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多样,厚层软弱顶板条件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山西、安徽、河南等主要矿区均有分布,煤层直接顶多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炭质页岩、粉砂岩等,岩石的抗压强度在5~40MPa,不稳定岩层的厚度在8m以上,有的甚至更大。每年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开挖和维护工程量庞大,巷道服务期间顶底板变形剧烈,两帮严重收缩,由于巷道顶板的大变形常常出现锚固层承载性能衰减甚至失效而导致锚固层整体切落坍塌现象,如何消除冒顶、确保煤巷顶板安全是进一步发展煤巷锚杆支护的关键,为此急需对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灾变机理和控制技术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以典型的厚层软弱顶板煤巷为工程背景,围绕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灾变机理与控制技术两个关键问题,综合运用现场调研、室内测试、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应用等研究方法,分别对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典型巷道的地质力学特征、围岩裂隙演化规律及其能量特征、巷道灾变机理、巷道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围岩控制技术、巷道安全评价系统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在现场典型巷道进行了工程实践。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通过对黄岩汇煤矿15107轨道巷、芦岭煤矿2927运输巷等典型巷道的现场调研和矿压监测的综合分析,归纳了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变形破坏特征主要体现在:(1)巷道顶板稳定性差,顶板下沉量一般在200mm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0mm以上,出现顶板整体下沉的现象。(2)锚杆与锚索随顶板同步下沉或冒顶高度大于锚索长度都表明以锚索为主导的支护结构在厚层软弱顶板巷道中面临挑战。(3)巷道帮部松动破坏范围大,稳定性差。帮部普遍出现网兜现象,甚至发生帮部垮冒和掏空等现象,导致帮锚杆锚固力迅速衰减。(4)巷道变形量相差悬殊,甚至同一巷道的不同区域变形量也相差较大,主要与顶板厚度、煤岩强度、巷道断面、地应力及支护强度等因素有关。(2)厚层软弱顶板巷道裂隙演化及灾变机理(1)采用离散单元法程序UDEC5.0研究了顶板软弱岩层厚度、顶板软弱岩层强度、埋深、水平应力及节理性质对巷道围岩裂隙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顶板软弱岩层厚度的增加,巷道顶板裂隙扩展的范围不断增大,当顶板软弱岩层厚度大于大于一定值后,其顶板裂隙扩展范围并不是无限增大的,裂隙发育高度与巷道断面、岩性、应力等因素有关。当软弱岩层厚度增大到7m、9m和12m时,顶板裂隙发育高度均在5m左右,变化不明显。顶板岩层强度越低,裂隙发育密度越大,但裂隙发育高度变化较小,顶板裂隙发育状况对顶板岩层强度并不敏感,主要依赖于裂隙自身的力学参数。(2)围岩裂隙的起裂、扩展和贯通引起围岩损伤加剧,为了表征岩石的损伤特性,将巷道顶板煤岩体看作是损伤体da和粘缸ηb的并连体,锚杆看作是有硬化作用的弹塑性模型,锚索看作弹性介质模型,构建了顶板支护模型,得到了锚杆索支护条件下巷道顶板变形量公式:当顶板围岩的总变形量超过锚索预紧后的最大变形量时,锚索出现破断,锚索破断后巷道顶板变形量计算公式:(3)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灾变过程可归纳为:顶板岩层裂隙发育、强度低,锚杆锚固体整体承载能力较弱→锚固区内离层,离层渐进扩展→锚固区外离层,锚索受力增大→在采动应力或顶板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塑性区加速扩展,顶板下沉量快速增大,锚索延伸量不足,在支护不合理时容易出现大范围冒顶事故。(3)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1)借助正交试验方法和flac5.0数值软件对直接顶厚度、直接顶强度、顶板支护强度、帮部支护强度、巷道宽度及煤层强度等六大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顶板变形而言,直接顶强度、顶板支护强度及巷道宽度属于Ⅰ类因素,对巷道顶板变形影响高度显著;直接顶厚度属于Ⅱ类因素,对顶板变形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帮部支护强度和煤层强度属于Ⅳ类因素,对顶板变形影响不明显。各因素的敏感性排序为:直接顶强度→巷道宽度→顶板支护强度→直接顶厚度→帮部支护强度→煤层强度。对巷道帮部变形而言,帮部支护强度和煤层强度属于Ⅰ类因素,对帮部变形的影响高度显著,其他因素都属于Ⅳ因素。各因素的敏感性排序为:煤层强度→帮部支护强度→直接顶厚度→直接顶强度→顶板支护强度→巷道宽度。(2)在影响顶板变形的Ⅰ类因素中,顶板支护强度是一个可控性强的因素,将影响顶板支护强度的因素归纳为六大类,即:锚杆长度、锚杆间距、锚杆预紧力、锚索长度、锚索间距和锚索预紧力。利用flac5.0软件对6因素5水平共25个试验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综合得出各因素的排序为:锚索间距锚杆预紧力锚索预紧力锚杆长度=锚杆间距锚索长度,并且锚索间距的极差远大于其他因素,锚索间距是影响其顶板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而锚索长度则是影响最不显著的因素。对于厚层软弱顶板巷道而言,首先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锚索间距和锚杆索预紧力,然后再确定锚杆长度、锚杆间距及锚索长度等其他参数。(4)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控制技术(1)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提出实现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安全控制的三大技术途径:一是优化巷道布置,避免布置在应力集中区,从源头上减小围岩积聚的应变能。二是提高支护结构适应围岩变形的能力,避免支护受力过大而失效。