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嵌式管桩受力性能及桩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侧嵌式管桩 承载力 副端承力 沉降 相互作用 有限元分析 室内模型试验 出处:《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建筑结构对结构基础要求的提高促进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广泛应用。但在工程实践中,为满足管桩桩基更高的承载力及变形要求,通常需要增大单桩桩长和桩径,导致混凝土用量加大、施工效率降低、经济成本增高。已有研究表明,当桩长或桩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将不能有效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因此通过改进桩型及施工工艺以改善管桩桩 土工作性状、提高单桩承载力成为预应力管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结合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研项目——侧嵌式管桩受力性能及桩土相互作用研究(吉教科合字2009第416号),在传统闭口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基础上,采用一定工艺在其侧壁相应位置嵌入一定数量的预制短肢,形成异型管桩形式—侧嵌式管桩(CQPHC桩),旨在通过侧肢副端承力及增大侧摩阻力来达到提高单桩承载力、降低综合成本的目的。 本文开展了侧嵌式管桩承载力与变形性能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并根据桩身和桩周土相关物理性能参数,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进行竖向与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嵌式管桩的承载力、沉降变形及桩 土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系统地模拟分析了不同桩身及桩周土参数对侧嵌式管桩竖向及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同时,讨论确定了不同土质条件下侧肢的合理层间距、位置和数量,综合考察新桩型的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及侧肢张压设备的开发,并为其投入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 1、侧嵌式管桩因侧肢在竖向承载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副端承作用,其竖向承载力较普通管桩显著提高。桩顶沉降量随侧肢布置位置的下移、数量的增多及层间距的减小而减小。即桩身下部密布侧肢更有助于提高侧嵌式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有效控制桩顶沉降;但侧肢层间距过小也会导致层间土体扰动过大,侧肢副端承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分析结果表明侧肢层间净距为1000mm时对提高单桩竖向承载力最为有利; 2、桩周土体参数对侧嵌式管桩的承载与变形性能有显著影响,桩顶沉降量随桩周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桩 土摩擦系数、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特别地,侧嵌式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并不随桩 土摩擦系数增大无限增长,当桩 土摩擦系数大于0.4以后,增大桩 土摩擦系数对提高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效果不再明显; 3、就侧嵌式管桩水平承载性状而言,各级荷载作用下加载位置以下的桩身水平位移均随桩入土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荷载持续增大,土体逐渐产生塑性变形,水平位移增长速率加快。在保障土质条件及最小侧肢层间距的前提下,侧肢越靠近桩身上部、数量越多、间距越小,对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最大弯矩的降低作用越明显。但侧肢数量过多对桩顶及桩身水平位移影响均不再明显,故在桩身上部密排3-5层侧肢有助于侧嵌式管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的提高,而且具有良好经济性; 4、桩周土体参数对侧嵌式管桩桩顶水平位移亦有明显影响,桩顶水平位移随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变化幅度也逐步减小。土体内摩擦角的变化能够有效改变桩身截面的最大弯矩,而土体弹性模量对侧嵌式管桩桩身水平位移作用相对最为显著; 5、根据相似理论进行侧嵌式管桩与普通管桩竖向承载性状的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模拟桩 土相互作用机理,对侧嵌式管桩承载与变形性能开展定性研究。试验分别对具有不同侧肢层间距、数量的侧嵌式管桩模型桩进行了竖向承载性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有限元分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模拟条件的限制,包括桩 土接触界面性状、模型桩桩身参数与土体物理性能参数等方面的模拟均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提出的侧嵌式管桩是一种新型预应力管桩,实现了桩身型式、承载机理、沉桩工艺的创新,文章系统地研究了侧嵌式管桩单桩竖向及水平承载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该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且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与经济参考,如果能够投入实际工程将实现良好的技术与经济效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强;赵春风;甘爱明;;成层土中抗拔桩与抗压桩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2 张永谋,杨敏;层状地基中单桩荷载与沉降的数值模拟[J];工程勘察;1999年02期
3 赵明华;李微哲;单远铭;杨明辉;;成层地基中倾斜荷载桩改进有限杆单元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4 史玉良;;预制节桩的荷载试验及荷载传递性能分析[J];工业建筑;1993年07期
5 马志涛;;水平荷载下桩基受力特性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赵明华,何俊翘,曹文贵,吴鸣;基桩竖向荷载传递模型及承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熊厚仁;蒋元海;杨建永;周兆弟;;新型带肋预应力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9年02期
8 王清;陈磊;匡红杰;于本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11年02期
9 黄建华;张玉淡;;后压浆技术在PHC管桩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宰金珉;群桩与土和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的半解析半数值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重;薛万银;;中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状况及同日本管桩的差距[A];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永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构性能研究及新桩型开发[D];天津大学;2009年
2 张晓健;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陆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宋志慧;管桩桩底注浆前后桩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乔燕燕;新型带肋预应力管桩沉降影响的数值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罗照;变截面桩的竖向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4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5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