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电脉冲波煤岩致裂增渗效果岩石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7 19:48
本文关键词:重复电脉冲波煤岩致裂增渗效果岩石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煤岩 电脉冲波 孔隙 微裂隙 扩展 显微组成
【摘要】:基于不同煤级大样的电脉冲波加载物理模拟实验,主要采用煤岩学手段,分析了煤岩孔隙-裂隙扩展特征,讨论了煤岩学因素对电脉冲波加载作用的响应,探讨了煤性质与加载条件的配置关系。研究发现:孔隙演化是从微小孔扩展为大中孔,大中孔继续扩展而连通或贯穿裂隙的发育过程;孔容随冲击次数变化呈波动增大的趋势,波动程度反映了孔隙结构的调整程度。肥煤微裂隙主要是从均质镜质体中开始萌生发育,无烟煤裂隙扩展主要体现在原有裂隙宽度的增加。肥煤与瘦煤显微硬度均较低,无烟煤显微硬度非常大。瘦煤样品显微脆度最大,微裂隙发育最好;肥煤微裂隙扩展效率最高,这是特定煤化作用程度的结果。微裂隙发育具有组分选择性,镜质组中微裂隙密度最高,裂隙宽度相对较大;肥煤中存在均质镜质体、镜煤条带的力学性质薄弱带,导致力学性质差,在含能弹条件下过早破裂,孔微裂隙发育不完全。实验过程中较低的冲击波应力能将煤体破坏,关键在于煤体本身存在能够产生应力集中的各种结构缺陷,导致煤岩裂隙萌生、扩展直至失稳解体,属于疲劳性断裂。就改造效率而言,金属丝条件更适合改造煤岩孔隙,含能弹条件更适合改造煤岩裂隙。换言之,小功率多次重复加载条件更有利于煤岩孔隙扩展,大功率冲击加载条件则会诱导煤岩裂隙优先扩展。
【关键词】:煤岩 电脉冲波 孔隙 微裂隙 扩展 显微组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7;TD3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1 绪论16-31
- 1.1 选题意义16-17
- 1.2 研究现状17-28
- 1.3 现存问题28
- 1.4 研究方案28-29
- 1.5 论文工作量29-31
- 2 重复电脉冲波煤样致裂增渗模拟实验31-40
- 2.1 煤样及其基本性质31-32
- 2.2 模拟实验原理与装置32-34
- 2.3 模拟实验流程34-35
- 2.4 模拟实验结果定性描述35-39
- 2.5 小结39-40
- 3 重复电脉冲作用下煤岩孔隙-裂隙演化40-57
- 3.1 煤岩孔隙结构演化40-45
- 3.2 电脉冲波作用下煤岩微裂隙扩展45-51
- 3.3 煤岩显微裂隙发育过程分形描述51-55
- 3.4 小结55-57
- 4 煤性质对电脉冲致裂效果的影响57-76
- 4.1 煤岩学因素与致裂效应57-64
- 4.2 煤孔渗因素与致裂效应64-70
- 4.3 煤变形特征与致裂效应70-72
- 4.4 煤性质与加载条件配置关系72-74
- 4.5 小结74-76
- 5 重复电脉冲煤岩致裂增渗机理76-86
- 5.1 电脉冲波煤岩致裂增渗主控因素76-81
- 5.2 电脉冲波煤岩致裂增渗力学机制81-85
- 5.3 小结85-86
- 6 结论86-89
- 参考文献89-94
- 作者简历94-96
- 学位论文数据集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模拟在地质物体中微裂隙变形对其温度变化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1年03期
2 刘浩;黄文辉;敖卫华;陆小霞;刘素平;罗金玲;;沁南3~#煤与15~#煤显微煤岩组分对微裂隙的控制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年04期
3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王金萍,王峻,范海玲,李新海;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泥岩异常超压带微裂隙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6期
5 李晓龙;吴智明;姜振泉;钱自卫;;新型溶胶树脂浆液在孔隙-微裂隙岩层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2年07期
6 王生维,陈钟惠,,张明;煤基岩块孔裂隙特征及其在煤层气产出中的意义[J];地球科学;1995年05期
7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晓亭;重复电脉冲波煤岩致裂增渗效果岩石学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李佳;单轴和双轴压缩下裂隙性岩石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钟志彬;裂隙性流纹岩三轴加卸载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89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8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