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液化后再固结体变规律表征与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本文选题:地震液化 切入点:再固结体变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10期
【摘要】:针对一定相对密度的饱和砂土,首先开展单元体K0固结试验和振动液化试验研究,发现饱和砂土液化后体变规律受再沉积和再固结两种机制制约:其中再沉积部分与所受振动历史密切相关,尤其是液化触发后的应变历史,土骨架累积剪应变比越大、再沉积体变越大;而再固结部分受先期固结历史和循环振动历史影响显著,再固结曲线会沿原有正常固结曲线趋势发展,其稳定段再压缩指数比相同条件下的正常固结曲线的压缩指数稍大。据此提出了考虑先期固结和振动历史的砂土液化后体变模型和简化算法,将再沉积和再固结两者统一表达成再固结体变,并建议了再固结压缩指数和假设起始应力的确定方法。进一步开展了水平场地地震液化离心机模型试验,监测模型固结和振动液化过程的沉降,从模型尺度进一步揭示砂土液化后体变规律,并初步验证了本文模型与简化算法的有效性。
[Abstract]:For saturated sand of certain relative density, the consolidation test and vibration liquefaction test of unit body K0 are carried out.It is found that the deformation law of saturated sandy soil after liquefaction is restricted by two mechanisms, redeposition and reconsolidation. The redeposition pa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bration history, especially the strain history after liquefaction, the larger the cumulative shear strain ratio of soil skeleton is.The larger the redepositional body is, the more the reconsolidation part is influenced by the preconsolidation history and the cyclic vibration history, and the reconsolidation curve will develop along the original normal consolidation curve.The recompression exponent of the stable sectio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consolidation curv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Based on this, a new model and a simplified algorithm for the liquefaction of sandy soil considering the history of pre-consolidation and vibration are proposed. Both redeposition and reconsolidation are expressed as reconsolidation changes, and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mpressive exponent of reconsolidation and the assumption of initial stress is proposed.The model test of seismic liquefaction centrifuge on horizontal site is further carried out to monit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consolidation and vibration liquefaction process of the model and to further reveal the rules of body deformation after liquefaction of sand soil from the model scale.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e simplified algorithm are preliminarily verifi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清水建设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27005,51178427) 973项目课题(2014CB047005,2012CB719801) 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201160) “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FZA4016)
【分类号】:TU435;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hear wave velocity-based liquefaction evaluation in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a preliminary case study[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年02期
2 王志华;周恩全;徐超;;土体液化大变形研究进展与讨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庄海洋;陈国兴;;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及在ABAQUS软件上的实现[J];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02期
4 汪闻韶;剪切波速在评估地基饱和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5 刘汉龙,周云东,高玉峰;砂土地震液化后大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6 张建民;王刚;;砂土液化后大变形的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7 叶斌;叶冠林;长屋淳一;;砂土地基地震液化沉降的两种简易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8 黄博;丁浩;陈云敏;;高速列车荷载作用的动三轴试验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袁晓铭;曹振中;;砂砾土液化判别的基本方法及计算公式[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姚仰平;余亚妮;;基于统一硬化参数的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光,袁晓铭,刘汉龙,孙锐,周静;近岸水平场地液化侧向大变形机理及软化模量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2 刘晶波;刘祥庆;杜修力;;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3 王根龙;刘奇斌;刘红帅;;液化型路堤边坡地震安全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4期
4 王富强;张建民;;循环剪切吸水条件下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5 孔宪京;潘建平;邹德高;;尾矿坝液化流动变形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黄群贤,林建华;地震液化诱发地面大位移的防治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4期
7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velly soil liquefaction in the Wenchuan M_s 8.0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0年02期
8 ;Behavior of large post-liquefaction deformation in saturated Nanjing fine sand[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年02期
9 林志钊;地震液化侧向变形对桩基受力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福建地质;2004年04期
