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重庆城镇景观研究
本文选题:重庆 切入点:城镇 出处:《西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城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基础,良好的城镇景观布局及景观形态能够带来舒适、惬意、宜居的居住环境,这正是城镇建设的终极目标。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摸索,很多学者对当前的城镇建设提出诟病,指出生态、宜居、诗意、个性、文化才是城镇景观的必备素质,历史时期中国的一些城镇在这些方面均很出色。 重庆城镇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西南经济开发与城镇规划的风向标。区域内有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存了大量历史景观遗存,景观类型多样。参照景观遗存与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可以勾勒出历史时期重庆城镇景观的面貌。因此,本文以重庆为研究区域。 以景观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城镇历史时期的城镇景观格局、自然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景观结构等进行复原,建立若干景观横切面,并分析不同时期的景观特征;对其演变的动态规律进行研究,以期理解历史时期的景观面貌,衔接重庆城镇景观的历史文脉,希望能够对重庆城镇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也为全国城镇的建设提供借鉴。 对历史时期重庆城镇景观面貌的复原,主要是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搜寻有价值的材料,加以归纳、推理,甄别后加以使用,力求景观复原尽量接近真实。但对唐宋以前城镇景观的记载十分匮乏,则需要运用考古材料更客观、准确地认识历史。通过实地探查,可以发现一些历史景观遗迹,特别是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重庆城镇保存良好的古建筑、石刻、街道等。并通过田野考察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修正传世文献的谬误之处,使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再运用图样、表格、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历史时期城镇景观的面貌,也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复原历史时期的城镇景观,包括景观格局、自然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景观结构等内容,在复原的基础上总结不同时期城镇景观的特征并探究景观变迁的规律。二是对现留存历史城镇景观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其价值。三是反思城镇景观的构建;现代与传统,一般与个性的关系。
[Abstract]:Cities and towns are the spatial basis on which human beings depend for survival. Good landscape layout and landscape form of towns can bring comfortable, comfortable and livable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urban construction. Many scholars have criticized the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pointing out that ecology, livability, poetry, personality and culture are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urban landscape.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some towns in China are excellent in these aspects. Chongqing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is a van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wn planning in southwest China. There are 16 state-level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s in the reg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remains have been preserved. The landscape types are various. Referring to the data of landscape remain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can outline the features of Chongqing urban landscape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andscape science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 landscape pattern,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humanistic landscape elements and landscap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town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were restored, and some landscape crosscutting aspects were established. It also analyze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studies the dynamic law of its evolu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connec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ongqing urban landscap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the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Al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Chongqing's urban landscape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it is mainly to search for valuable materials in the vast literature, sum up, infer, screen and use them. Try to restore the landscape as close to the truth as possible. However, the record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befor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very scarce,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o understand history more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Through field exploration, some historical landscape relics, especially mountains, can be found. Water and other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ancient buildings, stone carvings, streets and so on, which are well preserved in cities and towns in Chongqing, an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literature records, to correct the fallacies of the documents passed on, so as to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more accurate. The forms of tables and maps show the features of urban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period, and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more scientific and persuasiv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urban landscape, including landscape pattern,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human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structure, etc. On the basis of restor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scap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robes into the law of landscape vicissitude. The second is to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xisting 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 and to discuss its value. Third, to refl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and personali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09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世博论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在上海枫泾镇举办[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12期
2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制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18期
3 ;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2004年24期
4 ;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召开[J];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01期
5 本刊记者;;建设部将评选命名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J];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19期
6 ;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工作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访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孙安军副司长[J];小城镇建设;2006年11期
7 郑晶;;河南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10期
8 孙安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存在问题不容忽视[J];中华建设;2009年02期
9 仇保兴;;传承优秀文化 延续历史文脉[J];中华民居;2009年08期
10 本刊记者;;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研究的文化策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易桂秀;;瑶里历史文化名镇遗产资源分类与价值评价[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弘涛;曾明颖;;四川历史文化名镇郭江解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魏伟;王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行与思——由周老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引发的思考[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孝忠;朱阳;高文龙;;津西古驿·水韵画风——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弓;胡平平;霍晓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任俊卿;高文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以河北省广府古城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夏春晖;黄明慧;;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再认识[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斌;;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打造先进文化之都[A];2011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论坛文集[C];2011年
10 刘冀;;营造“南学”氛围 提高旅游品位[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凌;17村镇入选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N];河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际达;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N];中国建设报;2008年
3 杨宇 记者 李永玺;全市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花落昭化[N];广元日报;2008年
4 记者 栗波;铜川陈炉古镇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N];陕西日报;2009年
5 张义文 记者 赵凯;打造历史文化名镇[N];自贡日报;2009年
6 记者 姚惠怡 潘少婷;石龙:中国历史文化名镇[N];东莞日报;2009年
7 周成全 姜勇;凤凰镇将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N];商洛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纪洪;江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设规划门槛[N];中国建设报;2009年
9 郝卫校 朱晓宏;爱辉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加力推进[N];黑河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临山;我省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N];山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历史时期重庆城镇景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王炜;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松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张应禄;中国城乡经济差距与一体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郑兴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退出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裴宏江;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特殊文化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方志戎;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周符波;中国城市化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程;荆州市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与发展模式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胡业华;长沙历史城区遗产要素的认知调查与整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振宇;南北水陆节点古镇—赊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任远;胜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建科;珠海市斗门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及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安昌美;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玲;我国商贸交通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野平;浙江新市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任苒;天长历史文化名镇历史遗存综合评价与保护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竟远;横道河子历史文化名镇传统街区保护更新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84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8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