三是在巷道围岩中设置弱结构,耗散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小作用在支护上的载荷。(2)提出实现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安全控制的出路仍然是发展和创新锚杆支护技术,基本思路是控制顶板的渐进破坏,其主要的技术原则首先是强化顶板承载结构,保证顶板安全,顶板锚杆可以将相互独立的层状顶板锚固成一个厚度较大的组合梁结构,有效限制锚固区内煤岩体变形。同时,密集的锚索可以在深部围岩中形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加固拱,加固拱以内的煤岩体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对加固拱以外的岩体能够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其次,在强化顶板承载结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帮部承载结构,实现帮、顶协同控制。(3)针对厚层软弱顶板巷道中u型钢支架支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钻孔卸压与锁腿锚杆相结合的u型钢支架协同控制技术,并分析了锁腿锚杆长度、锁腿锚杆预紧力、卸压钻孔直径、卸压钻孔长度等因素对协同控制的影响,认为卸压钻孔参数对巷道变形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最不显著的是锁腿锚杆长度。(5)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安全评价系统(1)针对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支护状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采用顶板条件、构造条件、煤岩赋存条件、开采扰动、支护强度和巷道布置6个综合指标,引入突变级数法对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支护难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归类,将巷道的支护难度分为Ⅰ容易支护型、Ⅱ中等难度型、Ⅲ较难支护型和Ⅳ极难支护型四个级别,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2)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巷道的安全状况,提出了离层类指标、变形类指标、支护结构受力指标和松动圈范围指标4大类10项指标,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巷道安全性进行评判。基于多参量监测指标将巷道稳定性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4个级别,并根据巷道的安全等级给出针对性的加强支护措施,确保巷道的安全稳定。(6)典型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工程实践分别选取黄岩汇煤矿15111轨道巷和芦岭煤矿2927运输巷为试验巷道,开展厚层软弱顶板巷道锚杆支护和U型钢支护的现场实践。(1)将15111轨道巷划分为顶板完整区和构造破碎区进行分区治理,顶板完整区巷道突变级数为0.843,属于Ⅲ级较难支护型,构造破碎区巷道突变级数达到0.918,属于Ⅳ级极难支护型,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控制对策。矿压监测表明,顶板完整区巷道在掘进2~3个月后趋于稳定,顶板下沉量50~120mm,两帮变形量在350~370mm。构造破碎区巷道采取了大直径短锚索替代帮部锚杆以及帮角加强锚杆等强化控制措施,监测发现巷道掘进影响期为60~80天,顶板下沉量为70~150mm,煤柱帮变形量为260~480mm,实体煤帮变为240~405mm,巷道两帮变形量在600~800mm,底鼓量在500mm左右。巷道顶板控制效果较好,但两帮变形较大,特别是煤柱帮裂隙发育,基本呈碎裂状,监测发现掘进期间构造破碎区煤柱向采空区方向的漏风量在200m3以上,应加强巷道内风量的监测,必要时采取减小漏风的措施,可从风压调节和煤柱堵漏两方面着手。(2)芦岭煤矿2927运输巷突变级数达到0.969,属于Ⅳ级极难支护型巷道。采用卸压钻孔、锁腿锚杆与U型钢支架协同控制方案,矿压监测表明实施钻孔卸压与锁腿锚杆后巷道平均底鼓速度由2.0mm/d降低至0.98mm/d。两帮平均变形速度由2.64mm/d减小到1.86mm/d,而顶板平均下沉速度为0.36mm/d,基本没有变化,巷道断面基本能满足工作面回采要求。
【关键词】:厚层软弱顶板 巷道 裂隙 能量 锚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53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8
- 1 绪论18-2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8-2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5
- 1.2.1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灾变机理研究现状20-21
- 1.2.2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锚杆支护机理研究现状21-24
- 1.2.3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控制技术现状24-2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5-2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5-26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26-28
- 2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围岩地质力学特性28-60
- 2.1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28-40
- 2.1.1 黄岩汇煤矿15107轨道巷28-32
- 2.1.2 正利煤业 14~(-1)103轨道巷32-34
- 2.1.3 芦岭煤矿2927运输巷34-36
- 2.1.4 神州煤业 4#煤层回采巷道36-38
- 2.1.5 曲江煤矿212回风巷38-40
- 2.2 地应力场分布特征40-45
- 2.2.1 地应力测量方法40-43
