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长周期结构弹塑性能量谱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17:58

  本文关键词: 长周期结构 弹塑性分析 特征滞回耗能 能量谱模型 能量平衡 最大位移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取44条远场地震波和20条近场大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作为输入,对双线性单自由度系统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总输入能量谱分析及滞回耗能谱分析。基于等延性准则建立了适用于长周期弹塑性结构的滞回耗能谱模型,模型由一个新的参数——特征滞回耗能系数来反映滞回耗能与总输入能量的比值、屈服力系数及位移延性系数之间的关系。基于能量谱模型及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非弹性单自由度系统的位移预测方法。采用一个计算实例比较了所提出的平衡式与秋山宏能量平衡式、Leelataviwat能量平衡式的计算精度,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及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提出的能量谱模型应用到某10层隔震结构算例中,结果表明分析过程简捷高效,且计算结果较为理想。
[Abstract]:Taking 44 far-field seismic waves and 20 near-field large velocity pulse seismic waves as input,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bilinear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is carried out. Total input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and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spectrum analysis. Based on the isoductility criterion, a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spectrum model for long-period elastic-plastic structures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reflects the ratio of hysteretic energy consumption to total input energy by a new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force coefficient and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Based on energy spectrum model and energy balance principle, a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method for inelastic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is proposed. A calculation example is used to compare the proposed equilibrium formula. Energy balance with Akiyama macro.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of Leelataviwat energy balance formula verifies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and method. Finally, the proposed energy spectrum model is applied to a 10-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process is simple and efficient,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ideal.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331,51278291) 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11ZZ86)
【分类号】:TU311.3
【正文快照】: 0引言强震作用下建筑或桥梁结构的损伤破坏不仅仅取决于某个特定变量(力、变形等)的最大值,也和地震能量的传递、累积及耗散密切相关。准确估计分配在结构及构件的地震能量既可以为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也可以作为抗震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地震能量计算过程较为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想勤;基于位移和能量的结构抗震性能探讨[J];人民珠江;2003年03期

2 蒋丽忠;董立冬;余志武;;基于滞回耗能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3 龙小燕;许欢欢;宋林波;许萍;;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滞回耗能反应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4 蔡秋琦;高磊;王君杰;;结构损伤指标研究综述[J];结构工程师;2010年04期

5 杨伟;欧进萍;;基于能量原理的Park & Ang损伤模型简化计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6 高磊;;结构损伤指标比较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何利;叶献国;;Kratzig及Park-Ang损伤指数模型比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8 李永强;田璐;;基于滞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3期

9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10 王丰;李宏男;;基于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滞回耗能估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明葵;刘纲;;结构的滞回耗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晓明;陈成意;丰定国;;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市阻尼耗能的研究[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哲锋;沈蒲生;;基于拟力法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宗明;孙勇;白绍良;;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破坏耗能比的因素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栾茂田;曹永U,

本文编号:1457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57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