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UPPC梁的开裂截面惯性矩及挠度计算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10:49

  本文选题:预应力混凝土 切入点:无粘结筋 出处:《工程力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满足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UPPC)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必须合理估算使用荷载下构件的挠度。由于预应力筋与其周围混凝土没有粘结,加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中性轴随外荷载而动,开裂截面形心轴及开裂截面惯性矩也跟着变,这给UPPC梁的挠度计算带来了困难。该文建立了一个UPPC梁的开裂截面惯性矩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按Branson方法很容易地计算出截面有效惯性矩。该有效惯性矩与按《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方法所得的有效惯性矩较接近,前者与后者之比在0.89~1.10。计算挠度与3个不同研究者的试验对比表明所建立方法是正确的并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无粘结预应力筋为纤维复合材料的混凝土梁,而目前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法则无法应用于此类构件。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normal service limit state of unbonded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UPPC) beams, the deflection of members under load must be reasonably estimated. In addition, the neutral axis of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moves with external loads, and the center-axis of cracking section and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cracking section also change.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calculate the deflection of UPPC beam.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cracking section of UPPC beam is established. The effective 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section can be easily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Branson method, which is close to the effective moment of inertia obtained by the method of concrete Design Code (GB50010-2010). The ratio of the former to the latter is 0.891.10.The comparison of the calculated deflection with that of three different researcher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rrect and widely applicable, and can be used in concrete beams with unbonded prestressed tendons as fiber composites. However, the present code method of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can not be applied to this kind of component.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项目(RGC Project No.HKU 710111E)
【分类号】:TU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东;王英;郑文忠;;混凝土梁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卓开云;李海东;郭昌生;焦彬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技术经济性及其应用前景[J];浙江建筑;2009年02期

3 曾定红;;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施工裂缝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6年12期

4 郑文忠;谭军;解恒燕;王英;;带过渡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5 傅钟鹏;梁受预施力产生变形的计算方法探讨[J];工业建筑;1992年11期

6 邓志恒;;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短期刚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7 方德平;王全凤;;不对称加载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8年06期

8 方德平;部分预应力砼梁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弯矩-曲率分析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9 张茂,刘文光;使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改进高层建筑设计[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04期

10 高向宇,刘文光,俞公骅,徐忠根,攀立;使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改进高层建筑设计[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绍杰;苏幼坡;;采用夹层板理论推导预应力混凝土夹芯保温屋面板开裂荷载及挠度的解析式[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2 张燕坤;刘辉;陈二燕;;混合骨料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3 高婧;陈宝春;;波形钢腹板钢管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志祥;;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5 李小周;;预应力混凝土T梁裂缝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6 仝为民;;大跨度预应力现浇空心板设计工程实践[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新国;;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板层板缝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8 房泽民;张维汇;储亚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L04G401图集简介[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王增春;南建林;;预应力板柱节点抗冲切强度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志飚;金烈胜;陈劲;;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工程应用[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预应力混凝土基础桩[N];中国水利报;2002年

2 王丽辉;设计理财:设计师服务亮新招[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钢筋的分类和用途[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曹霁;福建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连接接头质量控制[N];中国建设报;2011年

5 樊宇盛 Q孟推,

本文编号:1560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60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