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本文选题:城市边缘区 切入点:生态环境 出处:《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通过文献调查、概念分析和相关历史研究,尝试梳理边缘区环境现象、生态源头问题认知及解题方法,重点解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要素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导向等边缘区重点研究领域,对现行程序管理与评估手段中的薄弱环节予以详细阐释。研究围绕三方面展开:(1)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品质关系到城镇生态、空间形态以及城镇化管理,规划需协调建设与非建设用地并提升保护区的复合生态服务功能;(2)自然生境与农林非建设用地为主要保护区域,跨部门构建内连城区、外接乡村腹地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是重要的规划手段;(3)降低边缘区规划建设影响关乎保护的长效性,需要实体空间保护规划与政策法规及管理软件支撑协同作业。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lated historical studies, this paper tries to sort out the environmental phenomena in marginal areas, ecological source problem cognition and problem-solving methods, focusing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research areas in marginal areas such as ecological factor protection and land use planning, The weak link in the current procedur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ans is explained in detail. The study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 is related to the urban ecology, the spatial form and the urbanization management. The planning needs to coordin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non-construction land and enhance the complex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protected area. (2) the natural habitat and the non-construction land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re the main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green ecological space network of the interlinked urban area and the rural hinterland is constructed across departments, and the ecological space network of the rural hinterland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t is an important planning mean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rginal area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protec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ysical space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software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work.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1278504)
【分类号】:X321;TU984.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临的环境压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S1期
2 马涛,杨凤辉,李博,陈家宽;城乡交错带——特殊的生态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1期
3 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4 邢忠,魏皓严;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理性分期推移[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5 邢忠;“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6 邢忠,黄光宇,靳桥;促进形成良好环境的土地利用控制规划——荣县新城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解析[J];城市规划;2004年12期
7 王琦;邢忠;代伟国;;山地城市空间的三维集约生态界定[J];城市规划;2006年08期
8 龙瀛;何永;刘欣;杜立群;;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制订城市扩展的边界[J];城市规划;2006年12期
9 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乔青;;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10 程遥;赵民;;“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辨析及其规划控制策略[J];城市规划;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刘铮;李莉萍;赵惠敏;;技术整合与建筑创新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3 宋桂杰;陈星;郭红霞;;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4 陈雨露;周波;龚洪;程耀;周翎;;与环境共生共融——从空间特质看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吴强;居住文化透视[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刘晨阳,杨培峰;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文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杨新刚;;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分析——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德峰;;浅析人居环境建设中城市历史文化的延承[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10 方松林;;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克福;;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战略规划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戴荣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思考[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4 汪自书;季海波;;环境受损河道生态整治规划设计方法——以汾河灵石段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王树声;;城乡规划中历史环境营造智慧的保护与继承[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安玉源;王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7 艾勇军;肖荣波;;城乡规划体系下非建设用地规划重点内容探讨[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秀清;;北京郊区功能性分区与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定位探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王怡然;;快速城市化中紧凑发展下的大城市近郊生态用地使用——以成都“198”项目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林杰;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琼;北京市郊野公园体系研究及发展策略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巧;基于减灾理念下的温黄平原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永宾;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海波;泰安山城结合部公园游人行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蒋颖;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权益缺失与保护[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4 马涛,杨凤辉,李博,陈家宽;城乡交错带——特殊的生态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1期
5 王海鹰;张新长;赵元;;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城市边缘区界定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10年10期
6 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曾广权,夏丰,陈国谦,叶文虎;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7 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8 林民书,李文溥,林枫;郊区被动型城市化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厦门市禾山镇农民非农化问题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2年09期
9 杨芸,祝龙彪;郊区化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2期
10 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钟顺清;;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2 周蓉;郑伯红;;长沙城市增长边界体系构建初探[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3 李文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昊魁;[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旭锋;哈尔滨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设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国强;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杜娟;城市用地扩展极限规模及边界确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石伟伟;武汉市城市发展边界的设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伟;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秀洋;李雪铭;冀保程;;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2期
3 曹晨;张雪萍;雷佳;;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环境灾害和环境风险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4 祁新华;程煜;胡喜生;陈烈;林小阳;周燕萍;;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以广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0年16期
5 王永洁,朱秀丽;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6 胡刚;;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7 宋敏;;基于外部性内化的农地城市流转调控政策工具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8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临的环境压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S1期
9 陈咏梅;;基于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城市边缘区旅游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年06期
10 范凌云;雷诚;杨新海;王雨村;蒋灵德;彭锐;王颖;;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整合对策研究[J];建设科技;201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宾;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海鹰;张新长;康停军;赵元;;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及其特征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轩明飞;;“城市边缘区”:中国城市化的软肋[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韩勇;梅昀;;武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5 缪杨兵;刘涛;曹广忠;;基于经济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探讨——以北京中心城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吴娟;;上海城市边缘区的开发特征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蔡栋;李满春;陈振杰;魏巍;胡伟;;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严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间特征——以北京昌平区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峰;;关于城市边界界定问题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瑞江;城市边缘区社会问题及对策[N];乌海日报;2012年
2 曾铁平;城市建设中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之我见[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秋风;打破城市政府对城市化的垄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月月;在城市边缘,何去何从?[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邵德华;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边缘区空间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魏伟 未闻;大城市的未来在城边[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冯雁军;让城市“精明增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陈玉光;建设大青岛都市圈 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N];青岛日报;2012年
9 蔡玉高 李建光 曹盛洁 刘长杰;40个城市争建CBD 符合条件只有13个[N];广东建设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林培;社会形态 城市生活 城市结构[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薛凌;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高魏;农地城市流转供给与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天勇;我国城市商圈生态演进规律及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乔荣锋;农地城市流转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黄烈佳;农地城市流转及其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宋敏;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与社会理性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晓云;农地城市流转参与者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福州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及类型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阳炼;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刚;芜湖市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利军;我国城市边缘区公共管理体系的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侯超;城市边缘区村庄改造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苗玉生;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帅兵;城边村建设与城乡统筹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刘娟;现代城市战场环境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9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郭映昕;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9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3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