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击暴流非平稳脉动风速数值模拟
本文选题:下击暴流 切入点:非平稳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4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大气边界层近地风不同、下击暴流平均风速具有明显时变性及脉动风速具有较强非平稳特征,通过Kaimal非均匀调制函数的建立方法,获得Davenport调制函数、Simiu调制函数、Harris调制函数,为有效实现非平稳脉动风速模拟提供首要条件;考虑自回归AR模型时变性,建立非平稳随机过程TAR时变模型,为实现非平稳脉动风速模拟提供有效方法;考虑下击暴流平均风速时变特征,对下击暴流非平稳脉动风速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下击暴流非平稳脉动风速相关性随不同位置间距增大而减弱,振幅随时变平均风速增大而增大,与实际风场特性吻合,表明非均匀调制函数有效;功率谱时变特征明显,与目标时变谱时变特征吻合,且样本统计平均功率谱、相关函数与目标均吻合,表明下击暴流非平稳脉动风速模拟方法有效。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erence of near-ground wind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average wind speed of the downburst is obviously time-varying and the fluctuating wind speed has strong non-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The Kaimal modulation function is obtained by establishing the non-uniform modulation function of Davenpor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simulation of non-stationary pulsating wind speed, the TAR time-varying model of non-stationary stochastic process i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time-varying of autoregressive AR model,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non-stationary pulsating wind speed. Considering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verage wind speed of the downburst flow, the non-stationary pulsating wind speed of the downburst flow is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mulated non-stationary pulsating wind speed of the downburst flow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amplitud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ean wind spe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wind field, which shows that the non-uniform modulation function is effective,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wer spectrum is obvious,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varying spectru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target, and the average power spectrum of the sampl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coincides with the targe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imulation method of non-stationary pulsating wind speed is effective.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62005)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BAB216003) 江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GJJ13310)
【分类号】:TU11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焕斌,魏绍远;下击暴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5年02期
2 马文玉,冯树常,金朝坤;下击暴流实例分析[J];大气科学;1991年06期
3 冯明,郑慧芳,邵未兰;磨山怪事:下击暴流作崇[J];湖北气象;1999年03期
4 孙凌峰,郭学良,孙立潭,付丹红;武汉“6·22”空难下击暴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5 黄福均,陈忠明;“4·20”川南强风暴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1992年03期
6 马朋;;基于FLUENT的下击暴流风场的数值模拟[J];山西建筑;2010年33期
7 都溪灾害研究课题组;都溪风灾的天气学成因分析(二)[J];贵州气象;1997年04期
8 侯雪松;关志宇;王新国;;辽源市东辽县境内一次下击暴流的分析[J];吉林气象;2009年04期
9 毕旭;罗慧;刘勇;;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2007年01期
10 王楠;刘黎平;仲凌志;;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刁秀广;赵振东;高慧君;姜鹏;;下击暴流雷达回波特征及临近预警[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赵志军;蔡国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低空风切变天气过程统计与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航空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浦燕鸿;刘火胜;;荆州市一次湿微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王楠;;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毕旭;刘勇;刘子林;;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6 刘伟;杜丽娅;吴丽敏;吉振习;徐巧真;刘平;;2010年5月2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怡;吴俊祥;赵志宇;朱博;闫研;;豫东地区6.3与7.17两次致灾大风雷达资料对比[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8 张雪民;高省莉;;三门峡市2006年“5.26”、“6.25”两次下击暴流天气过程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武麦凤;张弘;王旭仙;安中浩;;一次下击暴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陶林科;胡文东;杨有林;杨侃;;西北干旱区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多普勒雷达之谜[N];桂林日报;2005年
2 本报通讯员 胡芳玉;城市,让我为你提升幸福指数[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张庆阳;国外气象雷达发展动向与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矫梅燕;以需求为驱动以服务为目的 不断拓展业务服务领域[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刘立成;志愿者,撒播气象科普的种子[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曾居仁;罪魁祸首是飑线[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杨;突变风实验模拟与荷载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翼飞;基于ARPS模式的下击暴流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健群;基于WRF模式的下击暴流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杜文婷;基于气象雷达数据对灾害性天气识别的算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蒋滔;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终端及下击暴流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付晓辉;雷达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付丹红;产生灾害性大风的强风暴的形成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7 程小慷;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航空天气预报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王咏薇;CAPE等环境参数在强对流风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645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