- 2.2.2 黄岩汇煤矿地应力测量43-44
- 2.2.3 黄岩汇煤矿地应力场分布规律44-45
- 2.3 煤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45-57
- 2.3.1 试样加工及试验设备45-46
- 2.3.2 试验结果分析46-49
- 2.3.3 强度特性分析49-50
- 2.3.4 变形特性分析50-51
- 2.3.5 能量特性分析51-57
- 2.4 围岩结构探测57-58
- 2.5 本章小结58-60
- 3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裂隙演化及灾变机理60-104
- 3.1 裂隙演化的力学机理60-62
- 3.2 裂隙演化的数值模拟62-82
- 3.2.1 UDEC数值计算模型63-64
- 3.2.2 顶板软弱岩层厚度对巷道稳定性影响64-71
- 3.2.3 埋深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71-73
- 3.2.4 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73-75
- 3.2.5 顶板岩层强度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75-79
- 3.2.6 顶板节理性质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79-82
- 3.3 裂隙演化的能量特征82-93
- 3.3.1 UDEC模型中的能量平衡82-84
- 3.3.2 顶板岩层强度对能量特征的影响84-85
- 3.3.3 节理性质对能量特征的影响85-87
- 3.3.4 水平应力对能量特征的影响87-89
- 3.3.5 埋深对能量特征的影响89-91
- 3.3.6 顶板软弱岩层厚度对能量特征的影响91-93
- 3.4 采动裂隙演化现场实测研究93-98
- 3.4.1 钻孔窥视93-95
- 3.4.2 便携式地质雷达95-97
- 3.4.3 顶板离层97-98
- 3.5 考虑损伤的巷道-支护体本构模型98-100
- 3.6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灾变机理100-101
- 3.7 本章小结101-104
- 4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分析104-114
- 4.1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104-110
- 4.1.1 正交试验方案104-106
- 4.1.2 正交试验模拟结果分析106-110
- 4.2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顶板稳定性分析110-113
- 4.2.1 数值模型111-113
- 4.2.2 计算结果分析113
- 4.3 本章小结113-114
- 5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安全控制技术体系114-148
- 5.1 基于能量平衡的巷道支护技术原理114-121
- 5.1.1 优化巷道布置115-118
- 5.1.2 提高支护延伸量118-121
- 5.1.3 设置弱结构121
- 5.2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控制技术121-132
- 5.2.1 锚杆支护技术121-127
- 5.2.2 金属支架支护127-132
- 5.3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支护难度分级132-138
- 5.3.1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32-135
- 5.3.2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支护难度分级135-138
- 5.4 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稳定性多参量监测预警138-145
- 5.4.1 多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138-141
- 5.4.2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141-145
- 5.5 本章小结145-148
- 6 工程实践148-166
- 6.1 锚杆支护工程案例148-159
- 6.2.1 工程地质概况148-149
- 6.2.2 优化巷道布置149-152
- 6.2.3 强化控制技术152-153
- 6.2.4 支护参数及效果153-159
- 6.2 U型钢支护工程案例159-165
- 6.2.1 工程地质概况159-160
- 6.2.2 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160-163
- 6.2.3 支护参数及效果163-165
- 6.3 本章小结165-166
- 7 结论与展望166-170
- 7.1 主要研究结论166-168
- 7.2 创新点168-169
- 7.3 不足及展望169-170
- 参考文献170-182
- 致谢182-184
- 作者简介184-1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兴明,徐精彩,惠世恩;巷道煤体漏风规律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靖洪文;李元海;许国安;陈坤福;;深埋巷道破裂围岩位移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童宗圣;马守龙;;双注支护技术在返修巷道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4 姜怀友;杨建国;;巷道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1期
5 古全忠;周光华;杨德;张晓峰;郭艳飞;;瑞米支柱在软顶巷道的支护应用[J];煤矿开采;2009年03期
6 姜晨光;方丽娟;宋林松;闫春茹;李增有;;不同断面巷道的抗震性能研究[J];矿冶;2010年01期
7 徐聪;杨建伟;曹孟蒙;;“延伸截取法”巷道扩修实践[J];中州煤炭;2010年05期
