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全埋式抗滑桩倾覆破坏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05:11

  本文关键词: 全埋式抗滑桩 模型试验 动态监测 数值模拟 出处:《岩土力学》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室内推桩模型试验研究全埋式抗滑桩的倾覆破坏及受力变形特征:在满足各试验相似关系的前提下,建立室内模型试验池,观察模型桩从受荷到倾覆破坏的全过程。布设土压力盒、钢筋应变片、混凝土应变片及百分表,采用多通道动态测试系统,对桩身应变、钢筋应变、桩顶位移与土压力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分析模型桩的受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桩顶水平位移与荷载之间大致呈现三折线关系,而且在锚固深度不够的情况下,桩的破坏形式为整体的刚性转动(倾覆破坏)。对土压力监测结果以及反推的桩身弯矩表明,桩身土压力分布曲线表现为上下小、中间大的近似抛物线分布,桩身最大土压力出现在桩中部;各级荷载作用下,桩身最大弯矩值出现在滑面处,桩顶及桩底弯矩值较小。
[Abstract]:The overturning failure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ll-buried anti-slide pile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odel test of indoor push-pile. The indoor model test pool is established on the premise of satisfying the similarity of each test.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 of model pile from loading to overturning failure. Set up earth pressure box, steel strain gauge, concrete strain gauge and percentile, adopt multi-channel dynamic testing system, to pile body strain, reinforcement strain.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pile top displacement and earth pressur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model pil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landslide thrust,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pile top and the load are approximately three broken lines. Moreover, when the anchoring depth is not enough, the failure form of the pile is rigid rotation of the whole (overturning failure).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earth pressure and the bending moment of the pile body back push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 curve of soil pressure of pile body is similar to parabola distribution, which is small up and down, and the maximum earth pressure of pile body appears in the middle of pile. Under various loads, the maximum bending moment of pile body appears at the slip surface, and the bending moment value of pile top and bottom is smaller.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花样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106112013CDJZR200008)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No.CQGT-2012021)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No.IRT1045)
【分类号】:TU473.13
【正文快照】: 1引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抗滑桩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已经在各种滑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国内外众多学者[2-12]对抗滑桩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如董捷等[6]结合岩石强度理论和有限元法为基础,分析了桩体锚固段岩体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破坏模式,其对嵌岩抗滑桩的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惠明;;两种不同长度单排抗滑桩对比模型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1990年05期

2 丁玉琴,覃仁辉;滑坡治理与抗滑桩设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刘新荣;梁宁慧;瞿万波;孙辉;陈晓江;;基于遗传算法的抗滑桩优化设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4 黄晓航;赵明堂;;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原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张弘;;某抗滑桩的设计计算[J];土工基础;2008年06期

6 周文权;言志信;王长征;刘子振;;抗滑桩设计的简化方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郭文礼;;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计算及设计应用[J];河南建材;2010年01期

8 黄锋;付挺;杨智本;;抗滑桩的原理及其设计[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9 熊良宵,李天斌;土拱效应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阳花;刘晓朋;张长生;;新型支护结构在边坡治理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界;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同录;李萍;;抗滑桩设计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章彪;;无损检测在抗滑桩桩身质量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分析[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3 李斌;王舟;罗培聚;陈富强;;抗滑桩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4 王雷;赵法锁;王艳婷;;基于最低工程造价锚索抗滑桩锚拉力匹配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爱军;宿宁;龙利民;;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分析与设计方法[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明喜;h型抗滑桩力学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辉;拱形抗滑桩墙结构体系工作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高长胜;边坡变形破坏及抗滑桩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李梅;边坡案例推理稳定性评价系统及治理措施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孙书伟;微型桩结构加固边坡受力机制和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肖治宇;不同水作用形式下残坡积土工程特性及其边坡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10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戎斌斌;边坡抗滑桩空间优化布置与安全监测[D];浙江大学;2010年

2 史高平;边坡悬臂抗滑桩地震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周杨;h型抗滑桩在边坡治理中的力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倪悦;半坡抗滑桩受力特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贾恒国;抗滑桩设计计算的程序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陆兆成;带斜撑h形抗滑桩结构的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石庆瑶;砂性土中抗滑桩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9 丁浪;边坡稳定分析和抗滑桩优化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玉萍;抗滑桩振动台模型试验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6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56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9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