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废弃水下三角洲土体破坏机制及桩靴承载能力研究
本文选题:自升式钻井平台 切入点:桩靴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胜利油田埕北浅海石油开发区地处黄河口废弃水下三角洲滩海交界地带,该地区的水深和地质条件特别适合自升式平台作业。钻井平台桩靴贯入分析主要是研究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桩腿最大预期荷载的问题。影响桩靴贯入的关键因素是土层的工程地质条件。 研究区的浅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动力地貌特征、特别是黄河尾闾摆动后引起的岸线变化和泥沙运移规律十分复杂,地基土常由多层软硬不均的土体交叠构成。通过分析埕北海区近3年30余个井场的调查资料,把研究区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 根据研究区近三年平台就位资料,对浅部地层内有强度较大的粉土、粉质粘土层等地层类型的区域(如Ⅱ区和Ⅲ区),采用承载力理论预测插桩深度时总体来说偏保守,实际插桩深度常远小于理论预测深度。当浅部地层内为厚粘土等地层类型的区域(如Ⅳ区),理论预测插桩深度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 桩靴贯入过程中,桩靴底部土体的破坏机制非常复杂,土体破坏模式受到土质情况、基础尺寸和埋深以及加载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体破坏模式和破坏深度直接决定了地基承载力,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综合确定。 通过有限元(FEA)分析表明,当基础尺寸与硬土层厚度的比值B/H大于0.3时,硬土层的承载能力需要考虑软弱下卧层的影响,层厚比越大,下卧软土层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越大,地基承载力越小;当层厚比小于0.3时,可以忽略下卧软土层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作用。 刺穿现象发生时的刺穿模式与硬土层的相对厚度有关,而与下卧软土层无关。层厚比不同时,桩靴在硬土层中发生的刺穿模式不同。当基础尺寸与硬土层厚度比小于临界层厚比时,硬土层中基础承载力随深度先增加后减小,临界刺入破坏位置位于硬土层内某深度处,发生“层内刺穿”;当基础尺寸与硬土层厚度比大于临界层厚比时,这种情况下硬土层中基础承载力随深度增加呈持续减小的趋势,刺入破坏将发生在硬土层的表面,发生“层顶刺穿”。这一临界层厚比为B/H=0.286。根据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计算在硬土层中发生刺穿破坏时的临界刺穿深度计算公式。刺穿模式和刺穿位置仅与硬土层的相对厚度有关,,而与下卧软土层无关,但桩靴在硬土层中极限承载力的大小受到下卧软土层强度控制。 对硬土层层状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采用承载力理论公式计算出的承载力,当土体实际破坏模式与理论假定的某种特定破坏模式符合时,其结果趋于合理;当实际破坏模式与假定破坏模式不符时,结果会有较大偏差。对更为复杂的互层土来说,其承载力与基础下影响深度范围内所有土体的性状都密切相关,体现为土体的综合承载力。对尺寸较大的桩靴基础,应充分考虑3~3.5倍基础尺寸的深度范围内的所有土体的力学性质,这样得到的综合承载力才是合理的。 研究区内桩靴基础贯入时土体破坏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砂性土破坏模式主要包括冲剪贯通破坏型、整体贯通破坏型和冲切型;粘性土破坏模式主要包括侧向塑流型、整体滑动破坏型和局部剪切破坏型。不同的土体破坏模式对桩靴承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采用有限元法(FEA)分析桩基承载力,解决了承载力理论公式计算中存在的事先假定破坏面、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等问题,可以适用于更加复杂的模型和边界载荷条件,如复杂互层土、偏心荷载等,并能揭示地基渐进破坏过程和土体破坏机制,分析结果更加精确合理,可以很好地反映持力层影响深度范围内所有土层的性状,得到地基综合承载力,更为接近实际情况,无需再进行修正。通过对研究区各区内典型井场的计算与实测插桩深度结果对比,其预测结果与实测插桩深度相当一致。 研究区水动力环境复杂,在风、浪、流等环境因素作用下钻井平台等海上构筑物附近将会引起冲刷、淘蚀现象,会造成桩靴入土深度减小和持力层有效厚度的减小,导致地基承载力减小,产生桩脚的额外贯入,甚至刺穿失稳。文中对研究区内海底构筑物就位后,桩基周围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的冲刷作用对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做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当桩靴在类型1(厚层粉土-软弱粉质粘土型)地层结构的区域就位时,如果选择表层粉土层作为桩靴持力层,冲刷作用将对桩基承载能力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工程处理措施以便预防和应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怡林;黄茂松;;公路路基地基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2 姜谙男;;地基渐进破坏应变控制数值试验及极限承载力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吕艳平;陈福全;雷金山;;不排水双层粘性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数值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4 杨果林;含软弱下卧层的双层地基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1998年01期
5 郑颖人;赵尚毅;邓楚键;刘明维;唐晓松;张黎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发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12期
6 邹广电,蒋婉莹;复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7 袁凡凡,闫澍旺,孙万禾;成层土地基基础极限承载力的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3年01期
8 吴秋云,周扬锐,冯秀丽,庄振业;自升式钻井船基础刺穿分析方法在渤海石油开发区的应用[J];海岸工程;1999年04期
9 宋清峰;吴建政;亓发庆;胡日军;徐永臣;;插拔桩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层土的扰动及恢复研究[J];海岸工程;2007年02期
10 李洪;邓金根;孙焱;李炎军;;自升式平台桩脚在含硬壳层地基中的插深分析[J];海岸工程;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凯;南堡—曹妃甸海域工程地质特征及桩基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楠;渤海湾西部海洋工程环境与桩基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宋清峰;黄河水下三角洲插拔桩对底土的扰动与恢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陶常飞;曹妃甸浅滩海洋工程地质特征及插桩深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付丽娜;自升式钻井船桩靴承载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张朋;埕岛海域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7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9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