4.1.3 煤层第三层开采覆岩垮落过程41-43
- 4.2 覆岩移动规律研究43-65
- 4.2.1 覆岩移动规律分析43-48
- 4.2.2 覆岩水平位移规律48-58
- 4.2.3 覆岩垂直位移规律58-65
- 第五章 采动覆岩裂隙发育规律研究65-80
- 5.1 采动覆岩的“三带”分布特征65-67
- 5.2 多层采动下裂隙长度和面积发育规律67-76
- 5.3 多层采动下采空区覆岩残余裂隙发育规律76-80
- 第六章 多层采动对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影响的机理分析80-85
- 6.1 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松散含水层底板的关系80
- 6.2 采动前松散含水层隔水底板渗透性分析80-81
- 6.3 多煤层采动对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影响81-82
- 6.4 多层采动下对松散含水层影响的机理分析82-85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85-87
- 7.1 结论85-86
- 7.2 建议86-87
- 参考文献87-91
- 致谢91-9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先杰;特殊推覆体下开采覆岩破坏特性浅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S1期
2 傅先杰;特殊推覆体下开采覆岩破坏及其地表沉降特征浅析[J];煤炭科技;2001年03期
3 石文球;特殊推覆体下开采覆岩破坏及其地表沉降特征浅析[J];煤炭技术;2005年08期
4 张华兴,张刚艳,许延春;覆岩破坏裂缝探测技术的新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5年09期
5 檀双英;康永华;刘治国;张玉军;张刚艳;;祁东煤矿综采覆岩破坏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09期
6 葛英豪;肖建辉;刘文中;冯士安;;许疃煤矿8223工作面开采覆岩破坏特征的研究[J];煤矿安全;2009年03期
7 王金安;纪洪广;张燕;;不整合地层下开采覆岩移动变异性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8期
8 张玉军;;钻孔电视探测技术在煤层覆岩裂隙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1年03期
9 刘凯;;地面电磁法探测覆岩破坏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年02期
10 沈永炬;黄远;;不同间距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洪伟;许家林;朱卫兵;;覆岩移动的拱-梁组合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孙如华;李文平;李小琴;;叠加开采顶板覆岩变形破坏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庆松;高延法;刘松玉;;覆岩结构破坏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杨逾;范学理;刘文生;赵德深;;覆岩离层注浆中注浆量的确定[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李培现;谭志祥;闫丽丽;邓喀中;;采动覆岩裂隙发育数值模拟力学参数反演[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昆轮;张传玖;;宽沟煤矿覆岩活动及应力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刚;梁冰;;采场覆岩层渗流场形成机理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易德礼;康永华;赵开全;;祁东煤矿高水压裂隙岩体综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9 杨居友;;覆岩(离层)注浆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A];开滦矿区采矿技术与实践文集[C];2009年
10 耿养谋;;矿山开采覆岩应力拱演化规律研究[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辉;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运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金志远;浅埋近距煤层重复扰动区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其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贾凯军;超高水材料袋式充填开采覆岩活动规律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吴士良;对采场矿山压力有明显影响的覆岩破坏运动演化规律[D];山东科技大学;2002年
5 马其华;长壁采场覆岩“O”型空间结构及相关矿山压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6 汪华君;四面采空采场“θ”型覆岩多层空间结构运动及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7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春意;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演化规律的预测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常西坤;深部开采覆岩形变及地表移动特征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胡青峰;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雷;深部采煤采动阶段覆岩运动规律及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周璇;采动条件下覆岩地电场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陈现辉;大同矿区双系煤层开采覆岩大范围运动规律及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郭金帅;大倾角综采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程晋国;停采线侧村庄压煤采动覆岩隔离注浆充填钻孔布置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刘星辉;覆岩结构大面积异常来压规律及岩石声发射预测机理探讨[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胡晓阳;基于异速生长理论的采动覆岩离层时空分布规律与沉陷模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代沛;缓倾斜中厚煤层采动应力场时空演化及覆岩破裂规律[D];重庆大学;2015年
9 韩佩博;三维采动应力条件下煤层覆岩及底板裂隙场演化规律与瓦斯运移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刘家云;深部仰斜开采工作面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5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6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