8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代树红;;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巷道动态破坏过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9 郑西贵;张农;韩昌良;;多断面巷道表面收敛快速观测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何征;孙卓磊;李柔学;;巷道冒顶的因素与预防[J];山东煤炭科技;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靖洪文;;深埋巷道破裂围岩位移分析及应用[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2 周坤;赵毅鑫;谢帅涛;刘迪;;模型边界位置对巷道变形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长江;刘夫晓;王黎明;;浅析矿山巷道变形的监测[A];第二十届“冀鲁川辽晋琼粤”七省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田花永;;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巷道毛硐尺寸设计[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5 付跃升;杨万斌;;多次破坏后巷道修复原理与方法[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6 张农;;巷道围岩强化支护技术体系及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灵志;;掘进巷道超前预审查是实现煤矿生产安全高效、科学经济的有效手段[A];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C];2013年
8 毛兴武;;朱家湾矿井开拓准备巷道变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琨;任建喜;;煤矿高应力巷道破坏机制及其返修技术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向征;倪新华;姚宏章;;差值法速算拱形巷道面积的研究与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沛洁;平煤四矿给修复巷道“贴标签”[N];平顶山日报;2007年
2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审计处 王哲;巷道破坏分析和巷道维护技术[N];山西科技报;2005年
3 程占国;云驾岭矿工艺创新打造平安巷道[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4 徐宁 梁祚山 杨殿栋;千米深处完美对接[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张洪武 记者 王大伟;东海矿唱响质量标准化“四重奏”[N];鸡西日报;2008年
6 李伟;科技兴煤让企业尝到甜头[N];哈密报(汉);2007年
7 陈贤云;小修补改变大环境[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通讯员 孙传报 王印河 本报记者 范宁;“两化”生产区保障40年旺盛采掘[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9 陈景春;草原明珠放异彩 干群携手铸辉煌[N];辽源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杨沛洁邋实习生 赵峰涛;科技“妙手”让四矿焕发青春[N];平顶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斗群;黄岩汇煤矿矿压显现多参量监测及巷道支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2 黄博;采空区下近距离动压巷道矿压特征及支护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马振乾;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李季;深部窄煤柱巷道非均匀变形破坏机理及冒顶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薛华俊;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体力学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万世文;深部大跨度巷道失稳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樊克恭;巷道围岩弱结构损伤破坏效应与非均称控制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9 吴海;深部倾斜岩层巷道非均称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徐剑坤;基于机器视觉的巷道变形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萍;基于GIS井下避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曲懋轩;倾斜薄层状围岩巷道失稳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石高鹏;深埋煤巷围岩流变参数反分析及支护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蒋作函;渗水泥化巷道失稳机理与安全控制对策[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王俊峰;金川三矿采场分段巷道支护方式改进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邓晓谦;基于相似模拟实验的巷道变形特征及失稳危险判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陈红;多次采动渐进诱发软岩巷道非均称变形及封闭承载结构再造[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祝金龙;动压条件下深部矿井孤岛体的支护稳定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何利辉;软弱煤岩互层顶板巷道稳定机理及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10 张志明;复用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5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9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