10 蔡晓光;范丽远;;地震液化引起地面侧向大变形研究评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汉龙;陈育民;;砂土液化后流动特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家鼎;谢婉丽;;地震液化引起地面大位移预测方法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王斌;杨军;童立元;;利用原位测试法预测地震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4 刘汉龙;;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袁晓铭;蔡晓光;;人工岛地基液化侧移分析[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汪小刚;;西部水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孔宪京;徐斌;;饱和砂砾料液化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刘汉龙;杨贵;;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9 L.H.Li;L.F.Fan;X.L.Deng;R.-L.Hu;J Zhang;X.Wei;;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liquefaction in Wenchuan earthquak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桂卫;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李青松;加强型袋装砂井综合治理可液化砂土—淤泥质软粘土互层地基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唐亮;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p-y曲线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夏志凡;基于完全耦合理论的饱和土地基上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富强;自然排水条件下砂土液化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周云东;地震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8 程国勇;饱和砂土剪切波速与抗液化强度相关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孙业志;振动场中散体的动力效应与分形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10 周江平;土石坝抗滑稳定性与砂层地基液化的可靠度理论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枫;可液化场地及桥梁桩基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石江华;基于巴楚地震调查的剪切波速液化判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唐福辉;现有液化识别方法对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史海栋;不规则地震波作用下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及简化算法[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勇强;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p-y曲线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辛全明;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p-y曲线法参数敏感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崔嵩;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国威;筒型基础近海风电系统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李肖;滨海软黏土加速蠕变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张义顺;尼尔基水利枢纽坝基砂砾石层液化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坪;唐益群;周念清;王建秀;严学新;王寒梅;;车辆荷载作用下冲填土的孔压发展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2 包承纲,饶锡保;土工离心模型的试验原理[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2期
3 刘汉龙,周云东,高玉峰,余湘娟,Nakasono Takeshi;多功能静动三轴仪研制及在液化后大变形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5期
4 陈文化,门福录,景立平,王德润;有建筑物存在的饱和砂土地基液化振动台模拟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4期
5 刘雪珠,陈国兴;粘粒含量对南京粉细砂液化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6 蔡晓光,袁晓铭,刘汉龙,孙锐,周静;近岸水平场地液化侧向大变形机理及软化模量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7 苏栋;李相菘;;砂土自由场地震响应的离心机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8 刘晶波;刘祥庆;杜修力;;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9 景立平,王绍博,张荣祥;砂土液化诱发的地面侧移机理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3期
10 赵俊明;刘松玉;石名磊;张海军;;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忠;王萌;;砂土液化等级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J];科技资讯;2009年29期
2 杜兴信,王哲;渭河盆地东南部砂土液化模糊综合评价及洪水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3 马林;砂土液化判定评价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4期
4 李丛蔚,李广杰;在砂土液化的危险性评价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方法的应用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杜国林,韦庆海,梁辉,薛仲新;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场址砂土液化评价与抗液化措施[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6 尤昌龙,杨振茂;砂土液化危害及地基处理方法探讨[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3期
7 刘天翔,许强,王兰生;聚类分析方法在判别深层砂土液化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8 范士凯;粟怡然;;砂土液化的工程地质判别法[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S1期
9 李志雄;;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砂土液化预测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岩;杜军;田广明;;用标贯法对盘锦城区砂土液化进行等级分区[J];吉林地质;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标;黄强;席文熙;慎乃齐;;砂土液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判别法[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汪闻韶;;砂土液化问题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任艳荣;;砂土液化与管土相互作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4 张业民;刘义贤;魏宝善;;地基砂土液化的模糊概率及应用[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5 谢君斐;;砂土液化研究与实践的近况[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刘汉龙;陈育民;;砂土液化后流动特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沈珠江;;一个计算砂土液化变形的等价粘弹性模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8 田景元;;基于动三轴试验数据的砂土液化有限元分析[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刘洋;;基于离散元模拟的砂土液化微细观机理分析[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10 周云东;刘汉龙;丁晓峰;杨寿松;;砂土地震液化后大变形机理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2 迟明杰;砂土的剪胀性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富强;自然排水条件下砂土液化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王庶懋;砂土与EPS颗粒混合的轻质土(LSES)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荣淋;基于可拓学和支持向量机理论的砂土液化势综合评价研究[D];华侨大学;2006年
2 李声立;颗粒级配对砂土静态液化行为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蔡红超;基于中心点法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晓广;高频机械振动下的砂土液化特性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涛德;根系对可液化砂土的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安翌飞;对建规砂土液化判别法的验证与探讨[D];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13年
7 董贤哲;基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砂土液化势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李方明;人工神经网络在砂土液化判别及震陷预估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9 季朝将;基于扰动状态理论的砂土液化分析及其动应力—应变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曹振中;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1704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04356.html